读后感,450字,随便什么书,6年级,好点的,2篇

如题所述

下面有5篇,你自己选看看吧!
今天,当我再读《铁棒磨成针》这个故事时,又一次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李白小时候很贪玩,有一天,他来到河边,看见一位老大娘正在磨铁棒。他奇怪地问:“老大娘,您磨铁棒干什么?”老大娘说:“做针!”李白说:“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大娘说:“能,一定能!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从此,李白发愤学习,长大后,成了有名的诗人。
是呀!“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这句话说得太对了。现在,有些小朋友条件太好了,做事没有耐心,yu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肯动脑筋,想办法。这样怎么可以呢?你看,李白听了老大娘的话,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他刻苦学习,才会成为著名的诗人。
从今以后,我也应该牢牢地记住“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这句话,遇到困难要努力地去克服,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到底。这样,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我只想在痛惜之余,说出几点希望
首先当然是希望大家(不限于知识分子,而是一切党员、团员,一切觉悟的青年和觉悟的劳动者)都应该向他们学习,特别是那些至今对知识分子还有某种不信任感、不敢推心置腹的人们,以及那些一味争名夺利,甚至对****祖国至今还三心二意,羡慕资本主义“天堂”的人们,多读读他们的事迹。……
其次,我想说,希望一切先进分子所在机构中的党组织、每个党员以至每个正直的公民能够更多地更好地关心这些先进的人们。……
第三,我也想对活着的蒋筑英、罗健夫等同志说几句话。共产党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是随时随地准备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十亿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切。我们不是那种认为一个大学生“不值得”为一个农民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人,那样的人,如果在别的岗位上,当然也不会冒死去抢救一个小学生,或者同一个甚至几个拿着凶器图谋犯罪的歹徒格斗。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但是事情还有另外一方面。我想,蒋筑英和罗健夫都并不是必然要死(我不懂医,不知道罗健夫同志所患的“低分化恶性淋巴瘤”和蒋筑英同志所患的多种凶险疾病能不能在早期治愈,这里是假定能够)。如果他们还健康地活着,尽管报纸上不会这样大量地表扬他们,但是他们却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多更重大的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经常提倡自我牺牲,但是我们不是说一个共产党员或先进分子的生命和健康就不重要。生命和健康,这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而建设伟大的****祖国的资本,它们不是属于我们个人而是属于祖国和人民的,对于党员,就是属于党。我们反对借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而损公利私,而贪生怕死,但是有了病,特别是有了严重的病,还是要治,并且要治好。
——胡乔木:《痛惜之余的愿望》
读书笔记范文四
读《命运》有感
前阵子在书城买了本书,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现在我来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运》。
《命运》讲的是连个孩子的命运,一个被高僧占卜为“状元”,另一个为“乞丐”。二十年后,当初的“状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却成了“状元”。
上帝说:“我赋予每个人的天分之占他命运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在于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这段话,我很受触动。把握,把握命运,多简单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随时都可以改变它的!只要你愿意。
读书笔记范文五
读《评说玫瑰》有感
这篇文章很早前我已在《故事会》上读过,当时我就很喜欢它,现在又反复读了几遍,印象更深了。它的名字叫《评说玫瑰》。
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深深的哲理。两句话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玫瑰园里,有一对双胞胎和她们的母亲。双胞胎对玫瑰园的看法是这样的:“这是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这是个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都有花。”
道理很明了不同的角度看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这个法则可以用到任何方面,只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的话,会有最好的结尾!不信,试试看吧。
读书笔记范文六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道理
“百分之九十九的烦恼不会发生。”这句话你相信吗?我犹犹豫豫的,半信半疑。
又一起的《读者》里,就有一篇这样的文章,题目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烦恼不会发生》,它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好神奇耶!
神奇归神奇,我还是认为这是一句安慰人的话,因为这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如果烦恼都不会发生,那还烦恼什么?如果真的是对的,那……不是太伟大了?
我做了一个实验,写下了3个烦恼,果然,一个也没发生,实在太令我吃惊了。你一定不信,我看你可以试试。(那个烦恼一定要现实哦)
读书笔记范文七
读《绿屋的安妮》有感
《绿屋的安妮》写得不错,内容也很有味道,好!
11岁的孤儿安妮被错送到住在绿屋的一对夫妇家,因为安妮的可爱,那对夫妇收留了安妮。于是绿屋的安妮上学了,发生了许多让人又可气又可笑的故事……
看完了这本书,我不又喜欢上了安妮这个人物形象,她活泼、大胆、可爱、聪明、善良,最重要的是她极富想象力,乐观极了,在她眼里,什么都是美好的。她爱说话,中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我倒希望和她交朋友,有她在我永远都不会寂寞了。
我希望能做个像安妮一样的女孩,讨人喜欢的可爱女孩。因为女孩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最令我佩服的是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小说通过人与自然的斗争,表达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主题。桑提亚哥在同象征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认为人虽可以暂时战败,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远也打不垮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的这句话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寓言性和象征性。运用反衬法、内心独白来刻画人物性格,语言清澈流畅、朴素无华。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老渔夫桑地亚哥,他是一位孤独、失败,而又英勇无畏、热爱生活、渴望胜利的老人。小说一开始,就奠定了其失败与孤独的命运基调——“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这一回已去了八十四天,没逮上一条鱼”,“倒霉到了极点”。他的打了补丁的船帆,“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他曾有妻子,但已去世的妻子只成了画像,映照着他的孤独。他也有过年轻时的辉煌,并曾在角力中荣获过人人羡慕的“冠军”。但是现在,他却成了一面古老破败、伤痕累累的旗。“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女人,不再梦见伟迹,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搏斗,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老婆”。仿佛他已一无所有。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一条大鱼上了钩,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他充分利用自己捕鱼的技巧,慢慢浪费大鱼的体力,当鱼不再够力气拉着渔船向前时,它开始绕着船转,它越游越近,最后被渔夫用渔叉一下刺死了。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与一条又一条的鲨鱼搏斗,但是无奈武器都被鲨鱼破坏掉,鱼被吃掉了一大半,只剩下鱼头和鱼骨,渔夫此时亦筋疲力尽,无力继续保护鱼了,但他还是把残骸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老人与海》的叙事艺术无疑是相当杰出的。一方面,它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又一次极为成功的体现。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曾经说过:“《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但他“总是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在它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深藏着我们前面所阐述的那样丰富而又博大的世界;另一方面,它像诗篇,像是一曲交织着沉郁、苦难、昂扬与庄严,甚至也不无明丽与柔情的气魄宏伟的交响曲。它从桑地亚哥的孤独与失败开始写起,依次书写他在出海之前与小男孩的交往、他的扬帆出海、他与大马林鱼及鲨鱼的搏斗、他的失败的返航,最后复归于他庄严的梦境。他的语言丰富多彩,不仅雅致冷峻、简洁有力,而且色彩鲜明,具有庄严伟岸的艺术风格。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
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读《童年》有感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
这本书主要讲了: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可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
读了这本书,我想: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生命匆匆的交错,它再短我也盛开过 生命如此的美好,有些苦一定要经历过 。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周一我来到图书馆,无意中看到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带着强烈地阅读愿望,我把它带回了家,连着几天捧着它,沉迷与书中。这本书让我对生命对生活又有了更深的地认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出了失明者海伦.凯勒对光明的无限渴望。哪怕只有三天,短短三天,她也一定会加倍珍惜,她也能在这短短的三天做出许多事。在我读了的书后,我深深地被了海伦•凯勒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海伦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自己看不见多姿多彩的世界,却又是那么想看一眼这个她生活的地方。所以她非常羡慕那些有一双明亮眼睛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好好珍惜。虽然凯勒看不见,听不到,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命运的勇气,给世人留下了一段永不遗忘的凯歌!
知识的力量多么巨大,它能使一个残疾人,变成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人。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海伦.凯勒一样,在有生之年把对知识的渴求,看作对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着这种追求,怀着友善、朝气、渴望去生活,我们的人生将会增添多少欢乐、多少幸福啊!
我决定从今往后好好地学习,好好地生活,合理安排时间,不轻言放弃,不轻易被击倒,这样才不会辜负了上帝赐予我们的明亮眼睛,和一切美好的东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19
下面有5篇,你自己选看看吧!
今天,当我再读《铁棒磨成针》这个故事时,又一次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李白小时候很贪玩,有一天,他来到河边,看见一位老大娘正在磨铁棒。他奇怪地问:“老大娘,您磨铁棒干什么?”老大娘说:“做针!”李白说:“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大娘说:“能,一定能!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从此,李白发愤学习,长大后,成了有名的诗人。
是呀!“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这句话说得太对了。现在,有些小朋友条件太好了,做事没有耐心,yu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肯动脑筋,想办法。这样怎么可以呢?你看,李白听了老大娘的话,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他刻苦学习,才会成为著名的诗人。
从今以后,我也应该牢牢地记住“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这句话,遇到困难要努力地去克服,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到底。这样,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我只想在痛惜之余,说出几点希望
首先当然是希望大家(不限于知识分子,而是一切党员、团员,一切觉悟的青年和觉悟的劳动者)都应该向他们学习,特别是那些至今对知识分子还有某种不信任感、不敢推心置腹的人们,以及那些一味争名夺利,甚至对****祖国至今还三心二意,羡慕资本主义“天堂”的人们,多读读他们的事迹。……
其次,我想说,希望一切先进分子所在机构中的党组织、每个党员以至每个正直的公民能够更多地更好地关心这些先进的人们。……
第三,我也想对活着的蒋筑英、罗健夫等同志说几句话。共产党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是随时随地准备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十亿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切。我们不是那种认为一个大学生“不值得”为一个农民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人,那样的人,如果在别的岗位上,当然也不会冒死去抢救一个小学生,或者同一个甚至几个拿着凶器图谋犯罪的歹徒格斗。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但是事情还有另外一方面。我想,蒋筑英和罗健夫都并不是必然要死(我不懂医,不知道罗健夫同志所患的“低分化恶性淋巴瘤”和蒋筑英同志所患的多种凶险疾病能不能在早期治愈,这里是假定能够)。如果他们还健康地活着,尽管报纸上不会这样大量地表扬他们,但是他们却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多更重大的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经常提倡自我牺牲,但是我们不是说一个共产党员或先进分子的生命和健康就不重要。生命和健康,这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而建设伟大的****祖国的资本,它们不是属于我们个人而是属于祖国和人民的,对于党员,就是属于党。我们反对借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而损公利私,而贪生怕死,但是有了病,特别是有了严重的病,还是要治,并且要治好。
——胡乔木:《痛惜之余的愿望》
读书笔记范文四
读《命运》有感
前阵子在书城买了本书,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现在我来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运》。
《命运》讲的是连个孩子的命运,一个被高僧占卜为“状元”,另一个为“乞丐”。二十年后,当初的“状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却成了“状元”。
上帝说:“我赋予每个人的天分之占他命运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在于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这段话,我很受触动。把握,把握命运,多简单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随时都可以改变它的!只要你愿意。
读书笔记范文五
读《评说玫瑰》有感
这篇文章很早前我已在《故事会》上读过,当时我就很喜欢它,现在又反复读了几遍,印象更深了。它的名字叫《评说玫瑰》。
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深深的哲理。两句话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玫瑰园里,有一对双胞胎和她们的母亲。双胞胎对玫瑰园的看法是这样的:“这是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这是个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都有花。”
道理很明了不同的角度看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这个法则可以用到任何方面,只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的话,会有最好的结尾!不信,试试看吧。
读书笔记范文六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道理
“百分之九十九的烦恼不会发生。”这句话你相信吗?我犹犹豫豫的,半信半疑。
又一起的《读者》里,就有一篇这样的文章,题目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烦恼不会发生》,它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好神奇耶!
神奇归神奇,我还是认为这是一句安慰人的话,因为这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如果烦恼都不会发生,那还烦恼什么?如果真的是对的,那……不是太伟大了?
我做了一个实验,写下了3个烦恼,果然,一个也没发生,实在太令我吃惊了。你一定不信,我看你可以试试。(那个烦恼一定要现实哦)
读书笔记范文七
读《绿屋的安妮》有感
《绿屋的安妮》写得不错,内容也很有味道,好!
11岁的孤儿安妮被错送到住在绿屋的一对夫妇家,因为安妮的可爱,那对夫妇收留了安妮。于是绿屋的安妮上学了,发生了许多让人又可气又可笑的故事……
看完了这本书,我不又喜欢上了安妮这个人物形象,她活泼、大胆、可爱、聪明、善良,最重要的是她极富想象力,乐观极了,在她眼里,什么都是美好的。她爱说话,中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我倒希望和她交朋友,有她在我永远都不会寂寞了。
我希望能做个像安妮一样的女孩,讨人喜欢的可爱女孩。因为女孩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最令我佩服的是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小说通过人与自然的斗争,表达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主题。桑提亚哥在同象征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认为人虽可以暂时战败,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远也打不垮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的这句话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寓言性和象征性。运用反衬法、内心独白来刻画人物性格,语言清澈流畅、朴素无华。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老渔夫桑地亚哥,他是一位孤独、失败,而又英勇无畏、热爱生活、渴望胜利的老人。小说一开始,就奠定了其失败与孤独的命运基调——“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这一回已去了八十四天,没逮上一条鱼”,“倒霉到了极点”。他的打了补丁的船帆,“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他曾有妻子,但已去世的妻子只成了画像,映照着他的孤独。他也有过年轻时的辉煌,并曾在角力中荣获过人人羡慕的“冠军”。但是现在,他却成了一面古老破败、伤痕累累的旗。“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女人,不再梦见伟迹,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搏斗,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老婆”。仿佛他已一无所有。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一条大鱼上了钩,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他充分利用自己捕鱼的技巧,慢慢浪费大鱼的体力,当鱼不再够力气拉着渔船向前时,它开始绕着船转,它越游越近,最后被渔夫用渔叉一下刺死了。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与一条又一条的鲨鱼搏斗,但是无奈武器都被鲨鱼破坏掉,鱼被吃掉了一大半,只剩下鱼头和鱼骨,渔夫此时亦筋疲力尽,无力继续保护鱼了,但他还是把残骸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老人与海》的叙事艺术无疑是相当杰出的。一方面,它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又一次极为成功的体现。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曾经说过:“《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但他“总是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在它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深藏着我们前面所阐述的那样丰富而又博大的世界;另一方面,它像诗篇,像是一曲交织着沉郁、苦难、昂扬与庄严,甚至也不无明丽与柔情的气魄宏伟的交响曲。它从桑地亚哥的孤独与失败开始写起,依次书写他在出海之前与小男孩的交往、他的扬帆出海、他与大马林鱼及鲨鱼的搏斗、他的失败的返航,最后复归于他庄严的梦境。他的语言丰富多彩,不仅雅致冷峻、简洁有力,而且色彩鲜明,具有庄严伟岸的艺术风格。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
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第2个回答  2011-04-19
★读《童年》有感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
这本书主要讲了: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可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
读了这本书,我想: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生命匆匆的交错,它再短我也盛开过 生命如此的美好,有些苦一定要经历过 。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周一我来到图书馆,无意中看到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带着强烈地阅读愿望,我把它带回了家,连着几天捧着它,沉迷与书中。这本书让我对生命对生活又有了更深的地认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出了失明者海伦.凯勒对光明的无限渴望。哪怕只有三天,短短三天,她也一定会加倍珍惜,她也能在这短短的三天做出许多事。在我读了的书后,我深深地被了海伦•凯勒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海伦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自己看不见多姿多彩的世界,却又是那么想看一眼这个她生活的地方。所以她非常羡慕那些有一双明亮眼睛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好好珍惜。虽然凯勒看不见,听不到,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命运的勇气,给世人留下了一段永不遗忘的凯歌!
知识的力量多么巨大,它能使一个残疾人,变成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人。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海伦.凯勒一样,在有生之年把对知识的渴求,看作对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着这种追求,怀着友善、朝气、渴望去生活,我们的人生将会增添多少欢乐、多少幸福啊!
我决定从今往后好好地学习,好好地生活,合理安排时间,不轻言放弃,不轻易被击倒,这样才不会辜负了上帝赐予我们的明亮眼睛,和一切美好的东西。
第3个回答  2011-05-02
  一部辛酸的人力车夫的故事,与祥子漫步在北平的大街上,我感到一丝丝的伤感,一缕缕悲痛……

  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拥有美好的未来,每个人都在不停地为未来奋斗。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憨厚,淳朴,可爱。

  到城里打拼,他选择了拉车。拼命地拉,没日没夜,不知疲倦地拉。终于,他买上了新车,他是多么地疼惜那辆车啊!

  好景不长,被士兵抢了去。差点没了命,但逃了出来,还带了两头大骆驼。卖了点钱,后来睡了一觉,他就与骆驼扯上关系了。从此就有了“骆驼祥子”这么一说。要强的祥子可不能一下被************,他又开始攒钱了!

  眼看着钱就要攒够了,但曹家出事,孙侦探又把钱拿了去。他没了希望。与那个蛮横大胆甚至有点变态的虎妞成亲,没法子,用虎妞的钱弄了俩车,自己大病了一场,但祸不单行,虎妞有了身孕,虎妞难产而死。

  他想和小福子在一起,但又怕有累赘。“等混好了再回来”。但他没混好,堕落着,当要强的祥子有一天幡然醒悟,想要往好混时,小福子也死了。

  他认清了,自己的命是苦的,要强没用,自尊没用,老实更没用。所以,他变得麻木,潦倒,狡猾,爱贪小便宜,自暴自弃,以吃喝嫖赌为生,简直就是行尸走肉!但没办法——这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

  看完祥子的故事,悲伤的心绪蔓延着……“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沦为“堕落的,自私的,不行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我不能想象如果自己遭受着祥子的遭遇,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也许会比祥子更差,差几倍!混的越差,就越懒得往好混,浑浑噩噩地活着,行尸走肉般的活着,混一天算一天的活着,不管多会死的活着……

  这样的社会,吃人的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

  社会,直接影响着人民。

  社会主义让我幸存,为祥子叹息,为自己珍惜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