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有哪些历史文化?

如题所述

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亲征高丽,将幽州作为兵马粮草的集结地。这年冬天,唐太宗自高丽战场返回幽州后,有感于随军战士为国效力,于是下令在幽州城内为阵亡将士修造一座寺庙,命名为悯忠寺。

675年,唐高宗再次下诏建寺。武则天登基后第三次下诏建寺,至696年佛寺建成。建成后的悯忠寺,就是法源寺前身。悯忠寺一度成为幽州地面上唯一的佛寺。

在寺庙下的廊道墙壁上有几块板子,其中一块上面有一首唐代德诚禅师的诗: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悯忠寺自唐代建寺以来,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宏大的建筑规模,与历代王朝结下了不解之缘。

唐末景福年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修悯忠寺,并增建了一座面阔7间,上下3层的悯忠阁,成了幽州城里的标志性建筑。并留下了"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谚语。可见这座阁楼的雄伟壮观。后世法源寺中的悯忠台,就有当年悯忠阁的风范。

辽代时,幽州升为南京,又称燕京,悯忠寺成为南京城内最重要的寺院,备受皇家重视。辽代皇帝多次在悯忠寺内斋僧建道场,北宋使者到南京,也往往住在悯忠寺,这里已成为皇家重要的行馆。这样一来,悯忠寺地位也随之提升,规模更为宏大。

1057年,幽州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悯忠寺被毁,辽朝皇帝在1070年奉诏修复,历时14年完工,形成了后世的规模和格局。

金代时,悯忠寺为燕京名刹,曾是女真人进士的考场。后在元末明初时寺院不幸毁于战火。

到了明代,悯忠寺经历4次修缮。明正统间年,寺僧相王容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这一次奠定了后世法源寺的基础。修复后,明英宗改额,敕赐"崇福禅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