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龙的人物经历

如题所述

行龙,1958年生于山西新绛。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博士,山西大学博士后,山西大学副校长,兼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破格晋升教授。山西大学中国史、经济史博士生导师。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史学会理事,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会议评审专家,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等。
教书育人,为师天职。1985年留山西大学工作后,一直坚守教学一线,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先后主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社会史、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课程。1992年,“创建中国近代社会史新学科”(合作)获前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2010年两次获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主讲“区域社会史导论”获教育部精品课程,次年,该教学团队获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2年,主讲“区域社会史导论”列入教育部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计划;1995年以来共指导培养硕士生、博士生50余名,其中,胡英泽博士论文获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多人获山西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奖;山西省首批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教育部规划教材《中国近代社会史概论》的编写。
著书立说,耕耘不辍。近30年来,共出版学术著作10余种(含主编、合著),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多数在国内外一级刊物发表。代表作《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1992)被誉为“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近代人口问题的专著”;《近代山西社会研究》(2002年)“代表了社会史研究的一个方向”;《走向田野与社会》(2007年)被称为“社会史研究中国化的代表作”;《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2011年)“是一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1988年开始主持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主持国家出版总署规划项目“当代中国基层农村档案资料”(101册)及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发表山西大学第一篇CSSCI论文。专著及论文先后4次获山西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等刊全文转摘。先后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地讲学与访问。
鉴往知来,服务社会。创建全国第一个“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展览馆,被列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山西藉学者第一个登坛“文源讲坛”,为领导干部讲授“水资源与山西社会变迁”;多次为山西省委组织部干部自主选学班授课,学员反响热烈;专著《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被誉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历史读本”;主持山西大学百年校史系列丛书,《山大往事》(2002年)坊间流行甚广。
1979年考入山西大学历史系,1982年大学提前毕业考取研究生。1985年至1997年山西大学历史系教师;1998年至2002年山西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处长;2003年起任山西大学副校长,先后分管社科研究、人事、教学、审计、职称评审、学生工作、就业分配、师资培训、图书馆、网络技术等工作。 1979.09-1982.07山西大学历史系,学士;
1982.09-1985.07 山西大学历史系,硕士;
1995.09-1998.07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
2000.06-2002.03 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5.08-1986.09 山西大学历史系助教;
1986.09-1991.07 山西大学历史系讲师;
1991.09-1994.08 山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4.09-2000.07 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
2000.07-至今 山西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