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及其相关的知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时代,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发展沿革

一、斗柄指向

上古时代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二、平气法

到了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划分节气。

“平气法”划分出的每“节气”之间日期相同,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将一个太阳年,划分为季、节、气、候,1年=4季=12节=12气=72候。

三、定气法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西洋教士订立的“定气法”,而从西洋教士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

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

扩展资料

一、历史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日期计算公式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的后2位、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21世纪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三、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

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8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夏至和冬至的提出,相当于把一年作了二等分。到了战国后期,古人进一步把一年作了八等分,于是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一共8个节气。

1.夏至、冬至,分别指白天最长和黑夜最长,合称“二至”,“至”为极致。

2.春分、秋分,分别指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的两天,合称“二分”,代表“平分”。

3.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立”表示“开始”。

这8个节气更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年四季的划分,记录在《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2
二十四节气只是在我国使用,并不是全球通用的。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2-13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二十四节气在风水与命理实践中广泛被应用。风水实践中,凡是与月份相关的问题,划分月份的节点就是二十四节气理论。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排列顺序)

1、二十四节气原理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二十四节气)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2、二十四节气的历史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排列时间规律)

3、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一年二十四节气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罗盘中的二十四节气圈层)(太阳到山)

4、农历月份对应节气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5、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1)、立春

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雨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4)、春分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5)、清明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6)、谷雨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7)、立夏

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8)、小满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9)、芒种

北斗指向己。太阳黄经为75°。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10)、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11)、小暑

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12)、大暑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13)、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14)、处暑

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15)、白露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秋分

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17)、寒露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18)、霜降

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

斗指乾。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20)、小雪

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21)、大雪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22)、冬至

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23)、小寒

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24)、大寒

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6、十二星座与二十四节气理论相通

西方的十二星座理论和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理论均是按照天体运行规律总结出来的,所以其中有相同的地方。白羊座的起始节点对应二十四节气的气。

十二星座即黄道十二宫,是占星学描述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道的十二个区域,包括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

(1)、白羊座,出生于公历3月21日-4月20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到谷雨。

(2)、金牛座,出生于公历4月21日-5月21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谷雨到小满。

其中春分大约在3月20--22日,谷雨大约在4月19--21日。

(3)、双子座,出生于公历5月22日-6月21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小满到夏至。

(4)、巨蟹座,出生于公历6月22日-7月22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到大暑。

其中小满大约在5月20--22日,夏至大约在6月21--22日。

(5)、狮子座,出生于公历7月23日-8月23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大暑到处暑。

(6)、处女座,出生于公历8月24日-9月23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到秋分。

其中大暑大约在7月22--24日,处暑大约在8月22--24日。

(7)、天秤座,出生于公历9月24日-10月23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秋分到霜降。

(8)、天蝎座,出生于公历10月24日-11月22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霜降到小雪。

其中秋分大约在9月22--24日,霜降大约在10月23--24日。

(9)、射手座,出生于公历11月23日-12月21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小雪到冬至。

(10)、摩羯座,出生于公历12月22日-1月20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到大寒。

其中小雪大约在11月22--23日,冬至大约在12月21--23日。

(11)、水瓶座,出生于公历1月21日-2月19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大寒到雨水。

(12)、双鱼座,出生于公历2月20日-3月20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雨水到春分。

其中大寒大约在1月20--21日,雨水大约在2月18--20日。
第4个回答  2019-10-01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时代,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地球每365天6时9分10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