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在印度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是谁

如题所述

怒江反攻为第二阶段,可以归属于打通中银公路战争的组成部分,
可以概括为准备反攻及打通中印公路(亦称史迪威公路)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又分为两个方面:印度方面:时间:自一九四二年八月间中国远征
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及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等部队退入印度至一九四五年日
本投降止。

地点:包括中缅印边境孟拱、密支那、八莫及畹町会师、打通中印公路诸战
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史迪威兼,副总指挥郑洞国
(前为罗卓英);
新一军军长郑洞国,继任孙立人;
新三十师师长胡素,继任唐 守治;
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继任李鸿;
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
新六军军长廖耀湘,
新二十二师师长李涛,
第十四师师长龙天武。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6月至7月,在中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33军所部的进攻作战。

中国远征军为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命第11集团军对龙陵、芒市的日军第56师团发动攻击。 6月初,第7l军(配属新编第39师)及第2军主力分由惠通桥、毕寨渡、三江口一线渡江。第71军第28师主力于4日攻克腊猛向松山进攻,因日军工事坚固,久攻不下,乃沿毕(寨渡)龙(陵)大道南侧向龙陵突进,10日进抵龙陵近郊。日军据守城垣及外围据点,顽强抵抗,战斗激烈。15日,第28师获得少量补充后,再度开展攻势,连克日军部分外围据点。残余日军仍据守城内外据点顽抗。此时,日军约1500余人由腾冲向龙陵增援。第71军第87师在龙陵以北地区予以阻击。该师右翼为日军击破,侧背受到威胁。同时芒市方面的日军约600人亦向龙陵增援,与新编第28师一部激战于马桥附近。至18日,日军集中龙陵的兵力约5000余人,从21日开始向第7l军各师进行反扑。第2军渡江后,以第76师攻平戛,其余部队向象达前进,并以一部向龙陵挺进。第71军获得第76师一部增援后,战局并未好转。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于6月初逐次渡江,其荣誉第1师加入第71军对龙陵之攻击,战局遂告稳定。28日,第7l军展开攻击,至7月7日,予日军以严重打击。日军向龙陵城郊撤退并形成对峙。

背景:
中国西南的怒江战役是为了重新打通滇缅公路
目的:将盘踞在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日本侵略者以及以此相关的盘踞在北缅的日本人驱逐出去,扫清这个地区的敌人,并计划建立联系着新的缅甸的利多公路和部分在中国的滇缅公路联结起来。这将打破日本对中国长达两年的封锁,使得供给中国军队的供应品可以通过来自印度的陆地交通线送到中国军的手中,即实现所谓“史迪威的梦想”。

时间:
怒江战役于1944年5月10-11日开始,中国远征军和Y部队的作战参谋、美国驻中国的军事代表团从中国西南的云南省强渡怒江,进攻固守西岸的日本军。大约40,000名中国部队使用着美国的398只橡皮艇,开始了第一次强渡,仅有一人落水溺死。其他中国军队也渡过了怒江,作为怒江战役共渡过了100,000中国军。战役从1944年开始直到1945年,包括雨季,战役的最后目标是中国远征军于1945年1月20日占领中缅边境的中国小镇畹町而告胜利结束。

结果:
从印度到中国的陆地交通线被重新打开。第一批物资的车队从印度出发于1945年2月4日到达昆明,日本军和中美英盟军在从印度开始的北缅到云南的西南部的大区域内展开了残酷的战斗。怒江战役的结果,被日本军占领长达两年的腾冲(腾越)、龙陵、平嘎、畹町和其他400个小居民区重新被中国收复。估计最后占领畹町后,有大约15,000名日本军人被打死,中国军队死亡估计是19,000人,中国人损失大的原因是中国军要在这次战役中的行动都是要进攻防御阵地良好的日本军。

参加军队和指挥官:
在怒江战役中获得成功的中国远征军是中国第11和20集团军,以及后来补充的其他中国军。中国远征军的司令官是卫立煌(卫常胜将军)、参谋长肖亦舒将军。美国军队在1945年以前的指挥官是来自旧金山的窦尔恩(Frank Dorn)准将,他成功地指挥着Y部队参谋团,并负责中国军的训练和战斗的指挥。史迪威将军是整个中缅印战区的总司令官、蒋介石将军的参谋长,在1944年秋天被调回美国,后来中国战区和缅印战区分开,魏德曼将军(少将)(Albert C. Wedemeyer)领导着中国战区的美国军,Dan. I Sultan少将领导着印缅战区的美国军。Dorn将军一直是怒江战役的参谋团,直到史迪威命令由Sultan将军接替。美国陆军第14、10航空队和空运总队以及军队空运部配合这个战役。

战役经过:
当中美盟军和日本人战斗时,中国军面临着复杂和高山和气候的自然条件,以及日本人固守的一个又一个的怒江地区的城镇。中国远征军的五路纵队突破了怒江天险,去攻击日本人固守良好的怒江西岸阵地。第六纵队运动到滇缅公路于南90英里的Kunlong渡口,作为一支支援部队攻击这里的敌人。3支纵队的目标是有古城墙保护的腾冲(腾越)城,自从马可 波洛为了宝石来到这里后,这里是非常有名的。这里也是日本人滇缅公路以北地区重要的物资供应和通讯中心。另外两路纵队来到了滇缅公路上的重要目标龙陵,那里有一条来自腾冲的公路连接着滇缅公路。腾冲的收复使得将新的利多和老的中国的滇缅公路连接起来成为可能。龙陵的占领又使腾冲更加安全。芒市、遮放以及公路上边境的畹町以南的其他城市的占领,使得防止日本人对新公路的攻击。

作战区域:
怒江战役发生在被日本人占领的云南省西部地区。日本军于1942年穿过中缅边境占领畹町,然后上了滇缅公路于1942年5月5日冲到怒江西岸。虽然他们在那里停止了前进的步伐,但是他们毕竟占领了云南怒江西岸的所有地区,在沿着河流在滇缅公路以南以北建立了长达100英里的防线。中国人炸毁了怒江上的桥梁,沿着江东布防。虽然日本人有几次渡江的企图,但是都失败,不过他们还是巩固了他们所已经获得的。他们占领的这个地区就是怒江战役必须夺取的具有优势地位的高黎贡山脉,位于怒江和瑞丽江之间,最高山峰12,000英尺,仅仅有几条古老的山路可以通过,其中有的消失在云雾之间。但是日本人必须从他们占领并构筑了的防御工事的云南的这一部分被驱逐出去。在来自印度的陆地通道重新打通前的通向缅甸的公路前赶出去。

主要战场:
腾冲(腾越)
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和怒江西岸攻势的主要目标。在美国陆军第14和第10航空队的支援下,中国远征军长达51天的围城战,终于于1944年9月14日克复,美国飞机猛烈轰炸这座城市,在城市厚厚的城墙上打开缺口。
龙陵(龙山镇)
怒江西岸最大的城市和日本人占领的从中缅甸到腾冲的区域的主要物资供应出口,这里以北40英里是腾冲。是战役的第二个主要的攻击目标。1944年6月10日几乎被中国军完全占领。但是后来中国军失去了这座城市,被迫后退,最后在11月3日才最终克复。
芒市
战役第三个主要目标。位于滇缅公路上的龙陵西南14英里处。6月10日,中国军将城市的公路前后切断,使得这座城市孤立。1944年11月20日最后光复。
遮放
战役的附加目标。位于滇缅公路芒市于南。1944年12月1日被中国远征军收复。
畹町
滇缅公路中国部分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城市。在决定将日本军彻底赶出中国的另外一个附加目标。在中国军1945年1月早些时候进入这个城市后,仅仅是为了和日本人进行一系列的战斗,最后,中国远征军经过了从1945年1月20日午夜整整24小时的整天战斗后攻陷了畹町。
松山
日本军怒江西岸滇缅公路上的最重要的高山独立防御阵地,号称“滇缅公路上的直布洛陀”。由于这里是事后证明是所有日本军防线中最坚固的一个,要迅速攻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中国军只好将它孤立包围,而越过它去攻占其他地区。最后为了最终攻占这个山顶的坚固阵地,中国人在美国工程师的帮助下,在日本人的这个地堡下引爆了6,000磅的TNT炸药。最后于1944年9月7日攻克松山。
平嘎
龙陵东南怒江弯曲部一个关键的村庄。5月15日被中国人攻占,5月23日被日本人夺回。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战斗和进攻,中国远征军终于在1944年9月23日最后收复。
红木树
保山以西一个十分重要的村子。经过三天激烈的战斗,中国人于5月15日占领了这里。但是以后这里两次易手,最后在6月上旬终于被中国人攻占。
Mamien Pass垭口(马面关)
从北面越过高黎贡山的重要丫口。5月,日本人在这里经过极为顽强的抵抗,但是中国人还是越过了这里。1944年6月15日,这里为中国军攻占。
Chiatou (界头)
瑞丽河上的城镇,5月17日为中国军占领。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双方反复争斗了三次,最后中国人终于在6月16日将这一地区的日本人从南面驱逐出去。
Kaitou(界头)
Chiatou南面4英里、瑞丽江上的城镇,5月4日被中国军占领,日本军又于5月28日夺走,6月2日最后被中国军确实占领这里和瑞丽河谷的其他地区。
(瑞丽河、Chiatou以南4英里的一个城镇,5月24日中国军收复了这里。但是5月28日又被日本人侵占,最后经过战斗,中国人还是在6月2日再次攻克。从而开始了瑞丽河谷其他地区的战斗。)
Watien(瓦甸)
瑞丽河上的城镇,6月20日为中国人占领。
Chiangtso(江苴)
从东南面连接瓦甸的重要的地方。日本守备队在这里死守,但是中国远征军于6月21日还是克服这里,日本守备队撤到腾冲。由于这里(?)的陷落,日本人在中国瑞丽河谷的防御开始崩溃。
大塘子
大塘子是从高黎贡山到江苴和Wation(瓦甸)的必经之路的关键地带。中国人在5月12日在这里和日本人展开了激烈的断续的4天交战。终于在5月24日攻克。
来凤山
是中国人进攻腾冲以前的日本人准备最充分、最重要和最坚固的防御阵地。7月26日这里被攻陷。美国火焰喷射兵在战斗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惠通桥
滇缅公路越过怒江的大桥。1942年中国人为了阻止日本人越过怒江时炸毁了这座桥,怒江战役时中国工程师和工人在美国专家的监督下再次建造惠通桥。

怒江战役中的日本军
旨在将怒江西岸据壕固守着坚固阵地的日本军逐出中国的怒江战役完全达到了目的。战役的目标是将日本军击溃,并将来自印度阿萨姆邦的新的利多公路通过缅甸和在中国境内的老的滇缅公路的一部分连接起来。这个目标完成了。
在北面的战役也有同样的目标-尽可能地重新打开一条穿过缅甸,从印度到中国的陆地交通线,也就是所谓的“史迪威的梦想”。
虽然史迪威将军返回美国,但是怒江反攻和北缅战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离开中国最后的行为是到怒江前线视察,并和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常胜将军)、Y-部队作战参谋团团长Frank Dorn准将交换意见,最后确定战役的每一个阶段和新的利多公路和老的滇缅公路的连接的计划。

Y-部队作战参谋团的成员,和在Z-部队的美国军事代表团被指定为中国军训练和作战司令部,由Dorn将军负责。在怒江战役中他们继续他们在中国军的工作,帮助中国军。但是由于要对付日本人为了试图切断昆明-重庆公路而对贵州省的贵阳市的威胁,就在1945年初将中国训练和作战司令部抽出一部分美国人成立新的中国作战司令部,但是他们仍然继续帮助中国军在缅甸边境和日本人的战斗,同时在昆明-重庆公路的贵阳附近也出现了新的前线。

为一条公路而进行的战争
怒江战役就是为了重新打开一条公路的战争。
庞大而四支展开的中国,被日本人孤立封锁着,由于日本人控制了中国全部的海岸线,使得输入他的血液的失去而逐渐开始窒息。1942年老的滇缅公路前的形势就是这样,数于千万的劳工和农民,完全没有现代机械,就是靠双手和汗血,开辟了这条为中国供应的主要动脉,但是由于日本军对缅甸的征服,这条公路被切断了,这就如同绞索已经套在了中国人的脖子上。
自从1942年上旬以来,中国在陆地上失去了和外界的信息和物资的援助。美国陆军空运总队承担了巨大的工作,将物资通过险恶的喜玛那雅山脉,一点一点运到中国,最多时是每月44,000吨。中国航空公司仅仅只有很少的飞机和机组人员,但是也运输了相当大数量的物资。尽管空运总队和中国航空公司共同的努力,但是双方仍然没有使援助中国的物资能够达到一个基本满足的程度,虽然蒋介石将军信任空运总队,认为就是空运总队使得中国能够向世界开放。

重新组建中国军队的战斗能力,训练和装备军队将来可以用在未来在中国的海岸登陆、滇缅公路的重新开通方面。怒江战役就是要建立这样的努力,当最后对亚洲的日本帝国的总攻击要在中国大陆开始时,盟军要在中国内部建立一个桥头堡。
综观世界大战巨大油画,怒江战役仅仅是谈谈的一笔,但是,它是完成巨大壮丽的画面的组成部分。为了重开这条公路而进行的战役,中国军必须由美国提供的进行训练的装备,并以美国基本的观念进行训练、装备和引导中国士兵具备打败日本兵的能力。
怒江战役的成功证明了这样一个前提:由美国训练、装备和指导的中国军,在这个世界上最艰难的地形上、冒着掘壕固守的日本军的炮火,是能够完成任务的,而且可以战胜日本人并完成将来自印度的公路连接起来。中国军在缅甸的战斗也是如此。
怒江战役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渗透着新的战斗精神的中国军,向着所有的目标,沿着滇缅公路老路向南向西挺进,占领了芒市和遮放、最后占领中缅边境的畹町。
在长时间的围攻下,腾冲被攻克了; Tatangtzu(大塘子), Kaitou(界头), Wation (瓦甸)and Chiangtzo(江苴)被收复了;平嘎和龙陵的日本军也在中国军发动最后总攻前逃走了,畹町的占领标志着日本军被全部驱逐出中国的云南省西部地区。
在战役中估计有15,000名日本人被消灭。中国军队阵亡17,000,负伤40,000,这是因为进攻战,在世界上最艰难的地形作战,即所谓的“云雾中的战场”以及进攻早已准备好了的日本人的防御工事。

第一次对日大反攻
5月11日至25日,远征军渡过怒江并冲上高黎贡山,完成了渡江攻击战的第一阶段预定的目标。在渡江行动中由于江雾的掩护因而极为顺利,渡江的惟一损失,仅17名后援人员触礁倾覆。远征军渡江后西岸民众自发协助杀敌。渡江作战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对日寇的大反攻。美陆军部长史汀生称:“滇西远征军怒江出击,是东南亚过去一周内盟军作战的重要新闻。”远征军渡过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与日军多处发生激烈而规模不大的战斗,重庆方面鉴于中国驻印军已开始攻击密支那,敌难于短期内调动大量部队增援滇西,遂令远征军全部转入攻击渡江作战。第20集团军所辖第53军、第54军、预备第2师为右翼攻击军,攻击目标仍指向腾冲。第11集团军所辖第2军、第6军、第71军为左翼攻击军,向龙陵、芒市方向实施战役突击。
第71军第28师主力于6月4日攻克腊猛向松山进攻,因日军工事坚固,久攻不下,沿毕(寨渡)龙(陵)大道南侧向龙陵突进,10日进抵龙陵近郊。日军据守城垣及外围据点,顽强抵抗,战斗激烈。15日,第28师获得少量补充后,再度开展攻势,连克日军外围据点。残余日军仍据守城内外据点顽抗。
此时,日军约1500余人由腾冲向龙陵增援。第71军第87师在龙陵以北地区予以阻击。该师右翼为日军击破,侧背受到威胁。同时芒市方面的日军约600人亦向龙陵增援,与新编第28师一部激战于马桥附近。至18日,日军集中龙陵的兵力约5000余人,从21日开始向第7l军各师进行反扑。
第2军渡江后,以第76师攻平戛,其余部队向象达前进,并以一部向龙陵挺进。第71军获得第76师一部增援后,战局并未好转。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于6月初逐次渡江,其荣誉第1师加入第71军对龙陵之攻击,战局遂告稳定。28日,第7l军展开攻击,至7月7日,予日军以严重打击。日军向龙陵城郊撤退并形成对峙。

找寻的并不是很完整:

可以参考《中国远征军战史》
(美)《怒江战役概述》
《缅甸荡寇志》
《印缅远征画史》
在缅甸作战中孙立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军人,在整个第一次溃败后,孙立人独自留在缅甸作战直至抗战胜利。
可以看看 《孙立人传》安徽人民出版社98年出版的。
资料就这些了,不知道你用不用的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1
最高指挥使美国的史迪威,他是中国战区的总参谋长,两次缅甸战役都是他指挥的。但名义上的总指挥还是蒋介石的,可是蒋介石基本不干预,都是派副手代替,中国方面主力一直是廖耀湘和孙立人两位,但他们直属的中国指挥官第一次是杜聿明,后来第二次换成罗卓英了。
希望能帮到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7-29
中国远征军是中华民国政府于1941年底成立的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中国远征军驻印指挥系统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总指挥 史迪威 副总指挥 郑洞国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
新编第1军(军长) 郑洞国(兼任,孙立人、潘裕昆先后继任)
新编第30师(师长) 胡素(唐守治继任)
新编第38师(师长) 孙立人(李鸿继任)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新6军回国后转隶新1军
新编第6军(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军长) 廖耀湘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李涛继任)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新6军回国后转隶新1军
直属部队战车指挥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指挥官 黑格准将
第一支队队长(新编第38师第88团)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队队长 韩特上校
美军第5307混成旅(代号加拉哈特部队)指挥官 梅利尔准将
飞虎队
(1943年3月正式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 指挥官 陈纳德少将
第3个回答  2011-03-21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军事民盟而组织的。当一九四○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六月四日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缅甸)、印(印度)、马(马来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 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一九四○年十月间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民盟。一九四一年春,英国邀请“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亚作军事考察。以后几经协商,才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根据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的意见,中英军事同盟本来早应成立,以便中国军队及早开入缅甸布防。可是英方迟迟不决,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间,中国军队才先后动员入缅;三月十二日,即仰光失守后第四日,才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以后情况变化未发表),指挥三军在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这就是本文所称的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随着当时情况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和三种不同任务、不同作战地区的组织。前一阶段,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国军队动员入缅开始。属于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指挥范围。第一次入缅远征失败后退入印度的部分军队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简称“驻印军”或“中国驻印军”;另一部分军队退至本国境内怒江东岸,连同以后新增加的部队到一九四三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此为后一阶段。但因一般都称“远征军”,以致历史资料中,经常混淆不清。特别是这三种任务不同的部队在三个战区作战,先后又统归史迪威指挥,更易造成错觉。 现在我把中国远征军前后两个阶段、三种情况的实际组织分述如次: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自珍珠港事变、日寇侵缅、中国出兵远征的时期。 时间: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国军远征军开始入缅起,至一九四二年八月间。 地点:包括全境内同古(即东瓜)、叶带西、斯瓦、仁安羌(即彦南阳)、乔克巴当、棠吉(即东枝)、腊戍、曼德勒(即瓦城)、惠通桥诸战役及失败后分头撤退的地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继任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兼,第二百师师长戴安澜、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游击司令(即第五军新兵训练处)黄翔;第六军军长甘丽初,第四十九师师长彭璧生、第九十三师师长吕国铨、暂五十五师师长陈勉吾;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新二十八师师长刘伯龙、新二十九师师长马维骥。 第二阶段:可以概括为准备反攻及打通中印公路(亦称史迪威公路)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又分为两个方面:印度方面:时间:自一九四二年八月间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及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等部队退入印度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止。 地点:包括中缅印边境孟拱、密支那、八莫及畹町会师、打通中印公路诸战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史迪威兼,副总指挥郑洞国(前为罗卓英);新一军军长郑洞国,继任孙立人;新三十师师长胡素,继任唐守治;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继任李鸿;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新二十二师师长李涛,第十四师师长龙天武。 中国方面: 时间:自一九四三年四月前后至一九四五年三月前后。 地点:包括中缅边境松山、腾冲、龙陵、畹町会师诸战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司令官陈诚,继任卫立煌,副司令长官黄琪翔;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第二军军长王凌云、第六军军长黄杰,第七十一军军长钟彬、第五军第二百师师长高吉人;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第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直属部队,第八军军长何绍周。本文所述,只是远征军第一阶段一些惨痛的回忆。
第4个回答  2011-03-21
第一次远征军是杜聿明
中国军队在印度训练的时候是罗卓英
再后来罗卓英被史迪威挤走,是郑洞国接任
再后来是卫立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