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我国民间艺术的现状、发展及保存方法?

我国民间艺术的现状怎样?发展怎样?有什么保存方法?

  从江山现状看我国民间艺术生存环境问题
  浙江江山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有近百种之多,分属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游艺、民间工艺、美术等25个种类。但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保护不力,江山民间艺术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有的种类已经濒临失传或处于“绝迹”的状态。主要表现在:

  1、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渐萎缩。江山原有众多民间剧团能演婺剧、越剧、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被电影、电视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正在逐步变小,现这些剧团全部解体。解放前,道士做道场时能演出傩戏、演奏《须江古乐》,现傩戏已经绝迹,《须江古乐》仅剩一名78岁的郑子勤老人尚能哼出。廿八都木偶剧团和四都道情,因没有演出市场而停演。木偶剧团团长金宗怀是唯一一个年轻的木偶传承人,今年38岁,与他拼团演出的演员均已年逾古稀,目前金宗怀守着40多具木偶道具徒叹无奈。

  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甚至绝迹。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项目,如广渡手舞狮、五程断头龙、上余采茶戏、须江道士音乐、四都道情、廿八都山歌、木偶、壁画、剪纸、船灯、高跷、石门抬阁、长台莲湘、三卿口瓷艺、吴村鱼灯、凤林纸扎、凤林社火及江山西砚等,其制作技能和表演技艺的掌握者,大多人到老年,普遍面临技艺失传、徒弟来源短缺的境地。其中,廿八都壁画艺术和凤林社火现已失传;上余采茶戏、广渡手舞狮已处于濒危状态,即将失传。大多数民间民间艺术处于自生自灭的“瘫痪”状态。

  3、城市“建设性”破坏和旅游“开发性”对民间艺术资源破坏严重。旧城改造的推土机把大量的老城民居中附着的文化精华,如砖雕、木雕、石雕、壁画等轰然推倒并碾碎。农村中一些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街区、古建筑群在集镇建设中遭到破坏。民间艺术资源陷入经济越发展、破坏越严重的沼泽之中。一些部门看到民间艺术中蕴含的巨大商机,纷纷举着民间艺术的旗号进行开发所谓的“旅游资源”,这种开发行为,要么是不懂艺术的“拍脑袋工程”,要么是把民间艺术当成摇钱树的唯利是图之举,往往成为变相破坏和摧残。

  4、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惨遭损毁。因为缺乏民间和民俗文化保护机构,缺乏对民俗和民间文化市场的管理,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历史资料流失到域外甚至境外。如大陈乡大陈村有的村民不识货,九十年代把雕刻有十二生肖的花窗木门,以极便宜的价格卖给外地客商,令人殊为可惜。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遗产,由于保护不力或保护方法不当造成破坏、濒危甚至灭绝。一些独特的民间习俗和民俗事象,如廿八都姑娘出嫁挂“连刀肉”的风俗习惯,因受到江山风俗的同化和影响,也在慢慢淡化中走向逐步湮灭。

  5、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民俗文化保护。由于民间艺术保护经费不足,造成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和载体,无法开展紧急抢救而带来湮灭的危险。缺乏研究人员,民间艺术既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保护,也难以形成精品,直接影响民间艺术的后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整体来看,江山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存环境渐趋恶化。

  加强民间艺术的抢救和保护,是加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延续和发展令人担忧,急需政府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以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思路,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真正把民间艺术资源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对一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典型民间艺术,建立健全资料档案,列入《保护名录》,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抢救保护方案,落实保护措施和经费,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

  (二)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三)提供民间传统文化的坚强保障。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省、市、县三级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同时,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国有和民间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四)创造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在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挖掘一批文化艺术资源,参与到旅游和经济活动中去,走边保护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创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参与面广、影响深刻的节庆活动,引导这些活动之与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挥相结合,既满足群众“求美、求乐”的需求,又为民间艺术资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积极宣传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软实力标志的高度,鼓励人们更多地了解民间艺术资源,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认识,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培养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感情,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作者:王萌) (来源:文化传播网)(编辑/高山)
  ==========================
  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方兴未艾
  近日在兰州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表明,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方兴未艾:民间艺术及相关产业就业人口1274万,占就业人口的5%;创造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的3.1%,民间文艺产业呈良好发展势态。

  我国民间文艺产业起步较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
  大。近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响应中央号召,围绕民间文艺保护、传承、转型、创新、产业的五大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举办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加大民间工艺品的社会影响力,开拓民间工艺品的经济市场。去年5月和今年6月,分别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和中国农展馆举办了两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取得了成功;2004年9月在天津举办了第二届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来自40多个国家万余人和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民间艺术团体进行了艺术展示、交流和展销活动,成为国际民间盛会;2004年10月举办了中国杭州清河坊民间艺人节及艺术品交流会,吸引了数十万人参加;今年9月又在广东举办了中国收藏与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每天有5000余人参观和购买;2003年8月、2004年8月和今年8月,连续3年举办了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总成交额达6000多万元。

  近年来中国民协还举办各种活动,弘扬民间文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如2004年在山西榆次举办的第6届民间艺术节,今年6月在南昌举办的国际傩文化节、9月在广东汕尾举办的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节、10月在江苏张家港举办的长江流域民间艺术节及在山西临汾举办的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山花奖评选等活动,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民间文艺产业的兴起,促进了各地加大对民间文艺的抢救、研究和保护力度。如山西榆次老城古建筑古民居,在研讨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民间文化博物馆;河北蔚县建立了中国剪纸艺术基地;山东潍坊寒亭区建立了木版年画研究基地。

  广东东莞樟木头镇被命名为“中国麒麟之乡”、湛江遂溪被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甘肃临夏、岷县分别被命名为“花儿之乡”、庆阳为“香包之乡”,湖北宜昌青林寺为“中国谜语村”,河南桐柏县为“中国盘古之乡”,河北峰峰矿区为“中国民窑研究基地”、邯郸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永年为“中国太极拳之乡”等。中国民协先后为各地命名了一批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文化传承基地,既保护了地方传统民间文化品牌,又在传承的基础上向经济市场渗透和延伸。
  ======================

  还有一篇很好,有图,不方便放上来,给地址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0488&messageid=31797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hanxiao0305/blog/item/933e311231cdff51f919b844.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