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庸碌无为议论文素材

拒绝庸碌无为议论文素材

小时候,我一直都是出类拔萃的,不论遇到多大的事情,我都可以把持地比同龄人更好,更优秀。自然这种优秀之后带来的,就是“恃宠而骄”,又或者说是“恃才放旷”,常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寂寞感。夸张一点说,那时的我,已经把优秀变成了一种习惯。所以我们应该变得优秀,变得“拒绝平庸”?
  学生时代(大学不算)的我,当过班长,干过升旗手,组织过班级文艺演出,在国旗下讲过话,可以说到了“死而无憾”的程度了。那会儿的我,总有一股“文人”的“痞”气,总把别人看得太过于渺小,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有过“只有那些学习好的人才是值得我深交的朋友”这种荒诞的想法。类似的想法的改变来自初二,因为初二和班主任闹矛盾,辞职之后发现直接把自己给“平庸”了。再后来的故事大概是,一个平庸的我慢慢改变了自己个性中伤人的部分,逐渐逐渐有了几个贴己的朋友。现在的我煞是珍惜这份感情,今年甲鱼日记有说她高一的朋友只有我的时候,我的内心波澜起伏、波涛汹涌了很久,乐了好几天。
  习惯是可以改的。要么主动去改变自己的习惯,又或者是被动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大学时代无疑就是被改变地最为剧烈的时候。那会儿是大一大二,本着在大学可以解除社会,积极培养十二年来未被开发的社交能力,把自己甩进了N个社团和学生组织中,而且还乐此不疲,后来慢慢了解到,世界并不是总是充满了阳光的,一年总有那么小一半的时间生活在阴影中。再多的激情,再多的梦想,再多的理想都在大学里面慢慢磨灭干净。(当然大学,又不比社会,毕竟学生是允许犯错的,也总会有人帮你擦屁股,这是后话。)人,慢慢就变得跟学长一样,又或者慢慢地变成了学长,能够在大学这个操蛋的团体中熬下来的人,是有做大事的潜质的。他们有手段,有毅力,有能力,有人脉,有……我呢,平庸就平庸着,但是尽量沿着学生时代的步伐,在平庸中逐渐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子。
  行文至此,我发现我不懂平庸为何物了,看来前文700余字是白写了。什么才是平庸,偏向“平凡”还是侧重“庸俗”?这三个词语就像是一个套子,如果不好好理解他们的差别,怕是难以写出让人信服的文章来。姑且也来“求同存异”下,把类似的词汇定义成不上不下的一种状态吧。个人还是很喜欢这种状态的。毕竟除了那句“一览众山小”,也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前者自然是好事,但是后者就比较容易犯浑了,而且带给别人的危害也是可怕的。而处在中游阶段的人又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渴望“会当凌绝顶”的,一种就是,像我这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前者其实算不得平庸,只是没有找到出路而已。
  “敢不敢承担这个责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慢慢养成了类似自问自答的习惯,思前想后,这事儿会给自己给别人整出些什么来。你看,平庸的人总是喜欢庸人自扰,而不是豪气干云地“我来”。而“白骨精”们考虑地事情也许是它可以为我(们)带来多大的利益,古往今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毕竟我们的脑子容量就那么大,我们没有办法考虑太多的东西。成大事者必然有各种各样的缺憾,神奇的世界,守恒无处不在。上游的人们也会有难以名状的苦衷。
  平庸,有什么不好?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天塌下来,强人们顶着,地陷下去,强人们填着。每天过着只需要操心那种柴米油盐的小日子,能有一个不富有但是富足的幸福小家,能有一帮随叫随到叫到就吵的好友,能够看着上层的人们一步一步在虚伪和逞强中饱受挣扎。不要那些冗余的条条框框,偶尔翘翘班,偶尔划划水,可以发呆装死,可以神经抽风,想干啥就能干啥。这种小日子,无疑,是我真正痴迷和喜欢的。(事实上,我的博文已经不止一次提到了类似的观点。)
  其实不必要刻意去拒绝平庸,有上进心是好事,但是用不着让自己活着太累。学生时代的我们并不需要扛起家庭的重担。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这个社会已经悄然地帮我们安排好了很多东西,按步就班地来,不要太刻意去挑战。否则弄个身心俱疲,再不甚,还未来得及品味青春的旋律,就已经在力争上游的不归路上悄悄老去,岂不是一大损失?所以啊,如果精英拒绝了你,不要忧伤不要心急,平庸的日子依旧快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