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是什么????
哪位高手帮忙解答,万分感谢了!!!

标志是 14大确定 中国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浅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趋势

何 琨

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实践 的探索中,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新中国刚成立时,由于长期的战争,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国家财政经济极端困难,在继续进行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同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的措施,国家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1961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转入调整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后来所指出的“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当然也有缺点。从工作来看,有时候在有的问题上是急了一些”“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应当肯定,总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中间有过曲折,犯过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这以后,1966-1976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则几近停止状态,到1976年,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长期排斥发展商品经济,社会生产里发展十分缓慢。

建国初期,我国参照苏联的模式,确定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它 越来越显示出了局限性和弱点,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多年,我国曾有多次的权利下放,但又都只限于调整中央和地方,条条和块块的管理权限,并没触及体制问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没有丝毫问题,这种情况下,企业变成了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没有了生产经营积极性,缺乏活力,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也日显不适,改革旧体制迫在眉睫。“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三,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期探索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当时,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在1978年12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也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利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的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这些讲话表明一个正确的思想:行政手段虽然是管理经济的一种方式,但经济方法应逐渐成为管理经济的有效手段。

从1978年开始,我国先后推行了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和贯彻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了企业利润留成制度。一系列的改革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但也十分有限,经济的发展仍十分缓慢。所以,企业必定要成为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企业也必须要走向市场,实行一种与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的新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
社会主义社会到底可不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否与社会主义相矛盾这些都是进行改革要弄清楚的问题。

早在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总裁吉布尼等人时的谈话中就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并不决定社会的性质,计划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都不是社会制度的本质属性。因此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不是区别社会制度的经济范畴,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因为采取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这些共同的经济调节手段和资源配置方式而改变其社会本质和性质。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是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也市场经济关系的一系列精辟论断,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极其重大的知道意义。

在经济建设成就和失败教训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拉开了序幕。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终于迈出了转变,突破的可喜的一步。1987年的十三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1992年,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教较长的历程和艰难的探索后,终于实现了体制的转变,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大环境。国家对企业实现间接管理,宏观调控,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成为独立自主法人经济实体有了现实的可能,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已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内在的必然要求。

八十年代中,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在企业中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以承包为特征的一种经营形式,在生产经营和投入分配方面,企业经营者通过和国家签定承包合同,明确规定国家与企业经营者和职工集体之间的经济责任,权利和利益关系。其有了较大的自主经营权,在保证上缴的前提下,企业利润和职工收入将因企业经营效益好而大幅增加,因而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均大为增加。然而,承包经营责任制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例如企业没有资产所有权,只有部分经营权,这样,企业很难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以仍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解决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着力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

股份制的诞生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气,它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一种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实行股份制后,股东,董事会,经理,职工利益与企业休戚相关,可谓一荣具荣,一损具损从各自利益出发,他们务必共同努力促进企业更好发展,追求企业和自身资产,投资的最大增值,建立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将使我国企业从行政附属物的蟠篱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法人经营实体,从而不断增强自身活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最终达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02
经济体制改革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经济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70%左右,成效显著。
我国30 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有计划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1978—1984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不仅肯定了市场调节作为计划调节的补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计划调节区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指出对许多产品和企业适宜实行指导性计划。这个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但在理论上没有完全树立起商品经济的应有地位。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以求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农村推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以及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扩大自主权的改革。
  第二阶段: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1984—1992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说法。
  1984 年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1987 年党的十三大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同时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模式。但是这一理论把发展市场体系仅仅理解为发展商品经济,因此对于市场机制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实施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生产关系的所有方面和部分上层建筑。一是通过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在总的结构上,从过去的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逐渐改变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二是通过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准备了体制基础。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第三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3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说法。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等思想。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此,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中彻底摆脱出来,市场经济开始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实践方面,一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微观基础的转型。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全面参与市场竞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以配套改革为内容的宏观制度的创新。对财政、税收、外汇、金融、投资、外贸以及流通体制等综合配套体系进行改革,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以市场流通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宏观体制改革。通过市场流通领域改革,健全了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2003 年至今)。这一时期,在理论上进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部署。此后围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新的提法,大大促进了改革实践的进行。在实践上,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包括: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第2个回答  2007-04-19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