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3-07-13
改革与战略》2000 年第5 期
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及区域协调
———入世后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
梁小萌
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开放,我国产业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是一种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借以实现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是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需要得到区域协调,本文拟通过对规模经济、产业集聚及区域协调三者之间及其与竞争优势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我国产业优势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竞争优势的实现:规模经济
1 、竞争优势及其驱动因素。产业的竞争优势包括两种优势:成本优势和岐异优势。成本优势体现为价格优势。具有成本优势的厂商,其相对于其它厂商为低的价格,一方面使其它厂商因无法获得平均水准以上的利润而被迫放弃竞争,从而成功阻止入侵者的市场进入;另一方面又使成本领先者能以取得一个遏制价格(进入者为克服进入障碍所付出的代价与因进入而获得的报酬相平衡的价格) ,从而克服进入壁垒,成功进入新的市场。岐异优势是一种差别优势,指产品在品质、功能等方面的独特性。具独特性的产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凭此可以阻止替代品的竞争。
成本优势和岐异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成本优势不仅来自生产成本的节约,还来自不实现商品价值所付出的交易成本及组织生产所需的组织成本的节约;岐异优势则可以体现在产品的优势上,如提供产品的特色和独特性能、推广树立产品形象;也可以体现在服务上,如优惠的贷款、快捷的交货、及时的维修等;还可以体现在价值活动的数量上,如产业的规模、产品价格的高低、进入市场的快慢等。竞争优势的综合性决定了其驱动因素的多样性,其中规模经济对成本优势和岐异优势都产生重大影响。
2. 规模经济对产业竞争优势的驱动作用。规模经济可以区分为外部规模经济两种类型。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厂商内部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单个厂商从国内外同一产业内部其它厂商的发展中获得的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这种规模经济的效益对各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故又称之为外部经济。外部经济还可以为技术外部经济和货币外部经济两类,外部技术经济是厂商通过同一产业或产业中其它厂商的技术外溢和从干中学获得技术和知识,从而带动生产率提高和成本下降;货币外部经济是指厂商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厂商的聚集中获得市场规模效应等,从而获得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规模经济对于中国产业树立竞争优势的意义在于:第一,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规模经济通过内部生产规模的扩大或外部规模的扩大、技术的外溢等效应,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成本优势,也为岐异优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为,产业一定的资产规模能保证提供优质服务需要的资金、树立品牌形象需要的广告费用等等投入,并以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容量分摊、消化这些费用,进而降低成本。此外,技术外部经济和货币外部经济的实现也有助于产业在节省成本的情况下取得岐异优势,如技术外溢可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和技术,稳定廉价的供货可使厂商树立价格、服务上的特点。第二,规模经济使竞争优势获得多种驱动因素的支撑。规模经济的实现使产业从它的各种价值中获得竞争优势,改变了单一要素驱动优势的状况,从而使优势更强、更持久。因为,规模经济的效益体现在产业价值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就使得产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生产环节,还来源于产品的开发、营销等多个环节;产业的成本优势和岐异优势不仅得助于天然禀赋要素,还获得更多因素特别是人为高级因素的
驱动。第三,规模经济有助于迅速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入世及随之而来的市场的全面开放,使中国的所有产业都感受到了国际竞争的压力,处于弱势的中国产业要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充分调动现有的和潜在的优势。规模经济使产业通过内部的扩张和外部的效应获得多种优势驱动因素的支持,对于中国的产业尤其是众多规模较小的产业有着现实的意义。
二、规模经济的组织障碍:产业组织地方分散化
目前,我国产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企业规模过小、水平落后、产业和部门分割。而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造成这些制约因素从而也是阻碍规模经济实现的一个组织障碍,是产业组织的地方分散化。产业组织的地方分散化指的是同一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各类产业。
首先看农业。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各省市的存在是正常现象。农业的产业组织地方分散化,指的是某一特定行业在不同区域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小麦的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华北和东北地区,然而除这两个地区外,小麦在不具比较优势的湖南、福建、四川省、浙江和北京均有生产。此外,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生产行业的情况也基本相同。
再看工业。工业产业组织的地方组织分散化普遍存在于钢铁、化肥、农业机械、发电、水泥、纺织、家电等产业。据统计,1990 年全国十五种重要制成品的生产地区数绝大部分超过二十五个,其中汽车24 个,钢材29 个,生铁28 个,布和纱各29 个。
在服务业方面,我国新兴服务业如通讯、信息等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全国众多省市、自治区把它们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的情况看,服务业的产业组织地方化分散也有发展的趋势。
产业组织的地方分散化是运输成本较高的大国经济或市场不发达经济的一般现象。一定程度的产业分散,有利于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度的产业组织地方分散化,尤其是这种分散带上地方割据的色彩的时候,对规模经济的实现就造成了障碍:其一,产业组织的地方分散化使产业无法达到应有的规模,影响了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因为产业组织的地方分散化,使同一产业的有限资源为分散于各地的众多企业所分摊,导致企业规模趋小。而一定的规模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基础。以汽车为例,中国汽车企业数超过了美
国、日本、西欧等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国汽车厂家数的总和,汽车年产量却不及国外一个大型企业产量的一半。国际上汽车工业单个企业的最小经济规模为整车40 —60 万辆,我国年产量达10 万辆的只有一汽、二汽和上海大众三家。规模偏小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失去了成本、价格优势。同时,规模偏小还影响了汽车产业科研开发费用的投入和技术的提高,使其无法取得岐异优势。其二,产业组织的地方分散化割裂了产业联系,影响了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首先产
业组织的地方分散化使同一产业的企业被分割在不同的区域空间,难以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无法获得由于联系产生的种种效益,如共同组成的有规模的需求所得的廉价原材料供应,彼此之间经常的分工协作、业务往来产生的技术外溢,等等。其次,产业组织地方分散化下的过度竞争,破坏了产业的良性联系,削弱了产业竞争优势。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我国许多地方不约而同地将关联度高,经济效益较大的产业如电子、汽车、家电等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从而造成重复建设,区域产业趋同,同一产业进入企业过多,导致过度竞争。这是因为,同一产业的进入企业过多,在原材料有限的情况下,众多企业对原材料的争夺,必然导致价格上升,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同一产业进入企业过多,在市场有限时情况下,就会出现产品过度供给和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导致大打价格战、广告战、商业间谍战,竞争走向白热化,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也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企业为建立成本优势和岐异优势的努力,则会被竞争对手以牙还牙的反击所抵消。
2 、产业组织地方分散化的克服。为了克服产业组织的地方分散化,实现规模经济,我们曾做过种种努力,如跨地区组建企业集团;通过产业政策对特定产业实行进入限制和保护等。但组建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往往由于空间距离所造成的隔阂而增加企业为搜寻合作对象所需的交易成本和因磨合所需的组织成本;因远距离的合作而增加决策成本、运输成本,反而规模不经济。而且由于这种联合没有改变企业的地理位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组织地方分散化的状况。限制政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产业组织地方分散化的趋势,抑制了同一产业过多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但限制有悖于市场规则和WTO 规则,也不利于促进正当的市场竞争。而产业集聚则是克服产业组织地方分散化倾向,实现规模经济的一个新的途径。产业集聚是一种新的空间产业组织形式,指经营同一群产业的一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在集聚区内,既有主导产业企业,又有为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其他产业企业和机构:既有上游企业如零部件、机械设备制造商,也有下游的分销渠道和顾客;既有生产性企业,也有服务性企业和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培训教育机构、广告公司等。产业集聚是许多国家特定产业
发展的强烈趋势,也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共同特征。如美国的微电子、生物技术、风险资本集聚在硅谷;汽车设备与零部件集聚在底特律;飞机设备与设计集聚在西雅图;影视娱乐业集聚在好莱坞等等。
产业集聚对规模经济从而对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取有促进的作用,产业集聚首先有助于实现外部规模经济。产业在同一区域的集中,便利了人员的流动和交往,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通过技术人员的流动,社区活动中的人际交往等方式,厂商所拥有的技术会很容易“外溢”和被“干中学”,使其他厂商可以免费或廉价地获得信息和技术,取得技术外部经济效应。
同一产业的企业及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使它们能以优势互补,能量聚集,由此而产生货币外部经济效应。其一,产业集聚使主导产业能够得到相关产业更密切的配合,而主导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二,产业集聚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带动了要素供应、产品市场、配套服务等的相应发展,企业从中可以获得市场规模效益,如由于大规模的需求而取得更为低廉的原材料供应,由于经常性的业务活动而获得稳定、快捷的服务,从而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其三,产业集聚内企业可以就近寻找交易对象,就近取得原材料、中间品供
应,减少了寻找、运输费用等交易成本。
产业集聚也有助于实现内部规模经济。一方面,产业集聚使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了竞争优势,有助于实现内部扩张;另一方面,集聚在同一区域的企业,出于对同一产业“食物链”的依赖而密切联系,分工协作,容易实现企业的联合,实现外部扩张。
具体来说,产业集聚增强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产业集聚条件下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供货商和生产商由于地理的邻近建立起良好的信誉机制和相互依赖关系,保持着一种较为稳定的分工协作,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增加了区外企业进入的难度。因为如果没有特殊原因,生产商和供货商不会舍弃一个长期的相互了解的合作伙伴而另作他选。而产业集聚对新企业进入的限制,避免了过多的固定资本投入和生产能力过剩,降低了退出成本。第二,产业集聚提供了一种近距离实现企业联合的模式,有助于实
现更有效率的企业联合。因为产业集聚缩短了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距离,减少了它们在寻求联合对象、了解对方状况以及合作中业务往来的困难和成本,所以同一区域的企业联合,要比远距离的企业联盟更有利于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同时,集聚区中松散型的分工协作企业,因减少运输、信息传递的时间和费用,从彼此间所提供的良好配合中获得外部规模效益。这对于众多规模偏小或不宜采取企业集团形式的企业,尤其具有意义。第三,产业集聚为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我国传统产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技术老化、设备工艺陈旧、资源约束严重,规模偏小,进而削弱了竞争优势。产业集聚使分散的产业得以集中,易于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有助于解决困扰传统产业的问题,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国家最具动态竞争优势的产业。而产业集聚区内高速度的信息流动、最优秀的知识人才汇集以及技术的外溢最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这一产业的成长。美国硅谷、我国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得益于产业集聚的效应。
三、产业集聚的实现:区域协调
产业集聚是区域生产力的重新布局,必然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经济效益、就业水平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一些利润大、关联度高的支柱产业的转移,产生的影响就更大,处理不当,将引致地方集团的反对和抵制。因此,在产业集聚中,必须协调好区域的关系。
1 、区位选择上的协调。产业集聚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的是区位对产业需要所提供的满足程度。因此,产业一般会选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沿海地区集聚。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集聚在区位选择上关注的不是自然条件而是后天优势,如良好的基础设施、高级科技人才资源等。在存在地区差距的情况下,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会由于不能很好吸引外商投资和国内产业的转移而无法获得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产业集聚的区位选择上,除了遵循经济规律的原则,使产业往现有条件较好、效率较高的区域集聚外,还应帮助一些条件较差但具潜在比较优势的区域创造条件吸引产业的集聚。如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是相当有潜力的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但由于交通及其它设施的落后,比较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所以这些地区对产业的吸引力不强。
2 、产业选择上的协调。集聚区的产业选择应该符合区域分工的客观要求,依据本地区的特定情况和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能源、金属、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较丰富的西部地区适宜集聚纺织业、加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采掘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交通通讯及其它基础设施较好、资金供给相对充足,科技人才汇集的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较适宜集聚资本密集型产业、高新科技产业。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产业选择除了考虑区域的现实比较优势外,也需要考虑潜在比较优势的挖掘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培育。中西部地区虽然在总体上不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的条件,但在中西部一些城市如西安、成都等,却具备了极其不错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条件,有的地区甚至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群,如四川成都地区有六个国家技术中心、七个国家实验室、二十二所大学和科研机构,沿一条一百公里长的高速公路形成了一条高技术产业带。因此,要考虑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区域创建若干高新
技术产业集聚区,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对中西部地区起到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3 、市场协调。产业的集聚需要通过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才能实现。这是因为,产业不管以何种方式向一个区域集聚,都伴随着资本、人才、设备等要素自由流通的市场。同时,区域间的分工协作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来支撑。分割的市场不能为产业集聚提供一个足以吸纳大规模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市场,使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难以实现。而由于体制性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市场仍然是一个分割的非统一的市场,不仅存在着地方的市场分割,还存在着部门间
市场分割(如不能跨地区联合) ,以及市场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分割(如银行在贷款上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使他们无法获得投资资金) ;不仅存在要素市场的限制,产品市场的限制远未消除。分割的市场阻碍了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阻碍了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和集中。因此,产业集聚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一环,是区域的市场协调,即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建立。
4 、政府协调。产业的集聚首先是市场的行为,是产业根据市场的需要、竞争的需要及经济效益的考虑作出的选择。但产业集聚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选择,市场的分割和统一,都与政府的区域、产业政策及经济体制相关,因此,必须强调政府协调。首先,政府通过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影响产业集聚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选择。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支付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鼓励和引导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业向西部转移,为产业在西部集聚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东部产业结构的升级及高新技术产业在该区域的集聚,起到了区域协调的作用。其次,政府通过体制的改革促进统一市场的建立,给产业集聚予市场协调。我国市场的非统一性主要源于体制性的原因,如地方性的分割是渐进式改革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分权的结果;部门间的市场分割是原部门所有制所致等等。因此,统一的市场需要通过体制的改革,尤其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才能实现。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按照WTO 有关原则,政府有关贸易的政策法规将越来越具公开性、统一性和开放性,这将
有助于统一市场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