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管理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麻烦 帮帮忙!!

  我国的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是1999年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规定:以政府为主要评价主体,评价的对象为国有独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两类。工商企业又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而我国目前试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以工商类竞争性企业为评价对象设计的。根据工商类竞争性企业的特点,绩效评价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其中财务效益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投资回报和盈利能力;资产营运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资产周转及营运能力;偿债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和偿还债务能力;发展能力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成长性和长远发展潜力。这四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各有侧重,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被评价企业当前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通过对以上四方面内容的评价,可以得出反映企业全貌的绩效评价结论。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也被许多非国有企业应用,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评价范围过窄,缺少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方面的衡量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无形资产与人力资本,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也相应有上升的趋势。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在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中,以及在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的计量尽管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如果采用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也是可以计量的,如果因为人力资本的价值难以计量而将其排除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之外显然不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而现行绩效评价体系忽略了对无形资产的评价,容易造成企业忽视对人力资源、研究开发等方面的投资,使企业难以实现长期的发展目标。
  (二)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财务指标比重过大。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中所使用的指标大部分是财务指标,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评价指标是非财务指标,使评价体系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绩效。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8个基本指标和16个修正指标都是财务指标,只有8个定性指标是非财务指标。过多地采用财务指标有以下弊端:一是财务指标较多地受到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导致对企业绩效的评价难以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二是财务指标往往只注重短期的结果,如果太过注重财务指标,会给企业造成错误的引导,导致企业只注重短期效应,而忽略了长期行为,这与我国目前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企业通过改善基础性的经营活动可能会得到理想的财务数据,但忽视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推广及员工培训等活动,为了短期效益而使企业长期效益受损,这对企业未来发展必然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非财务指标不够完善。在现行的绩效评价方法中,非财务指标都是评估指标,没有给出计量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强。企业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基础管理水平、在岗员工素质状况、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行业或区域影响力、企业经营发展策略、长期发展能力预测等非财务指标,没有一个是可以量化的,只能通过定性分析来得出结果。定性分析的基础是人的经验而不是客观数据,这就使得定性分析难以摆脱“主观”的帽子,缺乏可信性。
  第三,忽视了外界的评价。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注重企业内部评估,而没有重视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侧重于单一企业或单个职能部门的评价,较少关心其部门目标的达成对其他部门或是供应链中其他成员有何影响。在当今供应链管理理论下,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均是企业利益一体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开发与此相关的外部环境指标。而且,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环境也要求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及在竞争中的相对地位。
  (三)权重设置不够合理
  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权重设计上沿用了传统的意见专家法(特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固定权重方法。事实上,权数的主观性越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越差,难以准确反映现实经济情况,权重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具体要求。绩效评价主体包括国家管理机构、资产所有者、重大利益相关方及企业自身等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的着眼点显然是不同的,因而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也是不同的。采用固定权重无法满足绩效评价工作中各利益主体的实际需要。此外,该指标体系在设计固定权重时,未能考虑企业的行业及经营环境的区别,不同的行业或不同的经营环境,其盈利水平及合理的偿债指标、盈利率等各不相同,不加区分的使用不能满足绩效评价工作的实际需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要满足国家管理当局宏观调控需要,又要有利于债权人对企业的客观评价,还要有利于企业自我评价与考核,而这些相关利益人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的侧重不同,所以,该评价体系不区分行业的固定权重值已经不能满足绩效评价工作的实际需要了。
  (四)评价结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目前对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评价结果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价结果没有与奖惩和干部任免挂钩,不能充分发挥其约束激励作用,原因主要是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性的保障措施,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不够。二是在某些行业,评价结果不能反映企业实际情况,有些行业,特别是某些垄断性行业,靠行业的特殊性而不是靠自身的努力取得好的评价结果;相反,有些企业经过自身的努力,绩效明显改善,但评价结果却不理想。这种情况也是影响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又一重要原因。
  总之,我国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评价范围、指标内容设置及评价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缺陷,难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的绩效做出全面评价,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不利于企业长期经营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满足新的经营环境下企业绩效评价及经营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