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武汉体院救人英雄方盛虎,有谁知道海南黎族详细的丧葬习俗?

如题所述

我知道点 看看对你有帮助没有吧!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黎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丧葬习俗。黎族历来以土葬为主,丧葬隆重。但丧葬仪式和禁忌等习俗,各地有异。

  1.葬仪

  黎族信仰祖先崇拜,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有灵魂,灵魂不灭,人死了灵魂还存在。因此,丧事办理严肃,程序规范不可简略。丧事程序有以下几方面:

  1.1报丧

  病人弥留之际,亲属围着聆听其嘱咐。人死了,亲属给死者嘴里送饭水,并呼唤死者不要“走”,要“回来人间”,表示死者有亲人孝敬和离开人间的时候吃到一口粮食。死者家属以号哭和鸣枪报丧,并派出人员传噩耗。报丧人员反穿着衣服,通知死者的亲属、舅家和朋友等前来治丧。

  1.2洁身

  亲属用清水给死者洗脸和手脚,梳整头发和穿戴寿服。遗体正卧,手脚放直。合亩制地区以及白沙南开地区的黎族,对尚未纹身的女性死者,在洁身后,要用木炭在死者脸上按施纹部位划纹图,意思是如果不文脸的女性,阴间祖宗不领人。

  1.3殓仪

  殓仪有两种方式,合亩制地区、南开、南丰等地区,停尸设灵位;琼中、保亭、陵水、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等地区,停棺设灵位。

  停尸灵位:死者遗体放在家里,男尸头部朝向正门,女尸头部朝向后门。遗体底铺一张露蔸叶席,上面盖着黄色或灰色毡被,富家盖龙被(黎锦)。遗体头下以一块银元或一面青蛙铜锣当枕头,手里男左女右拿着一块银元。表示死者富贵和去阴间有钱交付问路费。南丰地区用绳子绑着死者的小腿,意为死者不得在世间游荡,行走正道往祖宗那里去。在尸体头的方向放置一碗酒、两把稻谷、牛下颌骨或猪下颌骨和一盏煤油灯。在尸首脚的一边,放一盏煤油灯。灵位两旁放着草席,做为守灵人员的座位。停尸3天。

  停棺灵位:木棺放在死者家厅堂,棺内用草席和黑白布铺底。把遗体放进棺内手脚放直,以一块银元垫头,左手掌握着一块银元,上面铺盖着黑白布和灰色毡。盖棺后,在棺材上面铺盖着灰色毡或龙被。在棺材首尾各点一盏煤油灯(出殡前,煤油灯不许熄灭),停棺周围铺着草席,供守灵人员坐着,停棺3天。

  1.4守灵

  民间普遍把灵柩放在家里三天。守灵时,死者亲属按照辈份次序坐在灵柩两旁痛哭地呼唱悼歌,参加治丧众人边喝酒边唱悼歌追述死者生前的功过。远程赶来治丧的亲戚朋友,带着猪、羊或米酒和钱等,到灵位吊唁和唱悼歌。悼歌黎语“韦勿”。悼歌的内容,主要叙述死者的功德和活着的人失去亲人的痛苦。曲调悲哀,韵味感人。在守灵期间,灯火通明,悼歌阵阵,场面十分悲痛。死者灵位,禁忌狗、猫、鸡等畜物跨越遗体。对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丧家送给每人一元钱或在衣袋里放一片树叶,表示生者吉利。

  2.葬式

  2.1棺材

  黎族葬俗为土葬,棺有木棺、竹棺、树皮棺、露蔸叶席棺、陶瓮棺等五种。五指山地区的黎族,以独木棺为主。沿海平原地区的黎族,以厚木板制作棺材。合亩制地区习俗,人死了才上山砍伐原木刨挖独木棺。对于上吊、溺水、掉树、雷击等非正常死亡者,视为“凶鬼”作祟,以露蔸叶席棺埋葬。瓮棺用于挖墓移坟时装置死者骨骸的第二次埋葬(以一个陶瓮当“母棺”,另一个陶瓮倒盖在母棺口上,称“公棺”)。陵水、三亚黎区有瓮棺埋葬的习俗。

  除合亩制地区不许为老人备棺材外,其他黎区有为老人备棺习惯。

  2.2出殡

  丧葬俗,上午和中午不得埋葬死人,认为人死象太阳落山一样,要在下午出殡。死者停尸或停棺满3天后,举行出殡仪式。

  合亩制地区出殡:用黑布或蓝布包裹尸体,后再用灰色毡被和露蔸叶席包裹。取五根山竹制作抬架,又取一根做粗竹抬扛。把遗体放进抬架,上面放抬扛,用红藤片分为五节固定。灵架上铺盖一张龙被,两名亲属抬扛,众人扶送。出殡时,由死者亲属的一名老妪,打着火把走在送葬队伍前头开路。走在灵架前面是一名精通祖宗鬼谱系的奥雅(男性老人),身着送葬服,肩挑二把稻谷,牛下颌骨、陶碗、陶锅和陶坛等祭丧品。奥雅边走边呼唱悼歌,请求祖宗鬼把死者领去阴间。灵架后面是鸣土枪和呼唱悼歌的长长送葬队伍。

  平原和沿海等地黎区:出殡时,奥雅主持仪式,由四名死者亲属抬棺材往墓地。送葬人员抬着用树叶制作的花圈,以及陪葬的纸灯、牛、马、羊等形象的冥品。送葬队伍有的长达一二公里。陵水县吊罗山和本号地区黎族出殡时,死者小女儿坐在抬棺上,用伞遮住棺头。儿子按辈份趴在地下让抬棺越过,以此表示对死者的孝敬。保亭县大本地区出殡时,把多病的老人或小孩打着雨伞坐在抬棺上。这种葬仪,表示活着的人多病,是因“凶魂”附体,通过这种仪式,“凶魂”便同死人一起埋葬,保佑生人来日平安。

  2.3坟墓

  合亩制黎区和白沙南开、昌江王下、东方江边等地,有树木阴密的墓山。即同一个祖宗谱系共有的墓山,平时墓山树木不许砍伐,在埋葬死人的时候,才开路砍树。墓山有正常死亡人的和非正常死亡的。其他地区,有祖宗留下来的墓地。

  下葬时,先由奥雅挖三锄定坟,众人随着挖墓穴。穴位按地势方位安排,坟首向着流水源头。坟穴一般深1.5米,宽1米。坟穴挖好后,奥雅用树叶扫穴,意为把活人的灵魂从穴中招回,让死者安息。合亩制地区先下棺后入殓。在盖棺前,揭开盖毡,让亲属瞻仰死者遗容。盖棺后,奥雅站在坟穴前,呼喊死者的名字和点祖宗前辈死人的名谱,要求他们把死者领回去。参加送葬人员,把自己不吉利的事情和凶兆等灾难,以抛树叶方式往墓穴中的灵柩投放,表示让死者把灾难带走,活人平安。然后奥雅往坟穴盖土,众人随之把土填墓穴。坟式长形,高出地面70厘米左右。

  将灵架放在坟墓上,上面左右呈“Λ”形盖上茅草,表示给死者盖了新房子。此后,坟墓不许动土和砍伐草木。沿海一带的哈方言,人死后挖墓穴,由“三伯公”带着将奉香炉的儿子到祖宗墓地上“问土”,意思是死者埋葬在哪一位置。先由“三伯公”念咒语后,“孝子”将蛋向地上摔去,鸡蛋破了说明同意埋葬此地,如鸡蛋不破,另选位置。在鸡蛋摔破的位置,先由“三伯公”用锄头连挖3下,然后才由众人按这个位置挖穴。沿海和平原地区墓地的坟式呈锥形,高1.5米左右,立墓碑。每年清明节,有扫墓习惯。合亩地区丧俗,埋葬人挖坟穴的锄头,铁锹等工具,不许放进河里洗,要拿回放在丧家,治丧期满后才拿去河里洗后才能带回家。

  3.葬后习俗和禁忌

  3.1遗孀

  合亩制地区,死者的妻子在给丈夫送葬当天,由娘家接回去。不享受夫家的财产,带走自己的行李和当年的口粮,以及不断奶的婴儿。这种不落夫家婚俗,认为遗孀居住在死去的夫家不吉利,死后不属夫家鬼,娘家的祖宗也不认,成为无家可归的阴间鬼婆。对于妻子去世的家庭,由夫家协助娘家共同办理死者的后事,葬在娘家的墓山。其他黎区,死去丈夫的年青者改嫁,年老的落夫家,扶持家庭管理,后事由子女办理。

  3.2遗物

  民间埋葬死人后,要把死者日常使用的物品,如衣服、被褥、草笠、刀篓、弓箭和纺织工具等。按男女使用的物类处理,男性死者由家里男性老人把遗物送往村边大榕树下或坟墓旁边放置。如果死者是女性,由老妪去放置。在放置遗物的时候,要点死者的名,说他(她)的东西已经送齐,不得再回人间吵闹。

  3.3孝服

  黎族民间在治丧期间,亲属要穿孝服。合亩制地区杞方言和白沙县润方言,在孝期衣服反穿。乐东、昌江、东方、三亚等地的哈方言和美孚方言穿黄色麻衣孝服。琼中、保亭、陵水等地杞、赛、哈等方言穿黑色孝服。在哀悼期间,不许换衣服,不许洗澡,不许外出参加红事和各种娱乐活动,否则视为对死者的不孝敬,来日不吉利。现在部分黎区办丧事,带黑纱。

  3.4哀悼期

  合亩制地区丧俗,村里如果有人死,全村成年男女3天不吃米饭,每天就餐时要集中在丧家里喝孝酒,吃肉吃菜,餐前和餐后唱悼歌,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如死去的是父母亲,子女则从丧日起,12天酒孝;死去兄弟的7天酒孝;死去子女的五天酒孝。治丧期间,死者亲属反穿孝服,不许敲锣打鼓,不许唱歌谣和吹奏乐器,不许劳动种植,不许外出探亲访友。哀悼期满的那一天早上,死者亲属下河洁身,换衣服,把埋葬用的锄头等工具放进河里洗,表示清水能洗掉邪气。然后,杀猪、宰鸡祭祖先,驱邪招福魂。在死者家摆酒席,宴请在治丧期间资助的亲戚和朋友,并商议死者子女的抚养和财产的承接等事宜。

  其它地区的黎族,治丧期7天,孝期除了不禁忌吃米饭外,其它的丧规同合亩制地区一样。

  4.特殊葬制

  黎族丧葬习俗方面,各地区葬仪和葬式有异,特殊的葬制有以下几种:

  4.1“灵魂棺”

  三亚市高峰地区哈方言,在办理丧事时,对没有举行“做佛”仪式(即没有举行葬仪)的前一个死者,后面的死者葬仪给予补“灵魂棺”。即在灵位放置两副棺材,左边棺材放置死者的尸体,右边棺材是前死者的灵魂棺。出殡的时候,按葬式办理。保亭县大本地区杞方言孩子多病痛,视为“凶魂”缠身,其父母亲在孩子生日那天,杀鸡请“道公”给孩子制作“灵魂棺”。即取山上的“莉嫩”草,制作小棺材,捉一只蟑螂放进棺内,全家号哭把“灵魂棺”埋葬。这种送生的葬仪,认为把凶魂埋葬,活人平安。

  4.2合墓

  昌江七差乡红丰地区的黎族葬仪,有一家合坟习俗。即儿子死了,埋葬在父亲的坟座里,此为叠棺。这种叠棺丧俗,认为父子在阴间归宿于一家。

  4.3击乐葬式

  保亭新政地区杞方言丧俗,大型丧葬要杀牛杀猪,摆设丧席,在家停尸7天。守灵的时候,通宵达旦敲锣打鼓。此葬式表示对死者的哀悼。陵水本号地区哈方言丧俗,把灵柩放在家里守灵12天,家属悲痛流涕,坐在门口外丧席的众男女对歌。停尸在家时做佛事时,晚上跳起打柴舞。以歌声和舞蹈悼念死者。

  4.4做七做佛的丧俗

  保亭南林乡和三亚高峰地区哈方言,盛行“做七做佛”的丧俗。所谓“做七做佛”,即葬式要做七个七期,计八十四天。从丧日算起十二天为一个“七”,每个“七”要举行哀悼仪式。葬仪做佛,即“七”次“七”满期后,举行做佛仪式。做佛要一天一夜,场面隆重。亲戚朋友要向丧家抬猪送酒和送纸灯笼、白布等冥品。一家丧事做佛,四面八方众人都来参加,丧家摆酒席接待。屋内丧家哀悼悲伤,屋外男女青年对歌调情闹哄哄,呈现丧俗悲喜交集的场面。这种治丧方式,认为人死去阴间灵魂成佛,世间生人要欢乐。

  4.5非正常死亡的葬仪和葬式

  黎族观念认为世间有吉魂和凶魂存在,对于非正常死亡者,视为“凶魂鬼”作祟所致。黎语称“勿的”。村里有非正常死亡者,不准在祖宗墓山埋葬;在外面死亡的就地埋葬,不准把尸体抬进村。合亩制地区,穿红衣丧服埋葬非正常死亡者。东方地区的哈方言埋葬非正常死亡的时候,把尸体俯着埋,并在坟顶上钉下木棍。此葬俗表示不让“凶鬼”出来闹人间。黎族民间对埋葬非正常死亡的墓地,视作畏惧进去的地方,害怕“勿的”鬼缠身。

  5.随葬品和祭品

  黎族居住在热带地区,多风雨,地下润湿,加上黎族社会长期处在生产力低下的状态,从黎族丧俗和墓葬出土的遗物来看,随葬品以竹木具、麻棉织物和陶瓷器为主。这些竹木具和麻棉织物易腐烂,只有陶瓷器遗留下来。黎族民间葬仪和葬式,禁忌铁、铜器放进灵柩随葬,只在坟墓旁边放置死者的衣服、草笠、刀篓等生活和生产用具。放置在坟墓旁边的随葬品有:坛子、陶锅、陶碗或瓷碗等物品各一个。

  合亩制地区丧葬祭品,分为两个档次,死者灵柩为木棺者,丧葬时杀牛,把牛下颌骨放置在坟墓的首位。死者灵柩为竹棺或树皮棺者,只以猪下颌骨为祭品。灵柩为草席棺者,墓葬没有祭品。

  其它黎区,在墓葬设置祭台,放置香炉、3个小陶瓷杯,祭品为猪肉或鸡肉、白酒、米饭,以及香火和冥钱等。

  6.葬后仪式和禁忌

  黎族把死去父母亲的丧日称“万茂”(即禁日)。“万茂”禁日七年。按黎历生肖计算日子,每逢“万茂”禁忌下种、建房子、结婚、安灶、安床等。丧日期满的那一天,要种植水稻、甘蔗、芭蕉和竹子等,每种植物种七棵。当这些作物都生长了(即每棵都长活),方能解除“万茂”禁日。合亩制地区,解除“万茂”禁日,要杀猪祭祖,把死者列入宗族系“鬼谱”。还要摆酒席,集众敲锣打鼓,唱祖先歌,跳招福舞。其他黎区。在父母亲丧日周年,杀鸡供祭品,请“道公”为死者立幽灵座牌。每逢清明节祭拜和扫墓。在死者墓地禁忌放置死物和建房子。民间禁忌别人公开点死去父母亲的名字,否则视为不吉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0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自己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丧葬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合亩地区遇有人死便鸣枪报丧,全村或全峒的人都来吊唁,三天不吃主粮,不做重工。一般都用独木棺,不停棺,当天埋葬,不建墓冢。死者如果是男人,葬于本村公共墓地,外村嫁来的女子,则须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并葬于其父方的公共墓地。其他地区有迷信风水、停棺、打斋、择地建墓的习惯。
勤劳俭朴,敬老爱幼是黎族劳动人民的美德,不论老年人和小孩都总是找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很少有偷闲度日的。黎族好客,对来访客人,都热情地以烟酒款待。
黎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节日,它们是黎族人民习俗的组成部分,也是黎族社会文化、心理状态的一个侧面。

“春节”

“春节”,在黎族地区一般从正月初一过到十五日。届时,各家各户清扫庭院,修整“船形屋”,贴红对联,洗刷衣服器具,舂米和包粽子,在房门、藤箩、耕牛角等处贴上红纸,以示吉祥。大人们为小孩备鞭炮,买烟花,男女老幼个个穿上新衣服,干干净净,喜气洋洋,一片节日的景象。大年初一清早互相拜年,在外面见面相互道贺“恭喜恭喜,年年丰收,年年幸福”。小孩子高兴异常,蹦蹦跳跳,他们争着向大人拜贺新年,获得糖果、糕点、粽子和压岁铜钱。大人们整日饮酒对歌,通宵达旦。有的则仍按照传统习惯,从大年初一开始,男人集体狩猎,猎获物全村人共同享受。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通过“三月三”的传统来纪念本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人物。

现在纪念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对歌题材广泛,除了情歌,还有农事歌、神话故事歌、祝酒歌,以及说今论古歌等。除了歌谣对唱外,还有“打柴舞”、荡秋千、土枪射击、射箭、摔跤等节目。

“招福”和“牛月”

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特殊节日。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后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体举行一次“招福”礼仪式。到时,男女老少都云集到“亩头”的家里,集体跳“招福舞”、“黎家乐”等,敲锣打鼓,通宵达旦。在“牛日”这天,牛主要给牛喝一种“牛魂石”浸过的酒,以示对牛的祝愿,并且为耕牛修牛栏,禁忌杀牛。

黎族的家庭和汉族一样,都是父系小家庭。但合亩地区的小家庭则有显著的特点,直到解放前,它还没有成为完全独立的生产单位。在经济上的作用主要是参加合亩的生产和分配,经营手工业、副业,种植山栏和小块园地,处理私有财产和自己的债务关系等。

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由父母包办,从小订婚;姨表不婚,同宗不婚。阶级的“门当户对”已成为习惯。聘金往往要几头牛和一笔不小的钱财。

“放寮”

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着“放寮”的习俗。每个村都有一个至几个“寮房”,黎语称“布隆闺”,女儿长大了便到那里居住。凡是不同血缘集团的男子,都可到“布隆”找寻情人,吹箫唱歌,倾诉爱慕,这体现了黎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另外一方面,在“放寮”活动中夹杂着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同时,已婚的男女也参与“放寮”活动,因而对生产,对家庭和睦,对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黎族地区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相当普遍,非婚生子女一般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改嫁比较自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