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知的风流才子唐伯虎在历史上是怎样的?有多风流?

如题所述

提起唐伯虎,很多人都不陌生,"风流才子""放荡不羁"也会立马从脑海中跳出来与之对应。但是其实这是对他的极大误解,风流、不羁,都是他饱含辛酸的无奈之举。



少年天才的起步

唐伯虎在历史上一直以书画著称,但是他最初的梦想并非寄情书画,而是和传统的中国文人一样,希望读圣贤书,报效国家。他也是参加了科举的,甚至他最开始的科举之路走的极为顺畅,在得到府试第一后,又拿到乡试第一,如此成绩直接惊动了他的乡亲父老。大家觉得当地应该是要出一位大人物了,然后带着这份期许,唐伯虎踏上了他进京赶考之路,参加会试。



厄运来临

踏上京城的唐伯虎很不幸,卷入了一场大明王朝的著名科举舞弊案——徐经科考案。当时唐寅和徐经初入京城,很想和当时的主考官之一程敏政套近乎,徐经带着唐寅,以为徐经的祖父求得一篇墓志铭为由,拜访了程敏政,求文的时候还许以金钱。

这在《孝宗实录》上有记载:"自言敏政尝受其金币";"谓来京之时慕敏政学问,以币求从学,间讲及三场题可出者;经因与唐寅拟作文字,致扬之外。"徐经说程敏政收了他的钱财,但是他送钱财并非是为了贿赂考官,得到考试题目,而是因为仰慕程敏政的才华,这才写了文章,打算请程敏政指点一下他们,被指点完,他二人就出去张扬嘚瑟,炫耀自己的文章被主考官指点了。但是就那么巧,他们偶然间写的文章,竟然与考试题目一样。



考完试之后,听他们炫耀过的考生在震惊之余,就把这件事捅了出去。于是户部给事中华昶上奏:翰林学士程敏政假手文场,甘心市井,士子初场未入而《论语》题已传诵于外,二场未入而表题又传诵于外,三场未入而策之第三、四问又传诵于外。指名道姓说徐敏政卖题,因为在考试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有相同的题目在外被流传议论,还点出了唐伯虎和徐经的,向皇上请旨查办此案。



当时的主要涉案人员:徐经、唐寅、程敏政直接被捕入狱,但是经过审问,三人的确没有舞弊,这点在明代的《明孝宗纪实》中记载的非常的详细,程敏政最后被定罪的理由是"临财苟得,不避嫌疑",并没有说他科考舞弊,而是说他不知道避嫌,随意接受别人的钱财。那他没有舞弊,自然唐伯虎和徐经也没有舞弊。所以唐伯虎和徐经在几番审问之后,就被放出来了。



但是唐伯虎即便被放出来了,这场入狱对他的影响,却超乎他的想象。首先就是他被取消了再次参加科举的资格,这对于一个从小读书,而且读得非常好的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古代科举制影响深远,明朝除了明初曾经有过的"监生历事"制度,可以不参加科举做官,后来也被废除了。唐伯虎被禁止参加科举,意味着在明朝,他不再有机会入仕了,意味着他没了前途。



出狱后唐伯虎原本打算收拾收拾精神,回家乡去,但是回家后他才发现入狱对他的影响。首先家庭方面,他的妻子要和他离婚,这可是明代,理学思想多么的严重,提倡女子守节的时代里,他的妻子却提出要和他离婚,虽然表现了她离婚的决心,但是也意味着,在唐伯虎最亲密的家人眼里,他已经毁了,这对于一个刚刚经过牢狱之灾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他的父老乡亲,更不必说了,原本想着唐伯虎做大官,可以沾他的光,但是唐伯虎不仅入狱,而且还被永远禁考。人性都是险恶的,原本对他客客气气的人,换上了另一幅面孔,对他充满了鄙夷。毕竟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被断了科举之路,就意味着今生是不会出息了。



在《明朝那些事》事中江南明月写到"更让他痛苦的是,连在家门口看门的旺财看见他也是汪汪大叫,追着他来咬。这并非玩笑,以上描述出自给朋友的书信,每一个字都是残酷的事实。"人们肆无忌惮得贬低他,讽刺他,妻子的离开,乡亲的嘲讽,连自己的狗都开始冲着他狂吠,这些接连的打击,直接把唐伯虎推进了烟花柳巷里,原本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完全没了生活下去的动力。



进了烟花柳巷的他才和现在影视剧中的形象,有了那么一点点的重合,被禁考,被抛弃,被讽刺,残忍的人性和残酷的现实让他绝望。他不仅寄情于苏州的妓院,还在全国的妓院换着逛,虽然他没钱,但是他有文采,风尘女子很多文化水平都不错,她们可以欣赏得了唐伯虎的才情,许多女子对他入了迷。不仅不要他的钱,甚至还愿意主动给他银钱。他"风流才子"的名号也叫开了。



但是这是他的心愿吗?不是。他是想要为官做宰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去巴结主考官。但是从一个顶级天才到不得不在妓院苟活,唐伯虎"风流才子"的称呼,蕴藏着是他无法实现的愿望,暗无天日的未来,是一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天才,满满的心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16
不风流
穷,科考失败,事业失败,
连克三妻,
很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