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绩一定要双百吗,小学的学习成绩重要吗?

如题所述

记得著名影星孙红雷在社交发过文,说自己的女儿虽然小,但是已经很严重地感觉到唯成绩论的压力。

很多人都清楚,孩子成绩好,并不一定就代表这个孩子很优秀,优秀一定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我孩子读小学四年级,从上一年级开始, 除了英语满分外,语文,数学从未拿过满分,差不多是中等偏上。

每次考完试后,我问他考得怎样,他总是自信地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等拿到成绩,我发现他做错的题大部分是由于自己粗心所致,题目本身并不难,而且班上考三百分的不在少数,一分之差,都已经让他排到后面去了。

也许和我有类似经历的家长不在少数,在当前教育中,成绩依然是评判比较公平的一种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看成绩,毕竟如果孩子习惯考试,习惯了获得高分,便会产生思维上的偏差,比如为了成绩而让自己陷入牛角尖。

可孩子一旦走入社会,便会发现,成绩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因为那不过是代表你过去学习的成绩的证明,并非你能力强的标志。

因此,作为家长,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成绩,特别是小学阶段,因为此阶段是孩子打基础,培养兴趣,激发潜能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在高速发展,多扩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也许这种拓展,对他们未来的学习有大的帮助。

孩子不是教育机器,他们学习的成果并不能用成绩来唯一判定,我们应该多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鲁迅曾说过,”现在所谓的教育,世界上,不管哪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很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

话和犀利,却道出了如今教育面临的问题。也许,作为家长,都应该想想,如何才能让孩子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每年都有大学生毕业,有一大批找不到工作,即便很多人如何吹嘘自己多么多么厉害,学校考试满分,拿了很多奖学金,但不照样还是有大批简历石沉大海?

毕业即失业这句话听了太多。

为何会如此?

学生学了太多的理论,而实际动手能力呢?

很多大公司的 HR都说现在的学生就是眼高手低,工资都要得很高,但是真正做起事来,却总是”事与愿违“。

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说:“分数,学历,包括知识本身都不是教育本质,最重要的是要让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

话也许说得有点深,但孩子精彩的人生绝不是由分数组成的,未来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走,是需要家长做好引导的。

可能前进的路上布满荆棘,但只要有方向,有前进的动力,信心满满,要战胜暂时的困难并不是难事。

因此,什么最重要,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重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2

考试是检测孩子短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幼儿园的教育以玩为主,不涉及考试,当孩子升入小学后,小考大考不断,孩子的考试成绩也成了影响父母心情的关键点:孩子考得好,全家都开心;孩子考得不好,全家都难过。孩子年级低,考满分的机率会更高,有时候甚至全班90%的孩子都能考满分。

但马有失蹄人有失手,即使对于考试内容相对简单的小学,仍会有一些孩子考不了满分,这可急坏了有些家长。“考试这么简单,现在孩子都考不了满分的话,是不是以后就更难拿满分了?”、“别的孩子都能考满分,只有我家孩子不行,是不是说明我家孩子学习能力差?”……对于考试,很多家长都存在过度焦虑的问题,对孩子要不要次次考满分这件事,家长应该有着理性的认识:

孩子不需要次次考满分

孩子在学校要经历大大小小的众多考试,每次考试的难度不完全相同,每次考试考察的重点也各有侧重,即使是让成年人去回答孩子的试卷,成年人也不能保证次次都考满分,让孩子次次都考满分,这实际上是非常不现实的。

孩子没办法考满分,并不意味着孩子的学习能力差,孩子比其他人“笨”,影响孩子考试成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孩子第一次参加考试,还没适应考试的形式,不知道如何安排答题时间;又或者是考试考到的知识点,孩子还没有熟练掌握;也可能是孩子看不懂题目要求,题目问东可是孩子却答了西;甚至可能是孩子过于在乎考试,在考试过程中,过于紧张,以至于无法顺利答题发挥失常……造成孩子没考满分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孩子自身的主观原因,也可能与外部的客观原因有关,家长不能直接简单粗暴的认定孩子“学习能力差”,而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帮助孩子调节不良情绪

如果全班大多数的孩子都考了满分或者高分,只有自己的孩子没有考满分甚至成绩很低,这个时候父母要及时调解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往往都有一种学习荣誉感,想要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很低,就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还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你看看你,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做错了!”也可能受到同学的嘲笑“她成绩不好,她笨,我们不和大笨蛋一起玩!”,长久如此,很容易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反正我成绩这么差,再怎么学习也考不出好成绩”……

考试成绩一直不好,孩子长期得不到肯定和认可,很容易产生自卑和挫败的情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时家长要及时给孩子一些积极的鼓励,告诉孩子“成绩不重要,这次考不好,下次努力就可以了!”、“虽然这次成绩不理想,但是相比上次,你仍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2个回答  2021-01-21

很多家长在学生上小学时都看中的是学习成绩。当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时,家长就觉得沾沾自信,认为自己孩子天生很聪明,脑瓜特别灵,将来永远会成为学霸。其实小学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欺骗性。

因为小学的课程都比较简单,一二年级是语文,数学两门功课,3至6年级是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只要孩子不是智障,学习成绩就会达到优秀等次。再加上小学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小学老师每天跟在学生的屁股后面,扬起手中的教鞭,不停地喊叫,可以说小学的学习成绩是老师家长逼出来的。

很多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成绩都非常优秀,但到了初中,成绩都纷纷下滑,有的科目竟然达不到及格。很多家长也很着急,认为自己孩子不是学习的料。

其实我认为关键原因是小学阶段,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家长在小学阶段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旦遇见孩子学习成绩好,而忽视了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习惯不好,成绩下滑。

我们都知道中学,高中主要是靠自学,自己管理能力强的,自己能管理自己的学生,学习习惯好,学习有毅力,能吃苦,能敢于面对困难,具有永往直接精神的学生,学习成绩就会步步提高,学习习惯差,遇到老师监管不严的学生,学习成绩就会蹭蹭往下降。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学生养成一种习惯,习惯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忽好忽坏,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可怕的财富,也是习惯。

一位哲人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你能不能担重担?会不会办事?能力如何?恐怕都跟你的习惯有关。

小学阶段家长不能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即使孩子门门双百分,也要重视习惯的培养。

所以,小学阶段,从孩子上学第一天起,家长就要教育孩子,按时起床,按时到校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老师讲课时,精气神集中,跟着老师读说听写。老师布置完作业后,一口气做完。在校团结同学,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与同学打架斗殴。

回家写家庭作业时,一旦投入战场,一鼓作气,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回营。在家还要多干家务,拖地,扫地,整理房间,整理书包,整理文具。家里有爷爷奶奶的,要孝敬爷爷奶奶,给爷爷奶奶端饭喂药,为他们打洗脚水。爸爸妈妈下班后,给他们递水。妈妈做饭时,帮她洗菜。在家花钱,不能大手大脚。出门去和小朋友要搞好团结,在家要少看电视,少玩手机,养好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要教育孩子,今天的学习是为自己明天打下基础,童年不吃读书的苦,成年以后就要吃一辈子社会的苦。今天的努力就是为自己人生打下基础。如果你能上得了名牌大学,掌握了更多的技术和本领,将来走出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你就可以进政府机关做公务员,当医生,当教师,人生就一定会精彩。

第3个回答  2021-01-21

提起小学教育,大家都看重的是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每学期都能取得好成绩,三门功课都达到90几分,成为小学霸,成为小学阶段的常胜将军,家长就以为孩子成功了。如果要问小学阶段学习成绩重要,还是习惯重要?99%的人认为成绩最重要。

其实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孩子上到中学高中,不用扬鞭自奋蹄。

小学阶段就是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知识也比较单一,知识面也很狭窄,如果不是智力的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能考到90分以上。

但很多学生到了初中,高中,课程也复杂多了,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大家很少能看到学生门门功课,达到90分以上的学生,有些课程五六十分都算好成绩。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我认为初中高中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是,小学没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由于没有好习惯,在中学学习的过程中,该读的时候没有去认真读,该写的没有认真去写,该背的没有下功夫去背,该整理的笔记没有整理,该纠正的错题没有去纠正,结果对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考场上败下阵来。

1、首先是没有养成刻苦勤奋学习的习惯

很多孩子由于家庭娇贯,溺爱,学习上缺乏刻苦勤奋的精神,遇到问题总是依靠家长,写作业时总是要家长陪着写,家长不陪,一个字也不写,学习上怕吃苦,怕啃硬骨头,缺乏毅力。

2、没有养成自学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习都是老师家长牵着鼻子走,那么到了中学就要靠自己学习,没有自学能力,自然学习成绩就下降。

3、没有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小学阶段的每一分钟时间都是老师跟着学生的屁股转,而到了中学,学生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珍惜时间的同学,收获的知识就多,不珍惜时间的同学,一无所获,所以考试的时候考了个一塌糊涂。

4、缺乏学习的方法

学习不是仅仅听听老师讲课,就能取得好成绩,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由于缺少学习方法,同在一个教室,同用一本教材,同一个老师授课,别人考了八九十分,而有的学生只考了四五十分,这就说明你学习缺少方法。

所以小学教育阶段还是要从习惯培养抓起。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把孩子的习惯培养放在首位,既要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踏实,勤奋,认真的学习习惯,打好人生的基础,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

那么小学阶段,要培养哪些好习惯呢?

一、培养珍惜时间的习惯

时间是公平的老人,对谁不多,也不少。早晨按时起床,晚上按时睡觉。上学期间要按时上学,不旷课,不迟到,回家后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拖欠作业。

二、培养刻苦学习的习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只要肯用功,铁竿也能磨成针。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不下功夫是收获不了好的学习成绩。从小不吃读书的苦,长大就要吃社会的苦。老师和家长就要教育孩子上课注意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多和同学们合作交流,敢于质疑问难,课外认真复习,及时归纳总结。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惯。

三、小学阶段家长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要靠多读书、多积累、勤思考,、勤观察,、勤动手、勤动笔。数学的学习要靠记忆、理解、计算。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后的学习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小学老师及家长忽视的内容,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知识的怪圈上,一到六年级都是这样。

四、授予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技能

小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会读、会写、会观察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会思考,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也是我国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现在阅读已经引起很多同行的关注,但是离全民普及,还有一定距离,与发达国家的课外阅读量还有很大的差距。写作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缺乏方法,缺少创新,更是缺少实践者。

五、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孩子是大自然之子,教学应该同自然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学习"花",孩子们闻不到花,只能凭影响,然后再死记硬背。这种把孩子关在屋子里进行抽象的讲解的教学方法,削弱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禁锢了学生思维的想象,限制了语言的发展。有时也想把孩子带进自然,但是,安全有像戴在脚上的镣铐,令人不敢越雷池一步。长时间的室内教学,使孩子们感受不到身边的美,没有亲手创造的劳动价值,孩子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更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自豪感,所以花经常被摘,草经常变踩,馒头经常被丢……

思想品德靠口头说教效果不大,"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才是理想的效果。

对于孩子的健康,我们关注的远远不够靠,每天一小时的室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锻炼来自户外的劳动,学校没有相关的设备和试验基地,只是纸上谈兵了。

第4个回答  2021-01-21

我们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小学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他要为初中打一个好基础,因为越往后走知识会越来越难,如果孩子连小学比较简单的知识都没有学好学懂,又怎么可能学懂比小学更难的初中知识呢?

学习

这一点我们不妨结合身边亲朋好友的孩子来做一下分析就可以发现,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学霸,他们大多数往往是一霸到底,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就是因为他们在小学学习成绩就很好,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进入初中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他们在小学的学习成绩往往也很差,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孩子在五年级和六年级就要进入初中的这两年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抓好孩子的学习。

学习

以我看小学成绩好的到了中学大部分学习成绩还是好的,毕竟学习都要靠基础的。孩子在小学时学习能取得好成绩,应该是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对于部分成绩好的孩子成绩下降了,甚至成了差生,这不能说明小学的成绩没用,而是这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影响,比如交友不慎、家庭因素、网络游戏诱惑等造成的学习上放松了,形成新的知识断层,如果没有及时补上就成差生了。

学习

成绩不好的孩子到后来进步成优生的,这类孩子不能说没有,但为数不多,这类孩子本身也是聪明的,也有上进心,也许是小学时的那个阶段出现了问题基础知识出现断层了造成成绩差,到了中学后发奋读书迎头赶上,这赶上的过程一定要付出比以前的优生更多的努力,毕竟曾经有落下那么多的知识。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