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是否正确

如题所述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 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 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 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 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 主体有主观性 有意识和目的 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 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 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 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 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 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 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 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 另一方面 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 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 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 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 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 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 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 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 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亲眼所见 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 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 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 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 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 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 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 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 上升为理性认识 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 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 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6
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8
此言差矣,不能将两者混淆一谈,这两个范筹有联系但不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