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 政策 历史

如题所述

粮食是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也是始终影响历代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因素。古人把粮食比作“天”,认为粮食乃“民之司命”,阐述了粮食的根本性地位及其重要性。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关于粮食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有着高度认识,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粮食思想,还制定推行了一系列粮食政策。以下试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粮食思想和政策加以阐述,并就其现代启示予以讨论。

重粮贵粟政策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较早地论述了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 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管子·牧民》开篇就讲:“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务必注重农时安排和农业生产,巩固国家的关键则在于粮食储备;国家富裕了,远方的人们就会前来归附,土地得到普遍开垦,农业发展,人民就会安居乐业;粮仓里的粮食储备充实,百姓们衣食富足,礼节荣辱等道德观念就能够得以提倡。管仲的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物质生产对于精神品德生产的决定性影响,阐述了农业生产和粮食储蓄的极端重要性。
管仲主要从两个方面具体强调了粮食的重要性:一是“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2],强调粮食是民众的命根子,强调粮食对于民生的根本性意义;一是“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3],强调粮食生产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强调粮食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管仲还说:“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4]意思是说:不生产粮食的国家,就会亡国;粮食生产仅能自足的国家,只能称霸;粮食生产富足并有节余的国家,才能够统治天下。管仲在齐国主持改革图强的实践中贯彻了他的粮食思想,实施了多项重农政策。
管仲的粮食思想和所采取的重农政策影响深远,多被后世继承并有所发展,成为传统中国历代政治家奉行的原则。西汉前期,政论家晁错向汉文帝上《论贵粟疏》,提出了“贵粟”政策,提出了“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的主张,规定民众向官府交纳粮食,“得以拜爵,得以除罪”,通过实行这样的措施,“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5],粮食价格就会上升,从而推动粮食生产。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于文帝十二年(前168年)颁布卖爵令,取得了预期效果,激发了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王朝国家采取多项政策来切实保障粮食生产。重农抑商政策就是其中之一。重农抑商政策最早由管仲在齐国的改革中有所实施。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明确提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6],强制秦国民众专心致力于农业生产,致力于增加粮食产量和布帛产量。多产粮食布帛者,可以免除其徭役,因从事商业或游手好闲而导致贫困者,则罚作官府的奴隶。自此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历代王朝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其重视农业、保障粮食生产的政策目标十分明确。王朝国家还多实行禁榷政策,对利润丰厚的盐、铁、茶、酒等行业实行官府垄断经营,一方面攫取垄断利润以充实国家财政,一方面遏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遏制民众特别是农民的弃农经商行为,也有着保障粮食生产的目的。王朝国家还常常对民间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如重征工商业者的资产税,设立重重关卡重征商品通过税,在市场内重征商品交易税等,来达到抑商和重农的双重目的。当然,王朝国家还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对农业和粮食生产予以正面扶持,如秦汉时期实施授田制,北魏北周北齐隋唐时期实施均田制,通过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调节,来保障农民的小块土地占有,使农民能够与土地直接结合。又如很多朝代实施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借贷赈济、推广技术等措施。
中国古代王朝国家重农贵粟的政策和措施,对推动各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和粮食增产,对维护王朝国家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