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心系社稷的官员,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如题所述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有两种说法,说法一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说法二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当然,一般来说,说法一的认同度相对较高。在清朝晚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位高权重,对清朝的历史走向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不过,虽然同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但是,就李鸿章和左宗棠来说,却明争暗斗了20年左右,直到左宗棠于公元1885年去世,两人的争斗才画上了一个句号。在左宗棠去世时,李鸿章给予这样一幅挽联:“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首先,虽然李鸿章说他和左宗棠周旋了三十年,但是,两人真正爆发矛盾到左宗棠去世,实际上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同治三年(1864年),在太平天国即将覆灭之际,李鸿章和左宗棠爆发了矛盾。具体来说,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手下的淮军攻克常州,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被捕杀。在此基础上,苏南地区的太平军基本被肃清,所以清朝朝廷赏李鸿章骑都尉世职。当时,曾国藩创建的湘军,已经包围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双方正在展开最后的较量。

因为湘军久攻天京不下,清朝为了早日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所以多次下令李鸿章率淮军前往助攻。之所以是屡次下令,是因为李鸿章一开始假装生病,不愿意去攻打天京。当然,李鸿章之所以不愿意率领淮军去攻打天京,不是害怕太平天国,而是不愿意和湘军抢攻。

在李鸿章的一生中,曾国藩可以说是自己的贵人,在李鸿章潦倒穷困时,也是凭借着曾国藩的支持和指导,才得以崛起的。因此,不管之后有什么分歧,曾国藩的知遇之恩,李鸿章都是没齿难忘的。因此,正是考虑到自己和曾国藩、曾国荃的关系,李鸿章不愿意率军攻打天京,也即不愿意和湘军抢攻。而这,也为李鸿章和左宗棠之间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于是,李鸿章先是在苏州、常州一带按兵不动,然后实在是无法推脱清朝的命令下,李鸿章选择率领淮军南下攻入浙江,去平定浙江一带的太平天国势力等。对此,李鸿章不敢得罪曾国藩,那就只能惹怒闽浙总督左宗棠了。闽浙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

对于闽浙总督左宗棠来说,浙江和福建的大小事务,自然都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因此,李鸿章擅自率军跑到浙江平定叛乱,不仅是在和左宗棠抢攻,也给人一种左宗棠能力不够,平定不了自己管辖之地叛乱的印象。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左宗棠上奏朝廷,告李鸿章“越境掠功”,由此开始,二人彻底成为了一对冤家。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两位大臣又去平定捻军

公元1867年(同治六年)末,捻军由陕入晋,继而入河南、直隶,京师震动。对此,李鸿章和左宗棠之间,自然是互相指责,都认为是对方的问题。结果,清朝朝廷各打五十大板,对两人都进行了惩处。此外,在塞防和海防上,这两位晚清名臣之间也产生了分歧。

最后,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晚清肱股之臣、封疆大吏、洋务派代表、慈禧太后倚重之人,一个是闽浙总督、军机大臣,一个是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公元1874年,清朝朝廷展开了一场长达数月时间的“塞防”与“海防”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要海防还是要塞防,塞防代表为左宗棠,海防代表为李鸿章。当然,最终的结果依然是难分高下,也即清朝一方面命令左宗棠去收复失地,另一方面也让李鸿章去建立北洋水师

换而言之,对于清朝来说,认为“塞防”与“海防”必须两头并重,不可偏废。公元1885年(光绪十一年),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而这,无疑为两人的二十年争斗画上了一个句号。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李鸿章和左宗棠之间虽有分歧和争斗,但两人基本上都做到了以大局为重,这也是他们能够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1
他们是很亲密的朋友。在变成官员之前他们就是非常好的朋友,励志要为国家的建设献礼,最后一起参加了科举。
第2个回答  2021-03-11
左宗棠和李鸿章虽然都是心系社稷的官员,但是他的关系不和睦,甚至到了兵刀相向的地步。
第3个回答  2021-03-11
他们之间的关系很不好,在朝中是属于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