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大选的看法?

因为要交论文,2000字,越多越好,谢谢,谁的多谁得分!!!

 美国大选从一开锣就很有戏剧性。在爱荷华州民主党初选中,民调幅度落后于希拉里·克林顿的奥巴马意外拔得头筹;8日在新罕布什尔州, 希拉里翻盘。共和党方面, 麦凯恩、哈克比、罗姆尼三人也是轮番领先,难分轩轾。 这种现象显示此次大选竞争十分激烈, 很有看头, 现在预言鹿死谁手还为时过早。美国有51个州,各州人数(相应的“选举人”票数)多寡、选民“政治光谱”差别甚大, 仅凭两个小州的初选结果, 远不足以推论最后的结局。

  美国华裔同其他族裔一样, 对大选十分关注, 天天读报, 议论选情。但与以往大选不同, 很少有人担忧, 更谈不上焦虑。这是为何?

  华人对大选不感焦虑

  首先, 中美关系总体良好,没什么值得焦虑的大问题。美国朝野现在最关心的是伊战和国内经济问题。在此种情势下,同中国的经济摩擦、政治争论、军事猜忌都降为次要问题。两党候选人的竞选政纲都没有把中国和中美关系问题列为重点就是证明。民主党8位候选人在一次竞选辩论中谈到中美关系时, 有人强硬, 但具体内容仅是经贸摩擦,特别是中国产品安全等问题, 而非重大战略和原则问题。

  其次, 两党在对华政策上基本一致, 不论哪位候选人当选,对华政策都差不多。此种状况是从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中美是“利益攸关者”开始的。这一论断此后成了朝野共识。中美经贸争吵不断, 军事较劲也曾发生,但不牵动大局。奥巴马为争选票曾放过一“炮”——声称“如当选将禁止中国玩具进口”, 但旋即撤销。在爱荷华州胜选后,他郑重宣布当选后将坚持“一中”政策。

  现阶段中美关系相对稳定

  这里使用“相对”一词, 包含两层含义:“稳定”不是绝对的, 而是与“不稳定”并存;“稳定”不是永远的, 而是在现阶段的条件下。

  首先, 尽管中美两国综合实力仍有较大差距, 但中国已不可等闲视之。和则两利,战则俱伤, 没有单方能赢得胜利,于是出现了一种“不对称的均衡稳定状态”。

  其次, 两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许多利益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方面最明显,中美互为最重要贸易伙伴, 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最大比重, 使两国金融息息相关;美国制造业大多在华设厂,物美价廉的中国货成为美国人日用消费品最大来源和抑制通胀的重要杠杆。政治方面, 朝核、伊朗、伊拉克、以巴冲突、反恐等国际重大问题的处理,都需要中美合作。中美既是能源消耗大国, 又是废气排放大国。解决这些问题, 离不开合作。

  第三, 世界总体格局虽还是“一超多极”, 但美国独霸气焰正在消退,“金砖四国”(中、俄、印度、巴西)崛起,日本复苏, 欧洲直追。美国为维持领导地位, 一方面要拉拢中国牵制他国, 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中国联合他国抗衡美国。

  第四, 经过多年努力, 中美已建立起一系列沟通交流、协商合作的机制。包括两国元首经常性会晤、经济战略对话、领袖和外长热线、军事交流机制、国会交流机制等, 使分歧和争论能及时协商解决, 这是两国关系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

  第五,两国民间交流也取得很大进展。中国商人和“中国制造”广泛深入美国各州城乡, 以及来美华侨华人迅速增多, 他们为增进中美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后摩擦的聚集点

  幻想中美关系绝对稳定, 没有争吵和摩擦, 不仅幼稚可笑, 也是危险和有害的。中美两国存在两大根本性分歧。

  首先是两种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在可预见的未来, 这个分歧只能谋求和平共处,不能企图谁消灭谁。否则就会重回冷战, 对任何一方都没好处。

  其次, 作世界霸主、领导全球的愿望使美国时刻戒备他国,而中国最有可能首先赶上美国,这是中美关系不容易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正因为此,中国要把赶超美国、争进最先进行列与“永不称霸”处理好。

  就当前而言, 不论哪位候选人入主白宫, 中美两国的摩擦和争吵还将聚集在三大问题上:

  其一, 经贸摩擦。包括产品安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美国贸易逆差等。这些问题在国际贸易中是双方获利多少之争, 十分平常。吵归吵, 闹归闹, 生意还得做下去。玩具贸易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吵得全球都起波澜, 到头来还是继续交易。

  其二,军事较劲。此问题的实质在于台湾。美国很清楚, 中国现阶段推行国防现代化、加强战备的直接目的是保卫领土完整、防止“台独”。但美国不肯履行“八一七公报”停止对台军售。摆在台面上理由是,“防止大陆动武,增加台湾与大陆谈判的筹码”;骨子里的理由却是, 希望台海长期维持现状, 不愿大陆强大, 幻想台湾继续作牵制大陆的“棋子”,以及销售军火的大客户。

  其三,人权、宗教等依然是中美长期争吵的话题。这是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所决定的。美国要充当世界人权领袖、民主自由堡垒,于是时而就这些问题对华攻讦, 乃是要向全世界作出表演和示范。

  总之, 中美关系将继续稳定与争吵并存, 友好合作、健康发展是主流, 吵闹是支流、副产品和杂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8
奥巴马目前宣示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是:恢复美国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改革并增强国际组织;加强美国的同盟关系;加强北约以对付21世纪的威胁;促进在亚洲的新的持久安全;与其他国家一起同全球气候变化作斗争。奥巴马在2007年4月26日的民主党初选辩论中说,欧洲是美国长期可靠的盟友,日本多年来是美国在亚洲的出色盟友。世界的引力中心正在向亚洲转移,中国正在崛起。 中 国 既 不 是 我 们 的 敌 人, 也 不 是 我 们 的 朋 友, 而 是 我 们 的 竞 争 者。奥巴马还支持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
 
对华政策方面,在最近的七任美国总统中,尼克松、卡特、里根、克林顿和小什在 其竞选期间都曾呼吁要在对华政策上做重大改变,而其中主张更严厉对华政策的三位在当选之后就由于战略需要、资源的限制或经济利益而放弃了竞选时提出的政策主张,他们是里根、克林顿和小布什。他们的对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同前任的对华政策保持了一致性,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前任采取的是更为明智和务实的、也更为平衡的对华政策。

  虽然迄今奥巴马尚未形成具体的对华政策,但其亚洲政策和对华政策顾问大都有在政府中工作的经验,而且他们对中国都有相当深刻的了解,都深知延续美国对华政 策主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主流政策就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应同中国建立良好、稳定、互信的外交关系。这些政策顾问中包括杰弗里·贝德、理查德·布什、李凯南、戴维·兰普顿等人。奥巴马对外政策方面的主要顾问之一杰弗里·贝德十分肯定地说,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将有很大的延续性,正如从尼克松总统以来的七位美国总统政策的相似性要大于差异性。

  奥巴马政府一定会全面审查各个领域里的对华政策,包括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关于中美经济战略对话,2007年奥巴马在总的原则方面做过一些正面评论,表示继续进行战略经济对话是“一个好主意”。据分析,中美之间的战略经济对话会继续进行,因为考虑到中国如此庞大和重要,继续进行高层次对话是非常必要的,况且,未来国际体系和国际局势的稳定将依赖于大国在重大问题上的合作。
第2个回答  2013-06-18
金融危机已导致美国 经济大衰退,乐观估计,至少要在2至3年后才可能恢复。我刚从美国回来,美国许多企业由于业务萎缩而冻结招聘,波音公司要进一步裁员。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此时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期,金融危机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及其冻结招聘;其次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当然会影响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