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共情"是什么意思

我很想知道,可是说不清,谁能以专业角度用简单明了几句话解释下吗??谢谢帮我!!

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咨询与治疗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之一。

对于共情,许多学者有着精辟的阐述。Mayeroff(1971)认为,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

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罗杰斯 Rogers 对共情的解释是“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好像’的特质。”

EGAN将共情分为初级两个水平,即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初级共情跟上面的定义基本

一致。高级共[1]情包括表明自己的态度,影响来访者等。

近些年来,最新的观念强调,共情远远不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技能(S. Cormier, 199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9
以下回答由“人生答疑馆”(xinli001_qa)优秀答主@ZHUQIANG 提供
Ⅲ共情即同理心:理解感受他人处境

同理心有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我;
◎二是想要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
◎三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
要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

◎四是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
想成功地与人相处,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唯有先改变自己;
◎五是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六是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报

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多关于"共情"的规律,包括正常共情,共情缺乏,和共情过度。

拥有同理心的人通常是很好的倾听者,他们经常会不自觉地为他人着想,对所有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在情感上,只要你不离,他必不弃,与你同甘共苦,犹如一个守护神一般陪伴着你。

不过他们也很容易被别人无意的言语伤到,所以也经常会被别人形容成“过于敏感,需要锻炼”的人。

作为一个绝佳的倾听者,拥有同理心的人经常会受到周围人各种不满和抱怨的影响,所以他们经常会通过独处一段时间来消化这些负能量。即使只是几分钟,也可以防止他们的情绪超载。

展现同理心会产生生理效果,使我们得以平复,增强我们的长期持续性。同理心在我们体内唤起反应,进而激活正面的副交感神经系统,此系统能够逆转负面的交感神经系统带来的压力反应。

因此,不仅仅是他人会受益于我们的同理心,我们自身也会获益良多。有两个步骤来帮助人们释放自己的同理心:

①自我同情
1.试图真正地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于工作当中在情绪上、身体上和智力上的体会;
2.关心自己,而不是自我封闭;
3.采取行动帮助自己

举个栗子:
当你备受工作加班的压力时,与其增加工作时间,还不如寻找方式去让自己焕然一新。练习,做个有心人,多花时间陪伴所爱之人,让自己增加睡眠时间。

②给予同情
1.关心他人和感觉自己被他人关心能够降低血压、增强免疫力,总体上会变得更加健康。
2.以一颗开放的心聆听别人的真实,这样你才能够获得他们的信任,而这对于你的压力水平,以及影响他人的能力都是有所裨益的。
3.足够在意他人,愿意对其发展投入时间,我们就变得不那么专注于自己。

从一颗包容怜悯之心上升到同理心需要一个互相理解的人际过程,感受自己,感受别人的感受。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罗杰斯曾这么定义:“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就是说关心一个人,不能把他作为一个客观物品从外面观察,要进入他的世界 ,并根植于此。 我个人认为,共情基于人类共同的心理沉淀和个人类似的生活经历。 福楼拜写到爱玛自杀的章节的时候号啕大哭,就是这样一种共情,同病相怜也是一种共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7-10
共情是一种能够感受被分析者感受 的能力,也是一种心理分析的技术和产生心理分析治愈效果的重要条件。
一,最初史密斯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同情心是一种天赋,纯粹是出于利他主义,希望看到别人幸福。同情别人的人会看到别人的幸福。
二,达尔文在他的《道德进化论》中反复提到同情,认为同情是“最重要的情感”。然而达尔文本能理论的成功,以及本能理论对心理学的影响则是通过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中对本能的阐述。
三,麦独孤的本能理论中认为人类有一种特殊的感知入口以回应我们对人类同胞的情感表达,成为“原始形式的被动同情”。但除了被动同情,人类中还存在主动同情,尤其在平等的群体中,这种主动同情包含了一种互惠的情感关系,一方不仅能体验到另一方的情感,还希望另一方分享自己的情感。当这种互惠实现时,你的痛苦会减少,快乐会增加。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主动的和别人情感互动呢?麦独孤认为这是源于群居本能,可以使人们聚集在一起,促进合作和同情。但奥尔波特在重新理解麦独孤的理论时,虽然他赞同“同情”作为社会刺激的一个基本反应,是社会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但是他认为比起本能,这更像一种情感的条件反射,基于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情境。麦独孤和奥尔波特都认为同情本身没有道德价值,但是为道德发展提供了基础。尽管“同情”一词历史悠久,但在社会心理学中,同情的概念并不受欢迎,奥尔波特说“心理学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侵略性、敌对和偏见的行为上,而不是放在同情和爱的行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