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摘录#

一个有意义的问题通常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当我们处在这种状态中时,我们就准备好去探索知识了。

一个有意义的问题需要具备“有价值”(引出对读者而言有价值的知识)和“反常识”(激发好奇心)

(1)找到有价值的知识

(2)在其中找到反常识的事实

eg:标题党经常这样做

原理>操作>事实

(1)这本书(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它让我对什么事物的理解产生了飞跃

(3)它能帮助我如何和更好地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作业#

(1)你的学习主题是什么?

(2)在这个学习主题下,你学习到什么有价值的知识?

(3)在这个主题下,一个反常识的事实是什么?

(4)你的“有意义的问题”是什么?

#练习#

《你的灯亮着吗?》

***借由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动机,开始学习寻找问题的真正所在。所以这次学习的主题是:寻找问题的本质。

***参考阅读的书籍是《你的灯亮着吗?》

一、我们习惯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但什么是“问题”呢?

回忆下我最近提出或者听到的几个问题:

(1)我昨天才看过的书,为什么今天却想不起来书中的具体内容呢?

(2)在同一个领域工作了许多年,为什么却还感觉自己不专业?

(3)外涂药膏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4)遇到一个更好的女生,要不要跟现女友分手?

(5)阅读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或启发是什么?

(6)为什么投入那么多研发成本,却出不来好产品?

(7)为什么制定公司发展战略会那么难?

(8)为什么栋哥带领的每个项目都虎头蛇尾

(9)怎么样才能抓住用户的痛点?

(10)为什么集中训练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法

……

从百度百科中我们看看“问题”的基本解释有:

(1)要求回答或者解答的(question;issue;problem)

(2)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matters)

(3)事故;麻烦(trouble;difficulty;mishap)

(4)关键;要点(key)

(5)欠考虑、不易被接受(careless)

(6)对于工作而言,问题解决能力中的问题指的是造成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存在差距的各种影响因素

(7)心理学家邓克尔的解释:当有机体具有一个目标,但并不知道怎么达到这一个目标的时候,就产生了问题。

匹配以上问题的内容和定义,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我们会产生问题:

(1)不清楚目标是什么((4)(5))

(2)不知道现实是什么

(3)不知道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2)(3)(6)(7)(8))

(4)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消除差距((7)(9))

(5)不知道消除差距的方法对不对((10))

二、了解了什么是“问题”后,我们再来看看遇到问题阶段,经常会遇到陷阱:

跳过对问题的全面分析,还没找到真正的问题就着急提出解决方案。这样的解决方案往往达不到问题的根本,而且还可能创造原本不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幻觉里自嗨,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太多时间。

那怎么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呢?

1、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谁(who)碰到了问题,罗列出问题相关的所有人群(实际上,我们很容易遗漏问题相关方)。比如雷龙大厦电梯慢问题相关的人群有:员工、物业(房东),还有被遗漏了的电梯维修工(电梯供应商)。

2、其次了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可以将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常见问题进行以下分类:

(1)未能准确地描述问题

(2)没有梳理清楚问题的结构

(3)被问题的表象蒙蔽

(4)忽略问题隐含的假设

进而清晰界定问题的内容:

(1)准确地描述问题:把非量化、模糊化、有歧义的问题描述成可量化、可例证、清晰化的问题描述(心理咨询的提问技术能训练我们准确描述问题的能力)

(2)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 5w2h分析法

(3)探究问题的本质:

a.区分问题的表象与问题的根本原因。可以用5why法,连续发问,刨根问底,找到深层原因。(雷龙大厦电梯慢的问题:为什么房东租不出大厦,因为员工的投诉抱怨。员工为什么抱怨?因为感觉电梯慢。为什么电梯会慢?(可能电梯出故障、可能是楼层上下班高峰期集中)因为电梯里的继电器被老鼠咬了。)

b.区分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与问题本身。将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与问题本身混为一谈是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很多时候对方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他们初步加工后的解决方案,比如雷龙大厦中老板跟邮差提出的问题:电梯缓慢导致大厦员工抱怨不断,怎么减少他们的抱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用5why法挖掘问题的根本

(4)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

a.显性化问题隐含的环境假设

b.显性化问题隐含的时间假设

c.显性化理论/工具的应用前提和边界(比如一人一故事(play back)只能用于演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而不适用演绎未来发生的事。)

三、把问题定义分析清楚之后,就进入了解决问题的阶段,作者提出了高效解决的两个关键点:

1、问题该由谁解决

(1)要区分前面问题定义时提及的“谁的问题”是指“谁碰到了问题”,这里指的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我们俗语常说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有更好的解决者,那就把问题交给别人,自己不要越俎代庖。

(2)当碰到问题的人跟解决问题的人不是同一个人,而且本该解决问题的人也没有受到问题的困扰时,可以设法让他感同身受,激发解决问题的意愿(游行示威、加班导致绩效差等方式)

(3)当遇到的问题没有人承担责任的时候,我们可以暂时将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启发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毕竟绝大多数的问题不仅仅是别人有问题,从我们自身也能找到导致该问题的原因。

2、问题从哪儿来?

在练习罗列问题相关人群和各自应对方法中,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非常多种,但哪种方法才是最高效的呢?

作者认为当我们了解问题的来源、它可能的利益诉求,我们就能针对性地锁定高效的解决方案。

另外我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有些困惑:不知道它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何区别?

四、当我们知道遇到问题时,需要先全面分析问题,准确描述问题的定义;再思考谁更适合解决问题,如何采用高效的解决办法。那关于问题的注意事项就说完啦?其实并没有,作者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问题,因为有时候问题解决会带来以下几种情况:

(1)解决这个问题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我们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吗?

(2)有些问题不解决反而更好,因为你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杀害虫发明的农药)

(3)有些问题很重要,答案却不重要(这种情况貌似没有遇到过,比较难理解)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发现以下反常识的事实:

1、我们提出的问题,很可能不是问题本身,它可能包含着许多非量化、模糊化、有歧义的内容、也可能被问题的表象蒙蔽、或者忽略了问题隐含的假设。

2、我们的解决方案可能创造了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在不断引发的各种问题中,离问题的根本越来越远。

3、我们常常会把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当作问题本身

4、如果系铃人不肯解铃,我们可以暂时将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帮助自己寻找问题解决新的可能性。

5、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被解决,有些问题解决了会带来更不利的局面。

***我想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

1、为什么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个假问题?

2、为什么解决一个问题却可能创造无数个问题?

3、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问题很可能是它的初步解决方案?

4、如果系铃人不肯解铃,我们就无可奈何了吗?

5、为什么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被解决?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问题类型和呈现方式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习惯性抑制变通)

(4)原型启发与联想。(迁移,比如拉拉转到简易离心机)

(5)情感与动机状态。(积极情绪可促进解决,动机是促使人们行动的动力)

(6)个性因素。(智力、灵活性、自信心、认知风格、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