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期【读书分享】愿在人间话诗词——读《人间词话》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次听到这段话时,是在大学课堂,当时应该是在上古典诗词鉴赏课,老师讲到:这三句话分别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蝶恋花》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当时只觉得这位大家文学素养极高,在品评诗词时对名句信手拈来,那是第一次听到王国维先生的名字,也是第一次知道《人间词话》这本书。总想着要去拜读此书,却总是错过。如今终于读到了由梁莹翻译的《人间词话》,不由得记下一些感受。

王国维先生在写此书时,受到哲学、美学、中国传统文学等多重影响,他认为单纯的哲学不能满足当时条件下他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于是期待从非功利的美学中得到慰藉。这本书看似形式散漫,却有自己的一定之规,即“境界说”。先生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者、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我们语文上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实与理想不能相脱离,情景交融才是高格调的作品,造境要与自然景物相符合;写境要和心中之情相契合。诗词创作需要有客观事物也要有主观之情,这样才能独树一帜,不至于沦为庸俗。在这方面,先生颇为推崇五代北宋的诗词,如五代南唐冯延巳的《鹊踏枝.庭院深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深闺少妇之寂寞、幽怨在她只能与落花无语凝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花如人、人如花,最后都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这是作者将主观感受寄托于客观事物上,将自己的心境投射到景物上,景物便有了人的情感。

《人间词话》认为,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周邦彦的词论深远并不如欧阳修与秦观二人,但是言情体物却是一流。作品本身并没有品格,但是创作之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作品之上后,作品与作者就融为一体,互相通畅。周邦彦的《花心动》和《苏幕遮.燎沉香》便是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淫词艳语,一个却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秦观的《八六子.倚危亭》和欧阳修的《盐角儿》看似都是艳词,却要含蓄淑女一些。

先生在此书中,颇为推崇苏轼、欧阳修、柳永、辛弃疾,“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又有“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这四人中,我更偏好稼轩,文武兼修,词风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他被称为“词中之龙”,他的词被称为“英雄之词”,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宝剑、拍遍栏杆的典型动作,生动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心情。辛弃疾这类“英雄之词”,大都使气岑才而作,情感激昂悲壮,风格沉郁雄放。铁骨柔情,纵心田园,又有《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颇具田园情趣,又有家庭温馨。崇尚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高洁之气;心疼他“少年不识愁滋味与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坎坷;共享“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恬静。

观前书,先生甚喜豪迈大气之风,有境界之词,景与情二者缺一不可。而人生三境界正如佛家之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以赤子之心看世间万物,得物亦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