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型创业有哪些例子?

如题所述

如果说真正的创业开始于创业机会的发现,那么,创业机会是无处不在的,还是象爱情那样可遇不可求?

普莱兹-百森商学院杰弗里·蒂蒙斯教授认为,一个创业机会的典型特征有三点,吸引力、持久性和适时性。对于吸引力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假如这个创业机会对人们没有丝毫吸引的话,哪有企业家会为它奋不顾身呢?但至于创业机会同时具备持久性和适时性这两个特征,我们就有点犯晕了,这个持久到底是多久?这个适时又是几时?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这个矛盾又统一的观点,蒂蒙斯教授因此而提出了一个非常出名的理论--机会窗口模型。

在讲解机会窗口模型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理论发明人的个人情况。

杰弗里·蒂蒙斯教授曾在哈佛商学院获得MBA和DBA学位,他目前任教于百森商学院。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蒂蒙斯教授就一直是美国创业学教育和研究的领袖人物之一。1999年后,他成为美国国家创业委员会的特别顾问,并在诸如《哈佛商业评论》和《风险投资》等权威出版物上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和论文。

尽管蒂蒙斯教授发表了很多论文,但他本人认为机会之窗模型是最值得给创业者推荐的。这个理论的内容如下,具体见图1-1。

图中的纵轴表示市场规模;横轴表示时间;而从O点到A、B、C等点连成的曲线,则表示某一行业快速成长的历程与生命周期;其中,有一个经过AC两点的椭圆就是机会窗口。另外,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是意识窗口,也就是说,在O到B点之间的这段时期内,一般人意识不到这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市场机会。

根据这条曲线,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初期(从O到A点),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商机出现的概率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A到C点),这个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市场机会也越来越多和非常明显(特别是从B到C点)。如果等到市场变得更大和稳定下来后,市场的条件就变得这么有利了(C点以后)。换一句话说说,从O到A点的第一个5年是这个行业的酝酿期,从A到C点的第二个5年则是这个行业的机会窗口,而C点后,市场已经成熟,机会窗口就开始关闭了。

由此可见,好的商业机会必须在机会之窗存在期间内下手,如果等到机会窗口接近关闭的时候再来创业,那么,留给创业者的需求和余地就十分有限,新创办的企业不是以失败告终,也是不怎么赚钱了。

图1-1

如果将蒂蒙斯教授的理论联系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我们不得不叹服:机会窗口模型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

就拿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张树新来说吧。想当年,人们还不知道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为何物的时候,她就开始成立自己的公司瀛海威了。作为国内第一家ISP(网络接入服务商)和ICP(网络内容服务商),当张树新去邮电部申请Internet时候,工作人员突然蒙了,没有人知道它放在哪一类,也没有人知道如何去收费。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张树新是先知先觉的,她早就意识到互联网的明天绝对美好。所以,张树新将公司的广告牌竖立在中关村的路口,上面写着: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并且,她还四处宣传,瀛海威提供一个网络平台、让终端用户在上面享受服务内容。另外,为了让自己的公司能够快速成长,张树新还出让了瀛海威的73.5%股份,吸纳中兴发7300万元的投资。

又是大力宣传,又是引进外资,瀛海威发展得怎么样?

非常遗憾。这种商业模式在1995年似乎赚不到钱。那时候,瀛海威在全国有8个分公司,拥有5万用户。按照北京公司的经营状况,有2万用户就可以盈利的话,那么,瀛海威整体上还差11万用户。

基于这种状况,瀛海威的决策者不得不慎重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了,投资方决定让张树新下课,就这样,张树新彻底失败了。

那张树新失败在哪里呢?事后,张树新总结说:我误入Internet行业,是万幸中的不幸。我在错误的时间进入一个正确的行业,结果还是错误的。

现在看来,张树新的反思是对的,她确实是在错误的时间进入了一个正确的行业。因为在这个时候,根据蒂蒙斯教授的机会窗口模型,互联网这个行业的机会窗口还没被打开,刚好处在行业发展曲线的O到A点之间。另外,瀛海威的投资方也没有给张树新足够的时间,让她等到机会窗口如期开启。所以,到最后,张树新只能是默默地离开了自己创办的公司。

上面张树新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机会窗口还没打开之前,过早地进入某一行业,等于选择了漫长的等待,创业的成功率不是很高,除非你有的是时间和金钱。那么,当某个行业的机会窗口已经被充分打开,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时候(如图中行业曲线中的B到C点之间)才进去,结果会怎么样?是不是这样的创业,就意味着十拿九稳,成功指日可待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