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如题所述

一、“自主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只有在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活动中,人才能确证自己、表现自己、改造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发展,马克思在强调活动对人的发展意义时突出地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性。由此,“自主阅读”教学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德国哥尔德斯坦从机体论的角度提出:机体是一个整体,“它的基本倾向是实现自身能力,自身人格,即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就人的发展方面观点是:人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并通过潜能的发展获得价值和尊严。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角度揭示:认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因而“自主阅读”教学是把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主要途径,并且注重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注重学生与读物之间交互作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和实践是人获得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根本途径。主体的学习不要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而告终,而要为适应、为实践和创造打下基础。人的主体性由两方面组成:一是自主性,二是适应性,二者相辅相承的。自主性表现了主体对客体的支配、控制,是主体的客观化,或者说是主体意识的“外化”。适应性则表现了客观对主体的制约、限制,是客观的主体化,或者说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反映,实现“内化”的过程。自主性的表现,确证人的主体性;适应性则丰富、发展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程度越高,主体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反之,主体的适应能力越弱,自主性程度就越低。因而,“自主阅读”教学一方面要强调阅读的自主性,积极唤醒已有学习知识经验,体验语言意境、体验思想情感、体验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在自主阅读中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注重“丰富语言的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适应能力。二、“自主阅读”教学的涵义“自主阅读”教学的定义:“自主阅读”教学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有目的地阅读实践活动,不断获取语言信息,感悟人文蕴涵,体验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过程。其涵义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自主性人的自主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换言之,人的自主性发展过程必然是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互作用和统一发展的过程。这里讲的人的适应是指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适应,而并非被动、机械的适应,因为只有能动的适应才能使人真正把握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适应性是人超越现实去建构和追求理想世界的基础,它预示着人们自主性的丰富和发展,预示着现实与创造的统一。这里讲的创造性指主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并以一定方式展示主观意志、理想和追求,实现主体意识客观化的过程。它是人实现自我、认识自我的体验过程,是人的自身价值的体现,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实践活动。我们提出“自主阅读”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为根本,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通过学生阅读实践,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创造性(表现性)。这里所说的“阅读适应性”即学生所具备的相应的阅读实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掌握相应的词汇量、熟悉一定的句式、能正确流利朗读和背诵,能基本读懂课文内容,有相应的语言感受力,有一定的现实生活经验等等。这里所说的“阅读创造性(表现性)”即学生阅读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思维、想象、概括、感悟等,并通过特有的方式富有个性特征地表现出来。如:再现语境,理解文章逻辑,想象画面和空白,概括内容和思想,鉴赏语言艺术以及富有感情、富有个性化的朗读等等。实现“自主阅读”的教学目标,既要有能动的适应性阅读训练,又要有创造的展示性阅读表现,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若只是单方面地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行为,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应性阅读训练,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势必受到局限;若只是一味强调适应性阅读训练,而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表现和展示,这种“训练”实际上就异化为“驯化”,学生根本无法体验自身价值,无法进入自主意境,更何谈自主性的发展?阅读教学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围绕“自主阅读”这一中心进行运转,螺旋式上升,学生才有可能进入“自主阅读”的境界。2、实践性实践活动是人自主性、能动性这一本质特征的体现。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掌握外部世界,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来表现自为、自主、自由和创造,进而达到改造世界,完善自我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同时,人的实践活动发端于需要,人不仅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获得需要的满足,而且还可以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活动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总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自主阅读”教学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必须注重实践――阅读。首先应考虑阅读的层次性问题:即以适应性阅读为基础,以创造性(表现性)阅读促进学生提高和发展。就小学阶段来说,年级越低,越要侧重于适应性阅读的训练,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比重可逐渐加大。就某一节课来说,既要考虑适应性阅读训练,又要适当地安排创造性(表现性)阅读,使适应性阅读训练与创造性(表现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而多次地安排两种阅读实践活动。其次要帮助确立适度的阅读目标。小学生阅读能力差异性大,如有的学生词汇量少、语感差,连课文都读不下去,而有的学生打开新课文就能较流利的朗读了…… 因而让每个学生确立与自己相适应的阅读目标则是“自主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提供系列化的参考目标,如:⑴把某自然段读熟(重点段落);⑵把课文读流利;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⑷背诵最喜欢的段落;(5)概括自然段意思;⑹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⑺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段;⑻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⑼品尝好词好句……等等, 供不同层次学生灵活选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其中一个目标,或选择其中几个目标,也可以自主确定其他的阅读目标。第三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自主阅读”教学十分强调学生阅读的时间量,“为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教”是我们提出的口号,并要求阅读教学至少要有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教学中每一环节的反馈要更多地考虑促进学生的新一轮阅读实践,而不只是为了统一某个问题的答案或表现某种教学形式。为了给学生的阅读实践多腾时间,我们提倡尽量减少集中教学时间,多采用小组及个别教学形式。第四要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阅读成效如何,要有个信息反馈与自我调控的过程,我们认为小组汇报或同桌相互交流,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体验的好形式。在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集中教学,更能起到导向和促进地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