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棉花的宋朝之前,人们是如何在严冬保暖的?

如题所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璀璨辉煌,华夏人自然是不会被穿衣、保暖问题难倒的。人类之所以勇于跟古猿挥挥手,优雅的说一声再见,然后褪去了身上那原本用以保暖的毛发,就说明人类有了自己的保暖方法。

在比较远古的时期,生活在中国大地的古人和其他地方的古人类应该一样,都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那时候的古人,还是身披天然“裘皮大衣”,奔跑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之上,根本不需要为冬天保暖问题担忧。

可是,为什么人类后来成了灵长目中唯一“裸体”的呢?人类学家研究过之后,提出了很多种假设。有高温说,温度高,长毛太热(南方热,北方冷呀);水猿说,大陆洪水期,天天游泳,有毛阻力大(水獭、河狸、水禽都长毛呀);寄生虫说,说是长毛容易长虱子(现在猴子长毛不挺好的)。

最后,有了一种相对靠谱的说法,狩猎运动说。古人在狩猎时,为了抓捕猎物,需要长时间奔跑,而厚重的体毛,会影响散热。于是,人类就开始了裸奔生涯。同时,为了补偿褪去毛发所带来的热量损失,人类的皮下开始积聚脂肪,用以抵御严寒。这层脂肪,既不会影响汗腺散热,还有效地起到了保温作用。

所以,古人如果想在寒冷的冬季睡个好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冬天来临前,多储存脂肪。国人都知道一句话,“贴秋膘”么,秋天的时候,一定要吃胖点,好过冬。

当然,只靠脂肪,在比较温暖的南方可以安然过冬了,但在严寒的北方明显是不行的。于是,古人开始用兽皮制作最原始的冬衣(夏衣用树叶)。

根据考古发现,至少在三到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已经开始使用骨针,以及兽筋,或者切割成条的兽皮做成的线,来缝制兽皮衣了。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出土了较为完整的骨针实物。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人类除了开始种植庄稼之外,还开始养殖猪、牛、羊、狗等牲畜。而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驯鹿、四不像、傻狍子、狐狸、貉子、貂之类的动物也快乐的生活着。不缺材料,古人的毛皮制作技术也越来越高,富贵人家可以用比较好的皮料比如貂皮、狐狸皮制作柔软舒适的裘衣,而普通百姓也可以用羊皮、狗皮、鹿皮制作保暖用的衣服。

睡觉的时候,为了保暖,合衣而睡就行了。当然,也有用毛皮做成毛皮褥子,铺在身下的,皮衣就可以盖在身上了。

皮衣之后,纺织品也开始出现,让华夏大地的古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虽然此时的中国还没有引入棉花。

中国的古人到底是先用植物纤维纺线,还是动物毛纺线,这个问题暂时没有定论。但是,古人使用植物纤维,以及羊毛、驼毛等比较长而柔软的动物毛,纺织成线,然后做成衣物,厚毯之类的防寒保暖品,至少在数千年之前已经开始了。

中国素有“五谷”之说,现在通常接受的一般是稻(各种稻)、黍(黄米,比小米大点)、稷(栗米,即小米)、麦(各种麦子)、菽(各类豆子)。但在古代,稻的主产区在南方,而北方却大量种植麻(各种麻类)。所以,古代北方的五谷,用麻取代了稻。

古人之所以大量种植麻类,就是为了做衣服,被褥等等物品。麻类的茎秆都是可以做柴烧、造纸的,有些麻类的果实还可以榨油,用途非常多。但麻类作物,最主要的用途还是取纤维,用来纺织。麻的茎皮,经过沤制等加工之后,取出纤维,纺织成精细的麻绳,用来织布,做衣服、被褥等。当然,也可以做成粗绳,捆绑东西,或者做成渔网之类的物品。

因为它的某些部位有一定致幻作用,所以,个别国家地区不让种植。但是,汉麻因为茎皮纤维长,而且坚韧,是古人用来制绳和制作麻布衣的主要材料。古人穿的比较厚实的粗麻布衣,多用汉麻织物做成,具有一定的保暖性,但一般作为罩衣,不会贴身穿用,因为比较扎人。

可以想象一下现代还可以见到的厚实的麻袋的面料,穿上麻包袋,睡觉时盖着麻包袋,应该还是挺暖和的,就是有点不够舒适。在加工的时候,纤维处理好一点,纺线的时候,少点毛刺,应该还凑合。周代之后,粗麻衣就很少穿了,多用于做绳索,缝麻袋了。

除了汉麻,还有葛麻,又叫蔓草,用来纺织葛布,具有轻薄、透气的优点。因为葛布可以纺织的比较精细、柔软,是做夏衣和贴身衣物的好布料,还可以制作成头巾、手帕之类。葛麻衣,是古人最常穿的麻布衣物。自然,也可以用葛布做冬衣、被褥了。

苎麻,也是中国特有的麻类作物,被外国人称为“中国草”,比较容易漂白、染色,所以,颜色艳丽的服装,通常用苎麻织物。其他还有罗布麻,黄麻,以及由西亚传入的亚麻等,都是做麻布的重要原材料。

根据考古发现,至少在距今6000年前,中国的古人已经开始使用麻布织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都发现了苎麻织物残片,以及苎麻编织成的绳子。而在郑州青台遗址,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遗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非常精细的苎麻布织物,简直可以跟丝织品媲美。

《韩非子》中说:“冬日麑裘,夏日葛布”,可见,至少古代贵族是不愁过冬的。

中国在夏朝时,已经开始养蚕,并用蚕丝做织物,织出了丝绸、帛、锦缎等。因为丝织品柔滑,刺激性小,而且具有透气,保暖性好的特点,制成衣物穿着起来极其舒适,就成了古代贵族的必备衣物。夏天可以用织的比较疏的丝绸透气散热,冬天可以用纺得比较紧密厚实的丝绸保暖,这就是华夏人的福祉呀。

到了汉朝时,汉武帝打通了古丝绸之路,大量的丝织品运往国外,换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馋的欧洲人口水直流。最后,罗马皇帝实在忍不住了,派了个传教士,到中国偷学植桑养蚕技术,然后将蚕卵和桑籽藏在了空心的手杖中,偷偷运到了欧洲。自此,欧洲人才真正有了自己的丝绸制品。唉,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大盗呀。

除了麻织品、丝织品之外,还有羊毛、驼毛等动物毛纺织成的毛线,以及用毛线做出的地毯、毛毯等物品,同样可以用来做睡觉时的保暖品。

华夏人至少在5000年前已经驯化了绵羊,绵羊毛要定期修剪,羊毛就成了重要的保暖物品,既可以纺线做毛衣,也可以做冬衣、被褥的填充物。还有其他的动物的绒毛、羽毛,也都可以做填充物。没有动物毛羽,还可以用木绵绒,柔软的草做填充物。东北三宝中的乌拉草,就是个保暖的好东西呀。

再差点,还可以用稻草、麦秸秆,或者其他的草编织成厚实的草垫子,用来铺盖保暖。古代很多流浪乞讨的人,冬天就经常钻到草垛子里睡觉过夜。

除了穿的、铺的、盖的之外,睡觉保暖还有住的。

古人住山洞,搭茅草屋,还有东北的地窨子,然后在里面烧上取暖的炭火。只要有燃烧的火堆在,已经比较暖和了。再高级点的用火炕,以及用火加热的带夹墙的暖屋,都可以避寒保暖,让人睡个好觉。

所以,古代没有棉花的时候,替代品还是很多的,冬天避寒保暖的方法也很多。只是,棉花相比麻类,具有很多天然的优势,比如易采摘,易纺织,更舒适保暖等等,所以,最终棉花大规模替代了麻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2
没有棉花的宋朝之前,人们是在严冬保暖的方法还是比较多的,其中富人们普遍用猎物的毛来御寒,其中包括驼绒、兔毛、羊毛、鸭毛或者鸡毛;穷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在被子里填充一些草垛子。因为价格低廉,在穷人的生活中也十分常见。
第2个回答  2020-11-30
在没有棉花的宋朝之前,人们是用动物的皮草,做成衣服和被子,在严冬保暖的。
第3个回答  2020-11-29
他们只能在屋子里点上木炭。穿着动物的皮毛御寒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