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创造了数个第一的晚清外交官,有哪些传奇故事?

如题所述

在清朝末年,满清政府为了适应与西方国家外交的需要,以恭亲王奕为代表的洋务派举办北京同文馆,选拔培养了一批青年才俊,对他们进行新知识培训,特别是培养了一些外语人才。晚清外交官张德彝就是其中最有特点的一员,他为官政绩不怎么样,也没干出什么出名的大事,但他绝对是“吃螃蟹”的高手,多次周游世界,创造数个第一。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19岁的张德彝有幸被清政府选为出国旅游团的一员,到欧洲的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汉堡、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等十几个国家去游历。自此开始了其一生八次的出国旅行之旅,最难得的是,张德彝在游历过程中,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边看便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所想,特别是记录了很多西方世界生活化的现象,为自己和后人留下清朝人认识世界的视角,所以才留下下面这6个“第一”的视角。

第一个认识并记录西餐的中国人



西餐传入中国南方的时间比较早,应该自鸦片战争后就进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了,1866年,张德彝坐上英国轮船由天津去上海时,第一次吃西餐,并将这次吃西餐的经过记了下来。

船上的伙食是“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更有牛油、脊髓、黄薯、白饭等物。”写调料瓶则曰"。“每人小刀一把、大小匙一、叉一、盘一、白布一、玻璃酒杯三个”,“五味架分装油、醋、清酱、椒面、卤虾”。

第一个认识和记载标点符号的中国人



中国古代写作行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断句解意完全靠语感,所以没有一定汉语修养的人,即使汉字都认识,不会断句,也不能准确理解文意。1868年,张德彝等人跟随美国公使蒲安臣出访欧美,期间,他记下了对西洋标点符号的认识。

西洋标点:“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