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么?

如题所述

纵观中国历史,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数千年时间,不管风云怎么变幻,王朝怎样更迭,有一项国策一直贯穿始终,那就是重农抑商,或者说是抑商扶农,这项政策为什么得到统治者的一致认同呢?难到他们不知道商业可以带来经济繁荣,让钱多多吗?

这个还真不能怪我们历史上这些帝王们,因为这其实不是帝王们的选择或者个人爱恶,而是历史的选择!

中华文明基本上发源于中原地区,那里依黄河、淮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土地广阔而肥沃。从农业出现以后,勤劳的人们就习惯于通过农耕获取生活物资,古代的技术相对落后,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薄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所以统治者很希望有更多的劳动力来参与到农耕之中,一来保证粮食供应,二来稳定社会秩序。

想想看,很多的人并不喜欢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每天辛苦劳作,还要缴纳各种赋税,所以统治阶层就制造各种思想枷锁来教化麻痹老百姓,制造各种障碍把他们圈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让他们安分守己的日出而耕,所以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农民起义不常有,有也大多成不了大气候。

处在统治阶层的士绅官僚却理所当然的吃喝玩乐,尤其在看到慈禧老佛爷在那么动荡路有饿殍的年代里还顿顿满汉全席,真的是遭人恨啊!但是这种享乐却是皇权的一种象征,很多文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参加科举考试,为的不就是走上仕途,脱离底层,从此锦衣玉食光宗耀祖吗?就连孔圣人不也是对劳动者有偏见,给统治者提供了各种仁礼制度来实现思想禁锢吗?

对于商业,谁会不知道赚钱好啊!但是在农业辛苦劳作却没有多少收益,而商业轻松就可获利的情况下,如果不抑商扶农,就会有很多农民弃农经商,从而劳动力短缺,粮食不足,如《汉书.贡禹传》中记载“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田,犹贱卖以贾。

”如果再赶上战争需要征兵和粮饷,那么就很容易发生饥荒进而引起流寇四起,社会动荡,情况严重了就会改朝换代!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再傻也明白一定要继承祖制:重农抑商!

其实商业也不是一直被抑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基于要增强自己的国力,甚至鼓励和拉拢那些富比王侯的商人。比如子贡富甲一方,和国君平起平坐,吕不韦也是进行政治投资的商人,可见在没有统一大政权存在的时候,商人是有机会发展的,但是一旦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治者需要休养生息时,就一定会重农抑商的。

统治者们在极力压制商业,贬低商人地位的同时,有暗地里经营或者利用商人经营盐铁等来满足自己的钱罐子。

朱元璋一开始对沈万三也是如兄弟一般,但是后来一旦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就会毫不留情的铲除!和珅之所以富可敌国除了贪以外,更多的是有商业头脑,房地产、银行、矿产煤矿、医药等等都有涉猎,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连乾隆下江南的钱不动用国库和珅就可以解决,能不让乾隆喜欢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5
因为古代是农耕社会,农业是支柱,农民们安心在土地上耕种,有利于社会稳定,商人行踪不定,不利于管控,所以朝廷抑商扶农,并非不懂钱的好。
第2个回答  2020-11-05
古代要抑商扶农原因是由于古代科学生产技术并不发达,粮食就变得十分的珍贵无比,必须大力的扶植农业。
第3个回答  2020-11-05
因为当时总会发生一些饥荒,而且解决十分困难,所以让更多人去种地,是为了减缓这些饥荒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