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反差为话题的作文800—1200字左右

如题╮(╯▽╰)╭

第1个回答  2013-06-25
那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里忙着,几个学生风风火火地闯进来,七嘴八舌地叫嚷:“老师,壁虎!”“老师,教室里有壁虎!”这些孩子呀,真没见过世面。一只壁虎而已,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敷衍地应了一声:“知道了。”便示意学生出去。可没过几分钟,又一群学生涌进来打小报告:“老师,班级中有很多同学在打壁虎……”看来,这次不去不行了。

教室里闹哄哄的,男生们聚在一起起哄,有的拿粉笔头扔壁虎,有的甚至欲拿扫把打壁虎。而女生们躲在一旁惊叫……这阵势简直比菜市场还热闹!学生们见我来了,都看着我,等待着我这个“法官大人”对壁虎的最终“宣判”——“壁虎是益虫,我们为什么要去伤害它呢?!由它去吧!”见学生个个不搭腔,我以为他们并无异议,便转身回办公室去。

本以为事情就此了结,便无下文。我也继续忙我的工作,把壁虎之事抛之脑后。

下午上“困难班”时,我准备指导学生写日记。我问学生:“今天有什么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值得你写下来的?”

“老师,壁虎啊!”

“老师,你走了后,梁世久拿扫把把壁虎打下来,女生吓得大叫呢!”

“老师,上音乐课,有同学上课不认真,还在看壁虎呢!”

“老师,音乐老师还让壁虎听音乐呢!”

……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描述当时发生的一幕。等学生讲得差不多了,我才发话:“那赶快写下来呀!”

学生们的日记写得精彩极了。往日那种干巴巴流水帐式的作文不再重现。就连平时写作文“穿短裤”(我形容个别学生作文内容干巴巴,不具体的话)的学生,这次也基本上能把事情的大致经过叙述清楚、完整。有的学生甚至在作文中穿插了自己的分析议论,倾注了自己的情感!

想起以前学生老是诉苦——“日记没什么好写。”或是“不知道该怎么写。”为什么这次学生的作文能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呢?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一只壁虎爬进教室,为什么不能引起我的兴趣,我的思考。相反,学生们却把它视为“天外来客”,表现出那样的新奇,那样的激动,又以至于津津乐道?也许,小小的壁虎对我来说司空见惯。可对学生呢?他们有几次像今天这样幸运地近距离地亲密接触像壁虎一样的小动物?想想也是,现在的孩子整日与电脑、电视、漫话书、课本、作业……为伍,他们远离了大自然,脱离了社会,被囚禁在美名曰学习的这一个狭隘的空间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整天面对的只有书本、作业、游戏……单调重复的日子一日又一日!这样怎么让学生有新鲜的作文素材?他们怎么不叫苦连天,哀叹作文没有内容可写呢?他们怎么不对今天的一只小小的壁虎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呢?!

再想想我们当老师当家长的,平时把孩子管得死死的,这个不准,那个不许。开口闭口就是居高临下的“圣人训”:“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小孩子不读书不做作业,还干什么?”时时给孩子增压,处处给孩子增负担,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样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现在的教育表面上说是进行素质教育,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让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分数而学习!这样的教育,怎么不叫人感到悲哀?身处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我们当教师的无法改变现状,也只能跟着“潮流”走,否则就会坏了名声,丢了饭碗!无奈之下,也只能让学生们在作业堆里摸打滚爬,让学生远离那些能激起他们童年欢乐涟漪的游戏,让单调的生活复制了再复制,重复了再重复!其结果使枯燥乏味走进学生的作文,让空洞虚假迈入学生的日记……

那么是否可以从多方面去创造一些机会,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比如说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或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亲近自然,去春(秋)游,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游戏的过程中捕捉作文的灵感。

问题是,我们当老师的有心把孩子带出去春(秋)游,可被上头所谓的“安全高压线”所禁锢——文件规定:春(秋)游只能在本学区范围内进行!天知道!在旅游资源贫乏的苍南县,一个学区里有几个可以值得学生去春(秋)游的地方!单就龙港学区来说,就没有一个!你总不能带着学生到他们天天玩耍的外滩走上一圈就了事,来应付学生们日思夜想的每年惟有一次的春(秋)游之梦吧?可怜的学生!

话说的有些远了,再回过头来反思学生的这次作文。学生之所以写得好。那是小壁虎爬进教室这件事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是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是学生找回自己曾经失落的童心的一次真实的心情历程!有了这些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学生才写得自然,写得轻松,写得情真意切。就像一位学生写了作文后,悄悄告诉我:“这样的作文,我一天写十篇都不累!”

以学生独特的童真去发现去感受属于他们的童趣,倾述他们是真情,这不正是我们作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意境吗?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做呢?

秋天的遐想
秋天终于来了.我生长在南方,对南方的秋天有着不一般的喜爱和依恋.在南方,夏季来得漫长,以致秋天的到来总会比北方晚些.然而,南方秋与夏之间区别还是明显的.
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节.一场秋雨一场凉,前几天一场秋雨过后,不再有酷热难熬的气温,肆虐的秋老虎倏忽不见了踪影.人们可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尽情享受秋天别有一番的风景;秋天不再有放射灼人的紫外线,晒得皮肤火辣辣的,秋天的阳光给人的感觉是柔和妩媚的;淫威的台风,狂啸的暴雨也已远去,秋风给人的感受是爽快和惬意.
秋与夏的区别除气候外,还有许多.比如树叶,秋和夏树叶的颜色反差彼大.一到秋季,树上的绿叶没有那么鲜绿了,慢慢地由绿变黄,随着秋天的深入大部分树种的树叶一片金黄,辉煌璀璨,在阵阵秋风扫荡下,片片黄叶也开始纷纷飘落大地,颇为壮观.乡村小道上,泥土气息渐渐浓郁起来,晨练和傍晚散步时,习习吹来的风带有丝丝的凉意.
秋夜,月色不再朦胧,月亮皎洁明亮,清辉溢耀.郊外,散发出野花杂草阵阵清香;林中夜莺声声,清脆动听;树木花丛中,小鸟叽叽的叫,赏心悦耳.伴随秋而来的天籁之音美妙极了,疏落的蛙声,稀弱的蝉鸣声,似乎传递着夏天的离去.骤雨的停歇,鸟儿的歌唱则告诉人们秋天开始了.
秋天是成熟收获的季节.乡村里,一片金灿灿的稻浪;山坡上,遍野的柑,橙,橘,柿等果实;瓜棚上,攀满瓜果藤芋与成熟的瓜果,等待着播种者的采摘,收割.
我喜欢秋天.是因为它没有病菌,害虫的侵袭;是因为它没有暴风骤雨,没有雷电的打击;是因为它没有烈日和酷暑的炼狱;是因为它没有冰冻和寒冷的冷酷.我喜欢秋天的秋高气爽,喜欢秋天的硕果累累.秋天给我的印象,一幕,一幕,明朗,清晰……
我喜爱秋天,赞赏秋天,依恋家乡的秋天,期盼每年的中秋在家乡与远方的亲人团圆.
第2个回答  2016-10-17
中国的画家往往会在画纸上留出一些空间,称为留白。这样做不仅使画面更为协调,也让整个作品有了一种悠然的意境,惹人无数遐思。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用到留白的艺术,留出一点空间。这种简单的小技巧,却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留一点空间,是一种智慧。

人的心灵就像一个房间,每天我们都要经历许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一件一件堆在心头。然而,房间里的空间是有限的,若放太多东西,密不透风,甚至连阳光也被挡住,房间就会变得阴暗,空气变得浑浊,让人喘不过气来;太多烦心事放在心里,就会堵得心慌,让心无法静下来。

不妨将无谓的烦恼抛开,为心留一点空间,在心中为自己开辟一个世外桃源。这个角落里干干净净,可以放下任何快乐的记忆,任何我们喜欢的东西。毕竟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幸福存在,何必让心被不快乐塞满?

给心灵留一点空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许多人,难免会和别人产生矛盾。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冲动,使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无法修复的裂痕。但是现在再看重的东西,或许也会随时间慢慢风化;再放不下的事情,多年以后来看或许也就只有那么大点事。当时的寸步不让可能会带来无尽的悔恨。

倒不如让一步,为别人留一点空间。张英修书让家人让墙三尺,赢得邻里和睦;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二人终为刎颈之交。退让并不是胆小怕事,能忍让的时候便让一步,能原谅的地方便原谅,给别人一个台阶下,也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给别人留一点空间,也是为自己留一点空间。

给别人留一点空间,是一种豁达的胸襟。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然而同时也有很多东西在消逝。当世界上的每一片土地上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当每一条河流都不再清澈,当每一片天空都是阴暗的灰色时,我们去哪里品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去哪里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去哪里感受“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乐趣?我们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应给自然留一点空间,让我们在身心疲惫时还有地方自由呼吸新鲜空气,在听厌了汽车的喇叭声后还能听到鸟儿的歌声,在看腻了城市的灯红酒绿后还能看到生机勃勃的绿色,还有一处心灵的家园。

给自然留一点空间,是一种长远的目光。

留一点空间,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智慧。留一点空间不是一种浪费,比如绘画中的留白,留一点空间反而能做到对空间最合理的利用。这种智慧运用到生活中,也能令人受益。

学会留一点空间,或许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露珠之于人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代题记

露珠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初生的人,与露珠无异,是清澈透明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这样的事,接触这样那样的人使不同的人染上了不同的颜色,正如枫叶上的露珠,是红的,荷花上的露珠却是苍白透明的。

露珠如此,人,却并非如此……

清澈透明的露珠无论依附在谁的身上,显现的颜色都不过是它所依附的事物所显现的颜色,而露珠的本心,却依旧是他那清澈透明的心,从来不曾改变,而对于人来说,这可能吗?人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只要是有思维、有思想的正常人,都会被染成五颜六色,永远都不可能变成初生时那样清澈透明的了。

露珠并非如此,人,却是如此……

露珠并非生命,亦无思维,这就注定了它永远只能随风飘荡,然后风停,露落。落在哪里,就是哪里,落在什么颜色的地方它就折射出什么样的颜色。人却不同,人有思维,人会选择,人可以选择自己投身于什么颜色之中,折射出何种颜色: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他身上折射出象征自由、象征热情、征胜利的大红色;“盖世太保的头子,二战的元凶希特勒,他将自己的一生投身于给全世界人民无限痛苦于灾难的侵略中,他的身上游荡着代表罪恶、代表痛苦、代表邪恶的黑色;热心公益事业的丛飞,他将自己短暂人生全部贡献给了无限的公益事业,他的身上放射出象征天使纯洁的圣光的白色……

露珠并非如此,人,亦非如此……

露珠,仅仅是一滴水,含有许多杂志的水,只是人的肉眼无法看见罢了,用它来形容纯洁透明其实并非不恰当;反倒是人的精神,才是最纯净的,一个精神上纯净的人,无论它遇到什么人、什么事,只要它坚持自己的本心,那他就可以像我们眼中的露珠一样,保持自己的本色,而折射的,都是别人呢的颜色罢了……如枫叶、如荷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