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刑不上大夫:士大夫犯了法可以杀死但是不要折磨他们,让他们身体痛苦,因为他们是拥有知识拥有地位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礼不下庶人”是因为礼节十分繁琐复杂,百姓们整天忙于生产劳动本来就很辛苦了,就不要再要求他们学会完备的礼节了。而要被礼所约束的人应当是统治阶级,因为他们身为上层阶级,有权有势,如果还不拘礼仪,跋扈不知收敛,就会造成上行下效的局面,使得整个国家都变得不知礼,行事没有规矩。下面举两个场景实例来说明为什么要约束他们: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在一条不太宽敞的路上,正走着一个挑着重担、艰难行走的人,这时候对面来了一辆珠光宝气的马车,这辆马车的主人主动吩咐赶车的仆役将车停下,让这个身挑重担的人先过。倘若你是这个被让路的人,面对这样的礼让行为,你心里肯定会不由自主的惊叹,天哪,这个人这么有钱,和我地位差距这么大,他竟然给我让路?瞬间就会对此人充满好感。

相反,如果在街市上同样看到一辆华丽十足,横冲直撞,丝毫不懂得收敛、不顾及周围百姓的马车,大家心里对马车主人及其仆役的第一印象大概率好不到哪儿去,这样的人在古代我们称之为没有文化底蕴的有钱人,用现代人的思维来说他就是个暴发户。而礼,就是区别这个人究竟是贵族还是暴发户的最佳标志。为了给人展示自己并非暴发户而是贵族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学习礼仪。

在面对不管是上层阶级还是下层阶级时,只有学习了礼仪,你才能够表现出端端正正、谦逊有礼的态度和气质来,才不至于被人说成是粗鄙的暴发户。因此,礼的存在并非是为了约束百姓,而是为了约束权贵富豪,使其彬彬有礼,做个君子。所以说,“礼不下庶人”的意思并不是百姓不该被礼遇,而是说,对于统治阶级,应当以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使其自律。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07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以天神报这为根据、以血缘宗亲行正义的远古刑礼观的一种误解”。 首先,从先秦人的字句上看,“上”“下”二字,意作鄙视、重视。如“以高下下,以男下女”,其高下之之间的“下”与男女之间的“下”,均为卑贱意。《论语》的“惟上智下愚不移”,其“上”与“下”也作重轻意解。《礼记》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上”“下”二字取义,与上列句式相同,意为尊卑之意。 其次,从血缘宗亲社会的刑礼观上看,远古时代,社会的所有成员,为了本血缘宗亲的兴旺发达,子孙繁衍,都要严守人所共循的礼制刑法,谁也不能特珠。尧舜时,舜让鲧治理水患,鲧没有治好,鲧就受到了死刑处分。舜让位于禹后,禹对于执法刑父的皋陶不但重用,而且友情胜旧。当时刑礼保持公正与威严,即便是首领也不例外。所以这句话,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 当然,这句话到了封建社会变成了因人论罪,礼成了尊上卑下、刑变为宥贵残贫的封建特权阶层的私器。但这句话是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脉相承的。正确的解释应为:大夫不因懂得刑法而加重罪责,庶人因忙于生计和没有条件置办行礼用的祭品,故而对庶人不作某些礼的要求。“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再加上“法不施于尊者”解释成法律不施加于地位尊贵的人身上,这样就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以天神报这为根据、以血缘宗亲行正义的远古刑礼观的一种误解”。
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讲《三字经》中新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钱文忠教授认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上”是“优待”的意思,“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士大夫也不会量刑上受到优待,老百姓不被排斥在礼仪之外。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14
大夫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这里面含有贫贱之分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