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论文如何处理大学生生活人际关系15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构建和谐社会环园4061 王露 构建和谐社会,大学有着培养和谐人才的重大责任。和谐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心理和谐是和谐人才的基础。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和谐人才是一个需要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构建心理健康和谐的长效机制,即一个主阵地的课程教育、三级大平台的工作网络、五条大通道的服务机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的内涵 心理和谐反映的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是和谐的基础,而和谐更是心理健康的完美形态和目标。世界心理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其具体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人内在的体验稳定感、主观幸福感和价值获得感。而心理和谐不仅反映的是人自身的和谐,还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反映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的、社会的需要的关系,反映个体心理和谐与社会整体中间的和谐的关系,人的心理和谐涵盖的面更宽泛,更全面,层次更高,要求更高。 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在对人对已对事上达到的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平衡状态。和谐首先是人的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进而达到心理环境的内部和谐,在人格、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协调统一,做到善于“自调”;其次是人与事的和谐,在知识、能力、兴趣、言行和处事方式方面的协调统一,保持积极、冷静、适度与乐观,做到善于“处事”;再次是人与人的和谐,主要是主动积极地交往交流与沟通,在人际关系上适时适度、默契融洽,做到善于“为人”。这种对内协调、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 影响自我和谐的个人因素很多,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人的心理是否和谐,取决于直接刺激人们心理活动的客观事件、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和谐度,既有客观原因,又取决于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心理健康与和谐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心理健康离不开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必然强调心理健康,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标志,重视心理健康才可以促进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校园的和谐决定了学生的心理和谐,学生的心理和谐又反作用于大学校园和谐。心理和谐可以使校园充满活力、焕发朝气、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培养和塑造和谐人才,同时又可促进教育各项工作开展及教育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发展。心理和谐与大学校园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校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重视人的心理和谐和校园和谐成为一个不得不重视的课题。 二、全方位落实教育为主面向全体的原则,构建一个主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 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应该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形式和途径,它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首先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所决定的。课程教育的普及性特点就是向广大学生传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树立健康意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其次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既是素质的成分又是其他素质发展的中介和基础。心理健康的课程教育正是这种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现。再次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所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更强调对正常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提高。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好各方面的困惑,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最后这是由现实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势所决定的。学生面对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适应性和发展性问题,且带有普遍性。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指导学生自己调适和解决一般的心理困扰,也预防心理问题的障碍化发展。 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综合省内各校发展的基本状况,大多数学校都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课程:《心理健康指导》或《大学生心理卫生》,还有一些学校开课门数已达到了3门以上,少数学校上升为必修课,学校对课程的管理比较规范。我校1993年开始开设《心理学》全校选修课,1996年增设《心理学专题》、《管理心理学》全校选修课。1998年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卫生》,此课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导课程。2000起,相继开设了《成功心理与潜能开发》、《艾滋病与性教育》、《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针对问题人群的专题性课程,开设了拓展训练、自信性训练、压力管理、人际关系训练等团体活动,课外拓展训练已成功举办6期,每期有200余人次参加训练,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这些课程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使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达到课程效果的延伸和巩固效果,从而推进课程教育从广度到深度的发展,每学年选修人数都超过2000人。2006年学校面向全体新生正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1个学分。实现了每个在校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上到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形成了1门必修课、9门选修课和若干团体训练活动相配套的、覆盖所有年级和学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显现了“三大模块”的特点和“三大注重”的发展趋势。“三大模块”:主干课程模块――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或主干课程为主导;支撑课程模块――以心理学原理课程为支撑;活动课程模块――以专题活动类课程为补充。三大模块互为对应、有机联系、各具特色。“三大注重”:注重理论的实际操作性――让学生理解心理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注重改善学生的行为――调动学生改善自我的强烈愿望和动机,继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重新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发展自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创了一条新路子,课程效果受到肯定。 三、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学生主体的原则,建立学校领导、教师指导、学生自助成长的三大平台的工作网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成才成长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要达到这样教育目标,有必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工作网络,建立三大工作平台,有效整合全校资源。 (一)一级工作平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处于领导地位 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学校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指导、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和督导检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在全校整合力量,激励和保障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学生工作处、校医院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构成,具体落实和实施教育工作。 (二)二级工作平台:学院(系部)心理辅导站,处于中介地位 专职心理辅导员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学科背景,接受心理咨询专业培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指导,开展经常性的业务交流,提高心理问题的辨别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具体指导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统一安排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展有关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活动等等。 (三)三级工作平台:学生的自助组织为最基础的一级,由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构成,处于基础地位 班级心理委员由班级和学院推荐、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按照考核培训的要求产生,一般任期为四年,主要职责是宣传有关知识、关注重点人群、反馈相关信息。心理协会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组成,以自身素质提高、开展各类宣传服务活动为主,一般一年纳新换届一次。学生自助组织的工作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院共同指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