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传曾人物简介

如题所述

戴传曾,192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这位实验核物理、反应堆物理与工程领域的专家于1990年离世。他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在多个高校任教,1951年在利物浦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戴传曾担任研究员及名誉院长,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核物理、反应堆工程和核电安全,他还是国际上最早研究(d,n)反应自旋宇称的学者之一。


50年代,戴传曾引领团队研发了中子衍射谱仪,60年代则领导大型电磁分离器和核潜艇动力堆的研究,开发出单晶硅中子嬗变掺杂技术,为核电安全体系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他凭借杰出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探测器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曾获得科学奖项。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戴传曾致力于核物理研究,包括中子晶体谱仪和衍射,以及核反应堆设计,在电磁分离器、微型反应堆和单晶硅中子掺杂技术方面也有独到建树。


戴传曾将黄昆的理论应用于原子核能级计算,并研究核乳胶特性,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抗美援朝的爱国热情促使他回国,钱三强所长的邀请使他参与近代物理所的初创工作,他领导团队研制了中国第一代核探测仪器。在困难重重的科研路上,他自主研发中子源和计数管,为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设计并制造了中国第一台高精度中子晶体谱仪,对中子物理和固体物理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苏关系紧张时期,戴传曾坚持科研工作,推动了核动力领域的关键发展。他自主研发了位素分离器,使得中国在1965年造出了第一批稳定同位素。即使在苏联专家撤走后,他仍担任科学顾问,参与天然铀石墨生产堆工艺设计,并在194所期间担任副所长,对核动力堆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包壳材料选择、石墨性能测试和燃料组件考验。


1968年后,戴传曾继续推动核动力研究,如303热室的建立,他的长远规划和科学论证为核动力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在49-2堆和49-3高通量堆项目中的工作,以及对微型中子源反应堆的研发,都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和对安全的重视,这些成就使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项目。


戴传曾晚年将重点放在核电安全上,与国际机构合作,推动中国核电法规建设。他培养人才,参与事故分析,领导核电软件中心,并在国际会议发表中国核能发展报告。尽管在1990年病逝于法国考察期间,他的精神和对快堆发展的热情仍然影响深远,王淦昌的挽联表达了对这位杰出科学家的深深敬意和哀悼之情。




扩展资料

戴传曾,核物理学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英国留学,从事核乳胶、核反应研究,1951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名誉院长。50年代,指导并参加研制成中子衍射谱仪等多种仪器并用其开展了有关研究。60年代以来,在大型电磁分离器等多种仪器研制和核潜艇动力堆等多项重点项目研究中,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工作;领导研制成微型反应堆,并开发了单晶硅中子嬗变掺杂技术;为建立中国核电安全研究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