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给出解释)?

A 东北平原水土流失严重;
B 华北平原旱、涝、堿和风化严重;
C 黄土高原土地盐堿化严重
D 黄土高原土地沙化严重

山西东北部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北段曾是森林密布地区。如《宋会要稿》记述太行山中北段是“林木茂密”、“松林遍布”。《清凉山志》描述五台山在宋代时是“四面林峰拥翠峦,万壑松声心地响”。明代撰写的《胡、高二公禁伐传》载:“自古相传,五峰内外,七百余里,茂林森耸,飞鸟不渡,国初(指明初)尚然”。明朝在北京大造宫殿,木材多取自代州(五台、代县、繁峙、原平一带),毁林严重。《明经世文编》记载当时毁林的情景是:“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林区被延烧成灰,砍伐者数里如扫,仅贩到北京的巨木,每年不下百十万株。恒山、五台山的森林就这样被一扫而光。

山西中南部较西北部温暖得多,林木更为繁茂。据宋《太平环宇记》载,太原西山多柏树,北宋时太原东西山仍是“古柏苍槐树木阳翳”,有“锦绣岭”之称。金代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说,晋祠西山是“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百里”。古代有关晋南、晋东南森林的记载很多,《山海经》就提到中条山、太行山多木多竹。《诗经》描述太行山南段“陡坡景山,松柏丸丸。”东魏建都邺城(河北临漳),大造宫殿,取大材于上党,黎城、平顺一带“山林丛密,取材甚易。”《梦溪笔谈》载:“渐至太行,松木太丰”,等等。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黄土高原历史上确是森林广布的地区。令人遗憾的是“黄土高原草原论者”完全忽视了如此大量生动的历史文献记载。即使撇开历史资料不谈,黄土高原森林分布的现实也足以证明它属森林草原地带。现在,在黄土高原的最北部的人工林生长茂盛,便是佐证。例如城墙曾被流沙堆埋的右玉县已造成100多万亩人工林(华北落叶松、油松、小叶杨等),被誉为“塞上绿洲”。另像河曲、榆林、靖边受毛乌素沙漠前锋侵袭的县,都营造成几十万亩人工林,林木生长茂盛。究其原因,是当地有400多毫米的降水量,其生境条件就允许森林生长,它原本就是森林和森林草原环境,否则森林是难以存活成林的。黄土高原北部森林尚能生长良好,中南部就更不用说了。

二、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从上可知,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带是确凿无疑的。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破坏,使大面积的森林逐渐消失而成为今日的荒山秃岭。大规模破坏森林的方式包括战争破坏、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其中以毁林开荒对森林的破坏最为严重和彻底。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就是近两千年不断滥伐滥垦毁坏的。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天下郡国利病书》对明代“屯田”有“天下兵卫邻近间旷之地,皆分亩为屯”的记载。由于军民争相锄山为田,使林草被覆的山地丘陵都被开为农田,使屯田“错列在万山之中,岗阜相连”。据《明经世文编》记载,自永宁(今离石)至延(安)绥(德)的途中,“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应该指出,黄土高原自古以来盛行广种薄收轮荒制度,农谚是“不整百垧,不打百担”。他们不是选择适宜耕种的土地来开垦,靠精耕细作来增产粮食,而是采取轮荒制,不择手段地放火烧山,掠夺性扩大耕地,种地不施肥,靠自然肥力来产粮食,种几年以后表土流失了,肥力流光了便丢荒,另择稍好的荒草地开垦。这样轮来轮去,使有林草覆盖的土地都被剃了“光头”,而且是长期以来无休止的轮番开垦,致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可见广种薄收、轮荒制度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的最主要的祸根,是环境劣变的主要原因。

三、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破坏后引起的生态灾害问题

森林是环境的“卫士”。黄土高原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以后,便失去了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从而导致河川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和风沙日益加剧、旱涝灾害日益频繁等一系列灾难性后果。这是严重的历史教训。至今仍困扰黄土高原的生态灾难问题主要有五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5
A 很严重

东北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水土流失已相当严重,正危及黑土区的生存与发展
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负责水土保持工作的沈波处长告诉记者,松花江、嫩江、辽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1.96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在黑土区,包括“典型黑土地”。黑土区开发已近百年,初垦时黑土层一般在60至80厘米,有的达1米。随着岁月流逝,黑土层逐年变薄,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开垦20年的黑土地土层厚度减少为60至70厘米,有机质下降1/3;开垦40年的黑土层厚度减少为50至60厘米,有机质下降1/2左右;开垦70至80年的黑土层一般只剩下20至30厘米,有机质下降2/3左右。据估算,黑土区每年流失的黑土达1亿至2亿立方米,流失的氮、磷、钾元素折合成标准化肥达四五百万吨。仅黑龙江省每年因水土流失就减产粮食20亿至40亿公斤。
第2个回答  2013-07-05
B 准确的应该是B 华北平原人多水少 为了灌溉及饮用 抽取了大量的地下水 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一到天干之时 水中的盐大量在土地表面沉积 随着时间的累积 沉积的盐越来越多 进而导致了土地的盐碱化
风沙严重 是因为华北平原距离内蒙近 而内蒙为中国沙尘最严重的几个地区之一,每年几乎都会爆发沙尘暴,而内蒙一出现沙尘天气,离它近的华北地区就跑不了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05
D\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1987年我国已沙漠化的土地达20.12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13.28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土地比1975年增中了2.52万平方公里,主要由潜在沙漠化土地发展而来,年均增2100平方公里,快于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的发展速度(1560平方公里/年)。沙漠化对农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区域为东起松嫩沙地,西至宁夏盐池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约占全国沙漠化土地的69%。我国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和2000多公里的铁路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对我国沙漠化成因分析表明,沙漠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土地沙漠化将会继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