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变形与破坏机制

如题所述

围岩稳定性研究的核心是岩体,对其基本的力学属性需要有准确的理解。传统岩体力学将岩体视为均质材料,采用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进行分析,重点在于岩石材料的强度和变形参数。然而,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人们开始意识到岩体的裂隙特征,并认识到裂隙对岩体性质的重要性。萨茨堡学派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在《岩石力学》文集中提出了研究方向。L.Broili在1974年强调了岩体结构对力学性质的控制作用,认为结构特征比岩石材料本身更具影响力。
谷德振教授对岩体结构进行了分类,并总结了其特征。孙广忠教授则系统地提出了岩体结构控制论,认为岩体结构决定了其变形和破坏机制以及力学性质。他将岩体结构分为五类,并提出了岩体结构力学的五个基本观点。这些观点认为,岩体是由岩石成分构成的地质体,其变形和破坏受地质环境中的应力变化控制。岩体结构控制论是岩体力学的基础,其力学效应是岩体力学的核心,分析方法是研究的基本手段。
孙广忠进一步阐述了岩体结构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指出岩体结构控制着岩体的力学性能和力学模型。他将岩体结构控制作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规律,即岩体变形、破坏和力学性质的控制;二是应用层面,包括实验方法、分析技术和工程设计。
在岩体变形方面,由于岩体内结构面的存在,其变形不仅包括材料本身的变形,还包括由于结构变形引起的大变形。因此,传统的虎克定律不适用于描述岩体变形。孙广忠将岩体变形的组成部分归纳为材料变形和结构变形,并指出后者是主要因素。
至于岩体的破坏机制,孙广忠定义其为结构改组和联结丧失。他根据不同结构的岩体,将其破坏机制分类,包括张破裂、剪破裂、结构体的滚动、层状结构的弯曲等。这些机制展示了岩体结构在破坏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