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名字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还有西方关于名字的研究的文献之类的有哪些

在线等

·什么是姓氏
中文中的姓氏一词,最早时其"姓"与"氏"不同。 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
"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母系社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在父系社会,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
·中国姓氏的起源
根据史学家的研究,中国人的姓起源于五六千年以前的母系社会。来自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因此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是"女"字边,如姬、姜、姚等。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据说,氏早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氏的大量出现是在周朝。周朝初期,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此后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就以国为氏了。另外,诸侯国又对国内的官员进行分封,这些官员的后裔就以封地为氏。据研究,中国人中所使用的99%的姓氏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氏演变而成的。

·姓氏的使用与演变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将近12000个姓氏,其中单字姓氏5000多个,双字的为4000多个,三至九字的姓氏2000多个。现在所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50个左右,其中单字姓氏2900多个,双字姓氏100多个,三字以上的姓氏非常少见。最常使用的100个姓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在汉族中,平均每32万人共享一个姓氏。
·中国姓氏的来源
中国姓氏的来源形式众多,情况复杂。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来自出生地、居住地、封国、封地:如鲁姓、杜姓、杨姓、董姓
先人的名字、庙号、谥号:如张姓、牛姓
先人的爵位、官职:如公姓、史姓、司马姓、司徒姓
职业、技艺:如陶姓
以事为姓:如松姓
以次第为姓:如伯姓、孟姓
帝王赐姓:如郑
因避讳、避难改姓或音变、形变而得的姓氏:如求姓
中国人的名字是用汉字进行取名的。它与中文姓氏一起构成了中国人的姓名。另外,中国人除了有名字以外,以前的人还经常有字。

·中国人的姓名
根据古书的记载,在古代中国人的取名是有制度的。一般是在小孩生下来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但是事实上,也有满月命名,周岁命名,以及在生下来以前先把名字取好的。
中国自古以来对人的取名非常重视。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把为后代取名看得非常神圣,甚至神秘。从周朝起,命名已经纳入礼法,形成了制度。中国人在取名时,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来区别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取名所标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
中国古代由于宗法制的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讲究为尊者讳,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现在虽然已经不讲究这些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时尽量不取同父辈或祖辈同名或同音的字作为名字。由于避讳的影响,现在的中国人还是认为直呼长辈的名字为不敬。

一、“姓”的由来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点
标志符号。
那时的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亲,不知有父亲。据考古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30个,但大多都从“女”旁,如姜、姚、娘、姬、娲、妊、好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
二,“氏”的由来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某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分解。于是,由“姓”衍生出一系列分支,这就是“氏”。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
部落的标志。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只有贵族才有,因为氏是辨别贵贱而为贵族独有的标志。命名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官职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
后来,随着氏族、部落的消亡,氏也就消亡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无数个氏,也消亡了无数个氏,然而姓基本不变。
秦朝统一全国后,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虽然稍有区别,但可忽略不计。到了汉代,姓和氏完全没有区别。
究其二者融合的根本原因,是郡县制、裂土分封制取消了世袭封土,也没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原来分氏的基础没有了,氏所代表贵贱的意义消失了,所以与姓融合了。
三、“名”的由来
《礼记•檀弓》中记载:“幼名,冠字。”
《礼记•冠义》中记载:“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唐朝经济学家孔颖达说:“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综上所述,可知在古代,名是一个人成年以前的称呼,其使用范围较小,多局限在家里,供父母、亲朋好友称呼。
关于起名,我国有个传统习俗,即婴儿在百日那天由父亲取名。百日时,母亲和保姆抱着孩子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取完名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卧室,然后将孩子的名字通告各位亲戚,父亲则立即告诉好友,并通报给地方长官,人籍登记。
命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所以命名仪式非常隆重。虽然这种习俗已经消失,但给孩子过“百日”的风俗依然流传着。
四、“字”的由来
古代时期,人们在祭祀神灵和祖先时,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祖先的名,于是,“字”产生了。可以说,“字”具有双重作用:一出于避讳;二尊敬长辈。
一个人成年之前要称“名”,成年之后便称“字”。与“名”的使用范围相反,“字”是在社会生活这个公共领域的大范围内使用的。称呼的变化也是一个人社会身份变化的重要标志。成年后,人们必领以字相称,如果称名,便是一种不敬的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0
有汉字就有名字,名就是字。追问

能不能具体些,要一些资料,写论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