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800字的作文,清明节“寻根 追梦”的作文,

此文需扣紧寻根和追梦,并且要一清明节为背景

官老师托我给大家讲点东西,听说是文学社,我有些惴惴,又听说后边有郭特、单主任、朱老师等续讲,更觉头大。但又想大将出阵先得有个摇旗的,所以我只好硬着头皮先抛个砖,以收引玉之效,倒也正应了文学手法中先抑后扬之说。
我给大家讲三点:1、人需要一个遥远的光点2、文学源于优雅的心灵3、阅读之根在哪里?这是我的一些零星的感受,三点之间没什么紧密的关联,讲得杂乱,先请大家谅解。

(一)“人需要一个遥远的光点”
这是作家张炜的话。我今天来到讲台,也因我心中有一个光点。我把题目叫“追梦”,称文学青年为“追梦人”,只为我心中也尘封着同样的梦。我曾深深地梦着,写过几尺厚的日记,但直至今天还是个“文学中年”——说到底,我只是个汗颜的做梦人。今天又碰到许多和当年的我同样追梦的青年,不同的是,他们不和我一样恋床,而是拿起锄头在野外开挖了。梦是种子,笔是犁具,手是勤劳的双手,土壤是不乏激情与才华的心灵。
哦,只要坚持,收获似乎是迟早的事。
只是梦做起来很甜,听起来很美,但追梦很苦、很难。逐日的夸父,几千年就那么一个。攀山的队伍,开始也许很挤,但有人止步于心脚的沟溪,有人迷途于山腰的密林,有人会在揩汗叫苦声中逃离,有人会在接近峰顶时悄然折回,因为他发现山顶上只有高风悲旋、苍天四垂的寂寞。确实,文学苦旅中,并非鲜花与掌声,也非金钱与高位,有的只是若痴的笔耕、涩酸的退稿、刺心的冷语……
台湾散文家张晓风说:“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追梦路上,有人望断天涯,形容憔悴;有人穷其一生,渴死中途;惟有能知其难,不畏其苦,耐得孤寂,经得风雨的苦行者,方能在蓦然回首间获取文学的珍珠。
是的,我们是追梦路上的苦行者,也是文学星空下的歌手,我们的文学之歌不仅为了安慰自己而且还可用以呼唤。不管你以后的职业怎样、命运如何,只要生命中有一个光点,并节衣缩食、收心敛性地追赶修行,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生命的寂寥与消极。
叶芝有一首爱情名诗《当你老了》:
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朦胧,
    在炉前打盹,请取下这本诗篇,
    慢慢吟诵,梦见你当年的双眼
    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
    
    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
    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
    唯独一人爱你朝圣者的心,
    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哀戚;
    
    当你佝偻着,在灼热的炉栅边,
    你将轻轻诉说,带着一丝伤感:
    逝去的爱,如今已步上高山,
    在密密星群里埋藏它的赧颜。

我觉得可以拟比文学。我们追梦人是朝圣者,朝着那个生命中的光点,追求终生,老而弥坚,无怨无悔。
(二)文学源于心灵,而且应是优雅的心灵。
艺术始于感动,感动是一种能力,麻木的心灵不能产生艺术。能感受文学的这种心灵是敏感、高贵、有意气的心灵。不是司马迁,不知项羽的英雄本色,定然写不出《史记》;不读禅书,不懂赵州和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高贵无私;不读《青年毛泽东》,不能领略伟人“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作个奇男子”的少年意气。粗鄙如混世魔王张宗昌者,以“大炮开兮轰他娘”为诗,附庸风雅,换来贻笑大方。
反过来说,心灵的优雅也依托于阅读。在阅读中我们会发现,文学是有根的,有脉络可寻。我们不妨随手翻开几部手边的书,寻一寻文学的根:

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

听这三个不同时代的声音,我们不难发现,前贤的心灵感悟影响着后继者们,海子和李白的诗之根在儒也在道。再想想,从郭敬明的《幻城》到吴承恩的《西游记》,再到古《山海经》,中间也有奇妙的联系,可见奇幻亦有根。中国文学的根在儒家与道家,后边入禅理佛学。融会百家,故博大精深。读过《西厢记》《红楼梦》的同学可能对此深有体会。不仅文学作品如此,中国古代文人的根也在儒、道、佛。试看苏轼一生中,积极用世为儒,好谈禅理为佛,常思羽化为道,《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诗文中都有所体现。儒家的进取,道家的逍遥,禅理的参悟,影响了多少敏感而富有才华的心灵!近百年来,五四启蒙,兴民主科学之风,给文学也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冲击,许多文人志士从别人的火炬那儿引来火种,点亮自己的蜡烛。所以有了鲁迅、梁实秋、沈从文……
可以说,文学是一种传承优雅的载体。
但近年来,文坛浮躁,我们同学中的阅读写作也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作法。我昨天和官老师闲扯时讲到,有人读书如苍蝇觅食,哪儿臭就往哪儿钻,专看色情暴力,这种人恐怕无法优雅起来;有人读书如小孩吃糖,爱拣休闲、轻松、有好词美句的读,所以有的同学作文也受此影响,乍看一两句,惊为天才;看一两段,疑王勃再世;但看全文就不知所云了,到处是“快餐文学”的标签,用书上摘来的几句妙语做流行包装的小饰品。这种如糖的东西,吃着味道不差,就是没营养,甚至坏牙齿,养成浅薄浮华的文风。说实在的,这都谈不上真正的优雅。读书要如吃五谷,吃下去长肉长劲,有营养才行,扎根沃土才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只有陪伴书本一起“上穷碧落下黄泉”,感受文学天地里的诗情与战火,经历情感世界中的炼狱与天堂,才能使思想得以丰富,气质得以改变,心灵得以滋润,人生境界得以升华。
(三)阅读的根在哪里?
梦要有双翼,起飞要有依凭。《逍遥游》有言:“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作文欲发泉石淡泊之音,敦庞大雅之响,须养雄厚之气。阅读是厚积的必经之途,而且成熟的阅读是有选择的,有讲究的。所以我今天要讲的第三点就是阅读的根在哪里。
我觉得,阅读之根是思想、是哲学,是古圣先贤、文坛大家深蕴作品中的情怀与抱负。法国卢浮宫中有梭罗像,有伏尔泰像,但无巴尔扎克这样的文豪,却有雨果像,因为他一直坚持与波拿巴政府不同的政见。法国人更看重在思想上影响一个民族的人。这个例子从侧面说明了文与道的关系,就是说,文学应该是思想的载体。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讲过,中国几千年就一个思想家孔子,其余的都是被影响者,即有变化也不大成气候。这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少有深远影响的作品的根本原因。没有思想的文学作品就像包装盒,外表可能漂亮,却谈不上有内涵;或者就像巧克力或冰淇淋,偶尔吃吃调口味可以,但无法作为正餐。
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美国人威尔·特兰特写的,书中介绍了十位思想家,第一个是孔子,还有柏拉图、培根、伏尔泰、牛顿、哥白尼等。读思想家的书,增进分辨是非的见识,使我们的心灵高贵而且敏感,从而自觉地去维护社会的良知。有一句话说得好,“公共知识分子是社会良知的看门狗”,萨特是,罗素是;孟子是的,鲁迅也是的;我们中也肯定有人将来会是这种人。读有思想的书,如《老人与海》《名人传》《麦田里的守望者》《红楼梦》《鲁迅全集》等,方可扩大胸襟,养浩然之气,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大风,有铁肩担道义的勇气和力气。
如何读呢?这里不想多谈,海明威有句话,也许可给大家一些启示:“牧师的虔诚,海盗的勇气,作家的良心。”阅读不只需要勤奋,还需要培养分辨的能力。这种分辨的能力来自心中的良知,与优雅的心灵紧密相关。

最后,我想以一首诗结束今天的饶舌。

天空生动
是因为有了飞鸟
那是一串移动的音符
而我只是一粒石子 不祈求完美
也请大地至少给我一点花纹

我们都是大地上的一粒石子,也是池塘中的一株荷花,——一祝愿我们的晓荷芳香四溢、硕果累累!追问

可是我需要清明节作为背景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6
清明节扫墓讲话稿
各位老师,各位少先队员:大家,早上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转眼间又一个清明节到了,在清明——这个神圣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和风轻送下来到烈士碑前,凭吊烈士的英魂,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
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多少我们家乡的英雄儿女,为着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乡的土地上。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也不知道。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那就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为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是我们家乡的光荣。同学们,让我们借清明之际来歌颂他们,缅怀他们吧!
小时候,妈妈、老师常说,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那时候,我们还不太了解其中的含义。现在,我们长大了,也渐渐懂了,正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我们在这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虽然离硝烟滚滚、战火纷飞的年代很远了,也许无法体会那时的艰辛,但我们已经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红领巾不但是国旗的一角,它还是先辈们的血汗。面对红领巾,面对着革命先烈,我们感慨万分,他们所给予我们的是大无畏精神和执着追求。
同学们,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就应该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踏着革命烈士的足迹,努力学习,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到底。
最后,我想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发言——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第2个回答  2013-04-06
在中国即将迎来第一个拥有三天法定假日的清明节之际,著名民俗学家、河南大学教授高有鹏说,清明节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去扫墓,还包括丰富多彩的春日娱乐。讴歌春天,尽情欢乐,保持身心健康,也是清明节的重要内涵。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夏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追问

可是没有追梦啊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