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心安人物简介

如题所述


邓心安
邓心安(曾用名:邓新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生物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邓心安教授开拓了“生物经济与农业发展”新领域,创造了基于生物经济的农业发展研究多项第一。
2001年初,邓心安发表有关生物经济的命题“谁将取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还是生物经济”的封面文章(《全球科技经济_望》,邓心安、延吉生,2001年第1期),为生物经济发展研究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2001年6月,从美国留学返回中国,在继续从事科技规划工作之余,随即思考生物经济时代及其对未来农业影响问题,并于2002年初发表生物经济标志性论文“生物经济时代与新型农业体系”(《中国科技论坛》,2002年第2期)。该文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生物经济的定义并得到较为广泛的引用,荣登该刊创刊20多年以来所发论文被引排名榜前12。
2004年,邓心安发起创建国内第一家生物经济发展研究平台——生物经济开放研究中心,后更名为“生物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他与王世杰等中青年学者合作,出版国内第一部生物经济研究专著《生物经济与农业未来》(编著第三)。到2012年,邓心安在生物经济发展研究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贡献,成为国内外连续10余年从事生物经济发展研究、并每年在核心期刊发表生物经济发展研究论文的为数不多者。
中文名:邓心安
职业:科研人员,教师
毕业院校: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
主要成就:系统研究提出了农业易相发展理论
联合研究提出了新型农业体系
代表作品:农业易相发展理论的缘起及其时代意蕴.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9)
个人简历
198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199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曾任中国科学院综考会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规划处处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第六届);参加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等考察工作;负责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特别支持项目和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重大项目的综合管理;参与组织“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战略研究”;参与国家科技部“奥运科技行动计划”的研究制定,负责中国科学院申请国家奥运科技攻关项目前期组织管理工作;起草一系列研究报告和科技管理文件。曾应邀访问美、英、法、德、意、瑞士、荷兰、奥地利等国家研究与科技管理机构或进行合作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部分被《新华文摘》、SCI、SSCI等转载、收录或引用,首次研究提出了基于生物经济的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和新型农业体系。
研究与教学领域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科技规划与项目管理
研究方向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生物经济与农业发展
近期主要论著
(一)发表的部分论著(目录)
1.邓心安,封颖,曾海燕.试论生物经济成长(GREW)战略.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30(10):125-131
2.YuLI,SuochengDONG,XinanDENG,etc.,XiushengYANG.ImpactofirrigationandotherinputsonfarmproductivityintheupperandmiddlepartsoftheYellowRiverbasin,China.FrontiersofEarthScienceinChina,2010,4(3):345-356(SCOPUS/INSPEC)
3.邓心安,张应禄.经济时代的演进及生物经济法则初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2):144-151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3):146-147)
4.邓心安.新型农业体系:基于生物经济的农业发展范式.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1):81-84
5.邓心安,曾海燕.新型农业体系的缘起与发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3):40-45
(《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通讯》(转载),2009(4):19-23)
6.邓心安,曾海燕.农业易相发展:基于生物经济的农业发展.创新科技,2009(7):22-24
7.孟徽,邓心安.我国高校科研态势与科研体制改革对策.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9,31(2):374-376+356
8.洪伟,邓心安.中国民间思想库:作用与对策.科学与管理,2008(1):28-30
9.邓心安,张应禄.生物能源发展及对未来农业的影响.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2):1-5
10.邓心安,于卫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及其政策完善环节.中国科技论坛,2008(6):104-108
11.邓心安等.基于生物经济的城市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经济问题探索,2008(5):142-144
12.曾海燕,邓心安.第二次绿色革命:开启现代农业新时代.科学新闻,2008(17):37-39
(《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通讯》(转载),2008(6):32-35)
13.邓心安,封颖.生物经济在欧洲.科学新闻,2008(23):24-25
14.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农业拓展的内在动力分析.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3):8-12
15.孙倩,邓心安.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原因的期权博弈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7,26(4):91-93+96
16.段莹,邓心安.生物经济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人本化”作用.科技与管理,2007(5):79-81+84
17.高璐,仝芳妍,邓心安.科技基本投入对论文产出的影响研究-以中国国际论文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9):25-28
18.洪伟,孟徽,邓心安.正确定位高校科研功能,改革科研体制.中国教育科学评论2007.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5-55
●2006年
1.邓心安,王世杰,姚庆筱.生物经济与农业未来.商务印书馆,2006.12
2.邓心安,高璐.经济时代的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志.中国科技论坛,2006(2):111-114
3.邓心安,高璐.基于生物经济的新型农业体系研究.袁隆平,邓华凤等.杂交粳稻理论与实践(首届国际生物经济高层论坛“农业生物技术”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290-295
4.邓心安,王世杰.基于生物经济时代的农业易相发展理论研究.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646-652
●2005年
1.邓心安,王世杰,姚庆筱.生物经济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1):60-65
2.彭颢舒,王永利,邓心安.科技基本投入对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的相关分析.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27(1):86-92
3.XinanDeng,YuzhouLuo,SuochengDongandXiushengYang,2005.ImpactofresourcesandtechnologyonfarmproductioninnorthwesternChina.AgriculturalSystems,84(2):155-169(SCI/SSCI,Impactfactorsofthisjournal2003:1.041)
4.邓心安,侯艳萍.生物经济特点与时代特征.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1):5-9
5.仝芳妍,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特征及其对未来农业的影响.科技导报,2005,23(4):56-59
6.鄂宏哲,邓心安.试论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规模效应.中国科技产业,2005(8):101-103
7.杨国军,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下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5(6):106-109
●2004年
1.邓心安,王世杰.生物经济的缘起与发展.科学新闻,2004(2):22
2.何洁,邓心安.对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共性问题的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4(3):18-21(新华文摘,2004年第15期)
3.廖方宇,阮祖启,邓心安,严湘赣.层次分析法在空间科学工程立项中的应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4):15-19
4.YangXiusheng,LiXianglian,LuoYuzhou,DongSuocheng,DengXinan,WangChuansheng.FarmproductionandresourcessustainabilityinNorthwestChina.InfraredSpaceborneRemoteSensingXII.ProceedingsoftheSPIE,Volume5544,pp.61-73.11/2004(EI/ISTP)
●2003年
1.邓心安,王世杰,姚庆筱.农业易相发展理论与中国农业现代化.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5(6):65-70
2.邓心安,廖方宇.关于科研项目管理中几个关系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0):66-68
3.廖方宇,邓心安.马普学会研究所评价对我国研究所评价工作的启示.科技导报,2003(9):22-25
4.XianglianLi,XiushengYang,XinanDeng.27-30July2003.FarmingProductivityandResourcesSustainabilityintheYellowRiverBasin,China.Presentationatthe2003ASAEAnnualInternationalMeetingSponsoredbyASAE.LasVegas,Nevada,USA.
●2002年
1.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与新型农业体系.中国科技论坛,2002(2):16-20
2.邓心安.我国现行科技体制的弊端.科技导报,2002(11):13-16
3.邓心安,王世杰(编著).现代科技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001年
1.邓心安,延吉生.谁将取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还是生物经济.全球科技经济_望,2001(1):7-8
2.邓心安(编译).计算机未来.科技计划译丛,2001(2):13-14
3.邓心安.中国科技力位置考察.科学新闻,2001(31):10
●2000年
1.邓心安.21世纪初科技发展趋势与我国科技政策的战略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00(1):10-15(新华文摘,2000年第5期)
2.邓心安.近年来国际重大科技战略规划透视.科学新闻,2000(14):12-13(新华文摘,2000年第7期)
3.邓心安.新时期制定科技规划的背景与思考.科技导报,2000(8):55-57
4.邓心安.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进展.21世纪韩中高新科学技术合作研讨会特邀报告,2000-3-23
5.邓心安等(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总报告.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总体组,2000
●1999年
1.邓心安.我国科技计划体制急需改革.科技导报,1999(6)
2.东方心.中国科学院全面启动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新闻,1999(24)
3.中科院计划局(主执笔).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九大领域及目标.科学新闻,1999(36)
4.中国科学院计划局(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科技目标.科学时报,1999-12-1
5.邓心安等(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施纲要(业务部分),中国科学院,1999
●1998年
1.邓心安.组织我院“九五”重大应用类科研项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科技管理研究,1998(5)
●1997年
1.邓心安.成功与借鉴--“八五”中国科学院重大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成效、问题与建议.高科技与产业化,1997(4)
●1996年
1.邓心安.大开放小封闭--对优化科研环境的宏观思考.中国科学报,1996-8-19
●1995年
1.丁晓良,曹效业,张平,邓心安.中国科学院“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的特点与编制方法.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5(5)
2.邓心安.九十年代海峡两岸农业资源贸易及互补研究.台湾研究,1995(1)
3.邓心安.阶段·问题·方向--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台港澳经济研究,1995(2)
●1994年
1.邓新安.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系统分析--以千烟洲模式为例.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4,10(1)
2.邓新安.福州市外向型农业发展与创汇农业基地建设.地域研究与开发,1994,13(3)
3.邓心安等.海峡两岸农业资源比较.台湾农业探索,1994(2)
4.邓心安.两岸农业合作前景.台港澳经济研究,1994(3)
5.邓心安.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现状及其前景。经济地理,1994,14(4)
6.邓心安.市场经济体制下自然资源开发新特点.中国环境报,1994-10-27
7.邓新安.红壤丘陵开发的经济分析--以千烟洲开发为例.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地震出版社,1994:44-49
8.邓新安.千烟洲家计调查研究.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地震出版社,1994:166-171
9.邓新安(合著).西藏自治区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94:224-250
10.邓心安(合著).大福州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综合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4-81;187-205
●1993年
1.邓新安.红壤丘陵开发的“彭家岭模式”.环境与开发,1993,8(1)
2.邓新安,张占录.三明市林业多种经营发展的几个问题.林业经济问题,1993(1)
3.楼兴甫,邓新安.试论我国自然资源易相开发利用与保护理论.自然资源的合理与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32-137
4.那文俊,倪祖彬,邓新安.泰和县丘陵山区农业开发模式研究.资源科学,1993(2)
5.邓新安.福州市山区县(闽清、永泰)产业开发及重点产品开发.资源与开发,1993(3)
6.邓新安.福州市休闲农业基地建设.技术引进与开发,1993(3)
●1992年
1.邓新安,楼兴甫.“一江两河”地区农业开发项目评价方法探讨.西藏经济探索,1992(1)
2.邓新安.西藏旅游资源特点与旅游业发展前景.西藏旅游,1992(1)
3.邓新安,楼兴甫.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11(2)
4.邓新安.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格局及互补前景.海峡两岸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1-35
5.邓新安.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特征.台湾农业探索,1992(4)
6.邓新安.北京石质山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北京农业科学,1992,10(6)
●1991年
1.楼兴甫,毛明海,邓新安.自然资源易相开发利用与保护理论雏议.黑龙江水专学报,1991(1)
2.楼兴甫,毛明海,邓新安.再论自然资源易相开发利用与保护.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1(4)
3.邓新安.试论资源科学及其学科体系.地球科学进展,1991,6(4)
●1990年及以前
1.邓新安.浅论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开发利用原则.资源与开发,1990(2)
2.邓新安.浅论江西“千烟洲模式”.江西农业科技,1990(4)
3.那文俊,李桂森,邓新安.赣江流域山丘荒地的形成、危害和开发途径.自然资源学报,1990,5(1)
4.邓新安.浅论天然环境的存在价值.环境科学动态,1990(4)
5.倪祖彬,邓新安.赣江流域农业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初探.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0(3)
6.邓新安.赣江流域荒山荒地开发的三种模式.江西农业科技,1990(6)
7.邓新安.天然环境的功能及其保护的意义.中国环境管理,1990(4)
8.邓新安.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自然资源,1990(4)
......
9.邓新安.赣江流域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初探.资源信息,1987(10)
10.那文俊,邓新安等.赣江流域荒山荒地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途径.经济地理,1989(4)
11.邓新安.吉泰盆地综合农业商品基地建设雏议.江西农业科技,1987(10)
12.邓新安.农村致富的一条新路子.江西农业科技,1987(7)
(二)主持或参与调研编写的部分研究报告
1.遵化科学发展示范市战略规划,2008(参与)
2.农业部畜牧业司调研组.广东省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调研报告,2005(参与)
3.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中国科学院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2001(主持)
4.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总体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优先发展的领域前沿和研究方向,2000(参与组织)
5.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总体组(邓心安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总报告,1999
6.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总体组(邓心安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施纲要(业务部分),1998
7.中国科学院计划局.中国科学院“九五”承担国家项目汇编,1998
8.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国际科技规划与战略选编(系列),1998
9.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科技处工作指南,1998
10.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科技处工作条例(试行),1998
11.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国家有关部门和我院科研计划管理文件汇编,1996
12.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内部科研管理资料选编,1996
13.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汇编,1996
14.中国科学院规划办公室.科研基地规划,1995
15.中国科学院规划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汇编,1995
(三)部分发表的散文、随笔
1.邓心安.在燕山深处.竞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刊),2004(2):9
2.邓心安.防控非典: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载于《共赴时艰》.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262-265(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征文一等奖)
3.邓心安.旅美花絮.机关生活报(中国科学院院机关),2001-12(4)
4.川映月.游记二则.求真,1998-11-30
5.川映月.于无字处也读书.求真,1997-12-25
6.邓心安.读书四味.中国科学报(经济周刊),1997-3-19
7.邓心安.学会“给自己放假”.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的前身),1995-6-23
8.邓心安.桔花飘香-记千烟洲红壤丘陵开发的人们.中国科学报,1995-2-17
9.邓新安.三十岁的收获.北京广播电视报,1993-9-21
(《中国乡镇企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讯》第二期转载,1993-12-8)
10.邓新安.莫让友谊沾上铜臭味.北京广播电视报,1993-3-30
11.邓新安.那夏,在心里种下一朵百合.北京广播电视报,1993-2-9
12.邓新安.相识何必重相逢.北京广播电视报,1992-9-2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