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追星现象 议论文 作文

如题所述

摘抄:一阵风吹来,树上的幡旗动了,一个和尚问:“是风动还是幡动?”有人说:“是风动”,有人说:“幡动”。一个局外的过路人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在这纷繁的世界里,越来越多的人随风潮追明星,也可以听到这类越来越多的感叹。但更多的人在奔忙的追逐中迷失了,在尖叫的嘈杂后彷徨了,疯狂背后,一定丢失了什么。

次日,经过长征影院,平日空旷的车场挤满了人,戒备森严,开始让我以为出了什么大案,后来看到黑压压的人海里,一张张洋溢期待的脸,高举的海报才知道是举办什么见面会活动。

我艰难的穿过人潮,那是我放学的必经之路,我听到这样的评论:“你知道么?上回某某和我握手了!我这手一个星期都不舍得洗!”另一个人似乎不耐烦:“这海报可怎么处理呀?回家被我妈看见了我就死了。我妈今天还病了,看完我还要陪她去医院…”

接着我就被一片尖叫和噪音淹没了,如果说噪音也是种态度,我就在这片狂热的感情里完全沉默下去。

钻出人海,我回首,依然灯火阑珊,有如庆典,只不过还想起刚刚所见所听心中无限感慨,人人都有喜爱,这并没有什么错。但很多人都用放大镜把这种喜爱放大了。变为一种痴迷与疯狂。于是粉丝出现了,追星族出现了。随之社会的八卦小道也漫天飞舞了。子女与家庭因为这“痴迷”发生矛盾,追星族在匆忙的奔走中或哭或笑,却永不疲倦。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执着有时候可敬,有时候却可怕,他们先是“迷”了,而后就“失”了。

这样追星的时光耗费了多少人的多少青春呢?在这种或喜或悲的日子里又有多少人错过了真正值得珍惜的亲情,友情呢?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追星族们依旧在这城市的每个角落。寒风几许?衣襟单薄,或哭或笑,尖叫如故。因为痴迷了疯狂了,所以舍弃了形象,淡漠了感情。在漩涡中茫然,不知是随风去,还是随幡动,在外人眼里却是可悲,并不是风与幡,是心的迷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16
在这个追求入时,崇尚时髦的摩登时代中,特别是在我们这群“视时尚为珍宝,视陈旧为粪土”的中学生身上,“追星”现象的出现已不是什么稀奇事。现在,“追星”的“集结号”已经吹起,一下课,校园里便满是同学在“高谈阔论”,谈论自己的“idol”。
  然而,当然也有些出“出淤泥而不染”,“居茅厕而不臭”的人,我便是其中一员——反对“追星革命”者。
  对于“追星”这个时代的“新产物”(不,或许古代也有,只不过古人“追”的或许不是现在的歌手一类人物),我并不是完全否认它也有好处,只可惜这些利处与弊处相比,只是沧海一粟。
  “追星”,从字面上理解,有着“难于上青天”般的困难,而它的意义,似乎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伤害。
  关于“追星”的坏处,主要有三点:一,浪费时间;二,分散精力;三,容易“误入歧途”。
  我们中学生,当今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还面临着学途中最重要的两次考试——“中考”与“高考”,而“追星”的三大坏处,又恰恰会给我们以致命的打击。而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中的我们,又没有很好的自制能力,一不留神就会掉入“陷阱”。而我们“研究”明星歌曲的时候,便“牺牲”了研究一部名着的时机;我们专心背歌词时,就“葬送”了背课文、单词的时间;我们听了一场演唱会,又“挥发”了自己一个学期甚至好几个学期的学费。真是“害人不眨眼”。
  有非常经典的两个例子来证明这些。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为了见到自己的偶像,足足在偶像刘德华的床底下呆了十七个小时!
  同样十七岁,同样为刘德华的“粉丝”,一个花季少女为了追刘德华而见上他一面,“追”穷了家庭,还导致自己的父亲因无法负担因此带来的庞大开支而投河自尽------
  这便是血的教训!
  也许你会问我,追歌星那样,那追伟人呢?
  我认为,我们现在不能因他们伟大而盲目追捧。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因此我们对伟人在保持尊重的同时也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毕竟,在我们这个年龄,对事物是非还缺乏很好的辨别能力,也没有很明确的人生观,若因伟人的一些影响,或好或坏,盲目选择自己人生的道路,都十分危险。
  总而言之,“追星”只是现代人随波逐流的一种现象,并不能经受起时间的考验。
  追星路漫漫,这路还不是水泥路、柏油路,是山间小道,崎岖、坎坷,一不留神就摔个“嘴啃泥”,轻者则轻微擦伤,重者便身体残疾,只得放弃这段路。若有人能走到头,或许还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