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巫教的信息哪位指点一下

在道教兴起之前是不是有个巫教呀? 就是三尊者所谓的,巫教当灭,吾道当兴的巫教 它的消息谁知道?

其一,巫教。巫山是中国原始巫教最早的发祥地。《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载巫咸等“灵山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海内西经》所载巫彭等6巫,“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灵山”即巫山,“不死之药”即丹砂和中草药,今巫溪宝源山即在五大药山之中。原始巫教孕育了后代的宗教、礼仪、医学、风水术、文学、艺术等等,故巴蜀文化专家任乃强教授说:“十巫既是神巫,又是医方和制盐、炼丹的祖师。”(《巫师、方士与山海经》文史杂志1985年创刊号)十巫、巫臷国所开创的巫文化的意义、与白虎巴人廪君氏族的关系、与东汉道教和鬼国丰都的渊源关系,都是巴渝文化的重要内容。
  其二,道教。东汉永和六年(公元141年),曾任巴郡江州令的张陵在四川鹄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后世道教尊为天师道。道教继承了巫教信鬼传统,并融合黄老道而成,故《后汉书·刘焉传》和《华阳国志·汉中志》均称之为“鬼道”。另一五斗米道首领巴郡人张修号“五斗米师”,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巴郡领导黄巾起义(《后汉书·灵帝纪》注和《三国志·张鲁传》注)。足见道教之兴与巴郡巫教关系密切。西晋末巴人道教徒李特李雄流民起义,建成汉国,丞相是黔江人范长生,亦天师道首领。成汉亡后,李氏道徒李弘、李八百、李阿、李真多、李意朝、李常等,成为巴蜀早期神仙道的重要人物。道教对巴蜀政治、文化、风俗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三,鬼国幽都──丰都的形成与巫教、道教发祥于巴渝直接相关。原始巫教本信鬼,商朝称西南地区的大方国为“鬼方”、“鬼国”。《蛮书》卷十引《夔城图经》:“夷事道,蛮事鬼。”晏殊《类要》:“白虎事道,蛮与巴人事鬼。”道教继承巫教信鬼,故称“鬼道”。晋葛洪《神仙传》载:东汉阴长生、王方平在平都山学道白日飞升成仙。西晋时平都山已有道观,唐初平都山被列为道教72福地之一,唐代称丰都道观为仙都观,并留下了宰相李吉甫、段文昌、道士杜光庭等人撰写的10块仙都观碑刻。南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将道教神仙分为七阶,每阶设一大帝,第七阶就是“丰都大帝”;而《历代真仙通鉴》又载张道陵打败了八部鬼帅,命蜀中六天鬼王归于北丰。“北丰”又叫罗丰山,即丰都。五方鬼帝中的北方鬼帝张衡(张陵子)、杨云就治罗丰山。再加上佛教于南朝就在此建佛寺,轮回报应之说融入其中,故自南宋以后,丰都就有“地狱”传说,又将阴、王二姓讹传为“阴间之王”的“阴王”,再经明清小说的渲染,丰都就成为“鬼国幽都”了。“鬼都”的成因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和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其四,巴渝著名道教人物。东汉张修,五斗米教首领之一,后为张鲁所忌袭杀,又因响应黄巾起义,故后世道教典籍中名位不显。范长生,黔江人,后迁青城山为天师道长,助李雄粮饷破成都,拜成汉国丞相,封天地太师、西山侯。后人在青城山立庙,祀为“长生大帝”,黔江也有范公祠。翟法言,唐代著名道士,字乾佑,云阳人,曾为唐代宗开启六甲殿门,赐号“通灵大师”。陈抟,五代宋初道士,《宋史》谓亳州真源(今河南鹿县)人,但《四川通志》、《铜梁县志》说他是普州崇龛(今属潼南)人,著有《太极图》、《先天图》解释宇宙本源,对北宋理学影响很大。两次拒绝宋太宗任官,隐居华山、峨眉山。
  其五,道观遗存。除丰都鬼城外,尚有自汉唐以迄明清道观云阳栖霞宫、南岸涂山寺(真武寺)、老君洞、涪陵法雨寺、铜梁玄天宫、江津清源观、渝中区东华观、铜梁安居镇元天宫、渝北龙藏寺、沙坪坝区文昌宫、江津石蟆镇清源宫、綦江白云观、万州北山观、永川东岳庙、沙区宝善宫、天成宫、綦江南华宫、万天宫、奉节天仙观、彭水万寿宫等数十座。
  其六,佛教。江津妙胜寺、开县大觉寺均建于东汉建安(公元206、219年)。石柱西沱镇南城寺传为“汉唐古刹”,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建大足西禅寺,并先后在缙云山建了缙云、白云、大隐、石华、复兴、转龙、绍龙、温泉八寺,今存缙云、温泉二寺。南朝时在平都山共建27座佛寺,潼南明禅院亦建于南梁。唐代在今重庆共建佛寺26座,今存沙区宝轮寺、南岸慈云寺、铜梁巴岳寺、波伦寺、潼南独柏寺、江津大圣寺、合川二佛寺、涪陵洪恩寺、彭水开元寺等。宋代在重庆建佛寺增至47座,今存合川净果寺、渝中罗汉寺、江津崇佛寺、北碚塔坪寺、南岸觉林寺、报恩寺、潼南大佛寺、大足圣寿寺等。明代增至191座,今存华岩寺、石林寺、巴南紫云寺、云香寺、九龙寺、接龙寺、南川金佛寺、凤凰寺、缙云山绍龙寺、荣昌万龙寺等。清代降为146座,今存双桂堂、万州慈云寺、荣昌宝城寺、江津白云寺、石蟆镇宝顶山寺、铜梁铁佛寺、永川回龙寺、渝中能仁寺等。
  其七,巴渝著名高僧。唐行满,万州人天台宗名僧,其弟子日本僧最澄,为日本天台宗开创者。宋赵智凤,大足人,立柳本真派,为六代祖师传密印,创宝顶山密宗道场,刻佛像万尊。冉道隆,字兰溪,涪陵人,宋淳佑六年(1246年)东渡日本达32年,传弟子24人,为日本禅宗的开创者。清初破山海明,巴县人,曹洞、临济二宗传人,历任四川八寺住持,创梁山双桂堂,弟子遍布西南。啸宗印密,巴县人,破山弟子,成都宝光寺中兴第一代老和尚,能诗善书,蜚声国内外。此外垫江三山灯来、长寿山晓本皙、昌言、夔州瘦木等也颇有名。
  其八,其他宗教。伊斯兰教元代传入重庆,元末奉节已有清真寺,渝中穆斯林大厦建于明代,全市现有清真寺8座。天主教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传入重庆,咸丰八年(1858年)法国在重庆建天主教堂,现全市共有57处教堂和活动点。渝中区有基督教社交会堂,解放西路礼拜堂、江北福音堂等50多处。外来宗教对巴渝地区的社会发展、思想信仰、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正负作用和影响,均需要进一步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8
中国古代社会流行过以自然崇拜和神鬼崇拜为形式的原始宗教,这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自然崇拜包括对天上、地下各种自然对象的神化和崇拜。在古代社会,由于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依赖感和神秘感,认为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存在一种神秘力量在支配,就把它们奉为神灵,并且加以祭拜和祈祷。中国古代自然崇拜的对象极为广泛,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河海山川、水火以及动植物类、男女生殖器等等,主要都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不久又出现将自然神人格化和社会化的复杂现象,人们由自然崇拜的人格化发展到相信上帝和天命,初步建立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鬼魂崇拜首先来自于对祖先的崇拜,古时的人死后,他的子孙非常想念他,夜里作梦就会梦见他,因而认为人在死后还有灵魂存在,并且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够行使神的职能和后代交流,所以子孙便以陪葬、祭祀等方式安慰先灵,祈求祖先保护自己。除了对自己的祖先崇拜之外,古人还对原始部落、部落联盟和氏族共同体内的领袖、英雄、圣贤等,进行祭祀和崇拜。人们相信地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及结果,都是神鬼意志的体现,并且相信通过虔诚的方式祭拜和取悦神灵,就能影响神鬼的意志,从而对自己产生神秘的保佑作用。这样,原始的宗教文化和形式就产生了,并且形成中国上古社会的普遍信仰。殷商时代的统治阶级最崇尚鬼神,社会上下厂泛兴起祭祖神灵之风。(小戴札记·表记篇)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说明此时祭祀神鬼的风气相当普遍。
  为了和神灵沟通,这时有了专营此事的巫祝。殷商卜文,“巫”字象两手捧王之形,为事神之状。 (国语·楚辞)谓“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觋又合称巫。古时巫医不分,(吕氏春秋·勿躬)谓"巫彭作医"。"祝"(说文)谓为"主赞事者",即负责祭祀祈祷之礼仪者。另有"卜",(说文)谓:"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一日象龟光之从横也。"卜者替人占卜吉凶,周代出现了占书《周易)。巫、祝、医、卜是古代社会宗教活动不可缺少的职业。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大知识分子",并不象后来名声那么狼藉。后世道教庙宇之中管理香火者称为"庙祝",还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名称。
巫、祝、医、卜擅长各种各样的巫术,他们所从事的祈祷、降神、占梦、祈雨、医病、占星、望气、祝由、符咒、预言等巫术,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在道经之中亦有此类内容,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录)是早期道教专门讲述以符录召神劾鬼的道经。(盘天经)根据云气在天空的位置、变化和移动方向等预言气候和社会的变化。 (通古大象历星经)以天上星宿的位置、轨道、光度变化等占卜人间吉凶祸福等等。其中有着宗教迷信的成分,同时也包含原始科学研究的成果。
  周继殷商而统治天下,把祭祀天地与崇敬祖先统一起来,称为敬天尊祖,规定宗祖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此时祭祖神鬼成为国家祀典,设置官员专门管理,并且形成了天神、地抵、人鬼的神鬼系统。〈周礼上〉说,"大仲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
  属于天神约有上帝、青黄赤自黑五帝及日、月、星、斗、风、云、雨、雷、电诸神;属于地抵的有社稷、山川、五岳、四渎之神;属于人鬼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及本民族崇拜的圣贤、忠烈之士。春秋以降,巫风依旧,尤以荆楚地区方甚。(国语·楚语)观射文谓"家为玉史",实际反映了当时楚国的社会风尚。屈原所作(楚辞 ·九歌)源于楚地民间祭神歌曲,(离骚)中有巫咸降神,(招魂)中有巫阳下招,皆为楚国风尚。据(史记·封掸书),汉初刘邦注意保存传统祭礼,增祀五帝,并不谓说,"吾甚重词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词者,各以其时礼词之如故。"汉武帝即位之后,"尤敬鬼神之祖",词太一神于东南郊,遍把五岳四读之神。而道教的多种崇拜正是直接承袭这些神道巫风而逐渐兴起的,上述诸神也正是道教多种信仰的来源。许多神灵为道教所吸收,变成道教信奉的神抵。如上帝演化成为玉皇大帝、雷神演化成为雷声普化天尊、社神演化成为土地神等等。其他如五岳大帝、四海龙王、门神、灶神等,最初都是民间信奉的神灵,又转化成为道教之神,从而使道教神学与中国民俗文化密不可分。道教的许多经书,托称为神灵降授,或介绍某位神灵的生平事迹,或介绍对某位神灵念诵的经忏,以及赞颂词章、祭祷科仪、上奏表文等等。道经之中有关斋醮科仪的种种内容,即由古人祭神仪式演化而来。如建醮坛、设斋供的内容,即等于古人祭神之礼;唱赞词、诵宝诰的内容,即含有言辞悦神之意;上表章、宣疏文的内容,也不外申诉和祈祷作用。在道教法术之中,道士通过祭拜、掐诀、念咒、画符、步置、召神等手段,充当神人之媒介,沟通神灵,希图达到某种神通,这些内容在道经之中也占有一定数量。
  关于道教来源于古代宗教及巫术的结论,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曾言:"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体点讲,一种巫教,这种宗教,在基本性质上,恐怕与后来的道教无大差别,虽则在形式上与组织上尽可截然不同。”①正因为道教在继承古代巫风巫术的基础上而加以宗教化,后来出现的道经不可避免地大量渗入了古代巫术和祭礼的成分。因此,原始宗教文化与巫术,是道经神学的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