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的历史问题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中日关系发生逆转。请问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是什么?

日本本身资源极为溃乏,日本侵华那阵,资本世界都在以商品输出来扩大本国经济利益,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日本当然也是为了本国利益才这么做的。而且日本这么做不是偶然,是必然。因为日本自身要发展可自身国内市场狭小,其次就是他的军国主义思想严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11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根源:独裁统治煽动民族情绪

中国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情绪,已渐至高潮。不仅官方将在9月3日抗战胜利日到来之际,慰劳抗战老兵,举办各项展会,民间各种自发纪念抗战历史、缅怀救国忠烈的文字也在源源不断层出不穷。毫无疑问,这是一场铭记苦难、清算罪恶、重现荣光的甲子之祭,而不是一场纠缠历史、渲染仇恨、突显对立的动员运动。中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就此有特别明确的表态:我们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并不是在进行反日教育。

60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者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正式向盟军签字投降。

徐永昌将军则代表中国政府在场参与受降。这也是军国主义日本的彻底失败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因此,隆重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如果要有什么反对性教育内容的话,那只能是反对法西斯独裁政治与军国主义发展路径的教育。这个一衣带水的近邻,曾经殃及我身的历史,正是我们认真审读一个强大国家何以曾经不能成为一个健康国家的最好样本。

法兰西青年托克维尔漂洋过海游历异乡著书立说,他是想告诉被理想燃烧得精疲力尽的同胞关于公民与臣民的区别———公民有自己的思想与权利,而臣民只有国家的思想与权利。当年为天皇效忠、为“圣战”“献身”的日本,没有公民。所以,无论是元首,还是过去的天皇,或者是其他的野心家与战争骗子,便能独占“国家”的名义,便能垄断“国家利益”的解释权,便能令举国醉狂欲仙欲死,便能对之任意把玩如臂使指。因此,当德日等国独裁者一意孤行决意走向战争、走向荒谬、走向灾难、走向深渊,内部便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可以拉扯,而要同归于尽的。

日本国家主义的毒根之上,对内则生发出极端的民族主义。那些自愿随军充当“慰安妇”的日本女性,那些变卖家产捐资助战的日本妇老,那些参战“神风敢死队”的日本青年,那些集体剖腹自杀的日本士兵,是军国主义的牺牲品,但也是军国主义的构成者。在日本独裁的内政中,这些极端、盲目而大声鼓噪的民众情绪,更进一步地禁锢了理性的思想,打压着良性的声音,排斥着一切的辩论,推动着战争的轮子,最终毁灭着自己的祖国。

日本国家主义的毒根之上,对外则生发出生存空间论与好战倾向。无论是法西斯德国,还是军国主义日本,都不承认当时国际秩序的合法性,认定中心国家以此不公正地强加给后起国家,而压制自己的崛起。对现状不满之下,则公开表明要凭借武力来改变现状,重建所谓的“国际新秩序”———对于德国来说是“欧洲新秩序”,对于日本来说是“大东亚新秩序”。正因此,在民族生存与国家利益的霸权话语之下,对外动武与发动战争,便具有了天然的合理性。朝鲜、中国台湾、中国东北、中国大陆、东南亚、珍珠港……在一系列“保全皇国之基幢、“争取帝国之生存”、“保卫帝国生命线”等幛幌下一一推进。

在独裁的本质下,对战争有理的贩卖与对民族情绪的煽动,互促互进。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图富图强,却一再地通过煽动情绪发动战争,又通过战争来煽动情绪,在一连串的攻城略地间貌似愈来愈强大,实则是在病态恶性循环中不能自已。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是要反对战争,反对将日本这样一个国家引上军国主义路径的专制独裁与专制独裁下的狂热。60年前的军国主义日本已经投降,但它背后的幽灵,是不是还在这个世界上游荡?
第2个回答  2008-05-11
日本国内经济危机急需转嫁给其他国家,同时日本与中国又存在民族矛盾,并且中国有为日本经济危机买单的实力,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军事弱国便于日本发动武力转嫁经济危机,即战争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日本经济危机是侵华战争的根源
第3个回答  2008-05-12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不足,走上了自由资本主义道路后需要大量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来满足它的发展,它临近中国,而中国又地大物博,当然是首选之地。因此中日间战争在所难免
第4个回答  2008-05-12
弱肉强食
第5个回答  2008-05-12
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通过识认运用地图就能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日本是一个面积有限的岛国,资源缺乏,市场狭小,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浩翰的大西洋、太平洋把美国与欧亚列强远远隔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美国本土免遭战祸。又如,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为什么没能持续发展,进而较早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仔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后的新旧教并立》等图,就可以找出其主要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失去了其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意大利没有发生宗教改革,未能突破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以上各方面均不利于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