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老人心理对生理健康的影响(越详细越好!!)

1、面对生理衰老的,困惑心理。
2、面对越来越紧迫的死亡的,恐惧心理。
3、面对可能的失去生活来源的恐惧。
4、面对无法独立生存,生活不能自理的恐惧心理。
5、面对远离主流社会的失落心理。
6、面对可能失去配偶的恐惧心理。
7、面对交流困难的孤独心理。
以上是相对普遍的情况。还有很多复杂的具体的情况,省略。
(如果那位高人能把他略的扩展开,越开越好~~!! 谢谢!!!)

一、改变几种错误认识
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的人们来说,心理健康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它已走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和精神追求。但令人遗憾的是,相当多的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误解。对自己是否具备心理健康也不清楚,这就必然影响对心理健康的态度,影响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和推广。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归纳起来有五方面:

1、认为“只有精神异常的人才应该关注心理健康,自己心理没毛病,无需考虑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是人们的共同需求,并不仅仅是某些人的问题。当然,有的心理问题或精神病人的因受心理困扰之苦,正常生活已经受到严重的影响,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如精神病、焦虑症、强迫症等)。他们的心理健康需要更加迫切,但这只是低层次的心理健康要求,对大多数人来说,克服性格弱点,消除低落情绪,开发自身潜能,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等仍然是终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应该追求高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对于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一般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很难解决问题,还必然借助心理、精神治疗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心理健康作为一种活动,它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一些人克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而是帮助人们培养和维护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社会活动能力,使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创造活动中保持身心健康,处于完满康宁状态。所以无论何人、何时,都不可以忽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它同生理健康、生理保健一样相伴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健康的心理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更加关注精神生活的质量,心理健康的要求将更加迫切。另外,大量的调查表明,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关系和矛盾的复杂化等,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地摆在人们面前,我们再也不能轻视、忽视心理健康。

2、认为“心理健康就是追求完美,正常人难以做到”

关于心理健康,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有些人对照检查,发现自己很多方面达不到要求,从而认为心理健康高不可攀,对心理健康失去信心,这种完美化倾向也是不可取的。其实,心理健康所描述的只是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心理表现状态或发展水平,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而且,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是与时俱进,因地因人而异,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应有不同的心理健康尺度。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环境中,大多数人的心理都是健康的,不健康的毕竟是少数。只要我们能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一致,与他人融洽相处,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目标,就应该是健康的心理,而这些通过努力是不难做到的。

有些人虚荣心、好胜心强,在生活、学习、事业等各个方面为自己设定了许多无形的框框,一旦不能如愿,产生挫折感,就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进而否定自己,自怨自艾。生活固然要有一定的追求,它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动力,但过于苛刻的目标则不是现实的,因为目标的实现不只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要社会条件、因素的影响。况且,有些标准也许是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并没有什么道理(如我儿子一定要比你儿子出色,别人都要尊重我,我的幸福应该比你多等),因此,我们与其被这些自制的“框框”所束缚,痛苦、失望、烦恼,那我们何不放飞自我,轻松自由,笑对人生呢?

台湾著名的音乐大师李宗盛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对自己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一个要求——“尽力就好”。这种既超脱又现实的健康心态很值得我们品味。

3、认为“社会对自己太不公平,没有理由乐观”

乐观、积极的态度是健康心理的标志,生活中,有人列举种种理由,诸如经济条件差、婚姻不如意、事业无成、儿女不孝等等,为自己的消极、悲观寻找合理借口,整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萎靡不振,这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现实是客观的,但它反映给人的心理却是主观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不利条件,挫折显然为我们的目标实现增加了一些困难,但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更具挑战性,能使我们体会到更大的追求乐趣,积累更多的精神财富。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生活体验,人生态度、快乐与忧愁、幸福与痛苦并不取决于外物,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看待,如何感受。因此,无论顺境与逆境,成就大小、地位高低、富裕贫穷,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心理健康的障碍,人人都可以选择快乐,人人都有权利追求快乐!

另外,人的心理与生理是相互影响的,焦虑、忧愁的情绪不但摧残人的心理健康,而且对其身体健康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我国中医名籍《黄帝内经》早已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很多生理疾病如消化系统的溃疡、呼吸系统的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系统的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糖尿病、性功能障碍等都与人的心理因素,不良情绪有关。

4、“心理障碍者是另类,很可怕”

根据心理健康的状态、水平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健康、亚健康、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不同的状态,每个人的心理在一定时期必然处于其中的一种状态,并且可以在这些状态之间转换。也就是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遭受连续的挫折、生活的不顺利时,如果不注意心理调适,就可能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过渡到亚健康状态,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同样,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恢复到心理健康水平。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否则,我们的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也就失去意义。既然心理障碍只不过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又是可以改变的,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既不能歧视心理障碍患者,更不能因自己的心理疾病而悲观失望,丧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另外,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不是绝对的。心理健康者的整体人格协调、积极、乐观,但也不是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其个别方面也可能有不适应,人格方面也有一些弱点。同样,对于一个心理障碍患者而言,他往往也只是人格的某一方面不适或偏离正常,但他仍然有些积极的人格特征,或者说,其他方面还可能表现得很健康。

关注心理健康,排解心理困扰,开发个人潜能,是现代人高质量精神生活的体现;忽视逃避,歧视心理障碍,对其讳莫如深,讳疾忌医,既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又是一种摧残自己身心健康做法。

5、“心理平衡亦是心理健康”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整日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嫉贤妒能,他的心理一定有问题,而“知足者常乐”“与世无争”等所谓的“心理平衡”被不少人认为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标志),这种心态只能是一种心理平衡状态,要么是对更美好的生活缺乏追求的自信,要么是对现实矛盾的逃避,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心理健康。

同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样,人的心理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追求平衡——打破平衡——追求新的平衡”过程中不断发展,心理健康并不是平衡与适应状态,而是两极中的中间位置,如果仅停留于平衡、满足状态,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心理就不能发展,只能停留在“一时的健康”水平上。

正常人们把适应理解为对周围环境的顺从,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如果说“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心就会平衡,因此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这样的“健康”显然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宽宏地包容他人的缺点,豁达地对待是是非非,自然就少了许多牢骚和怨气;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蓬勃的朝气,自信、勇敢地追求美好未来,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应有的展示、开发,人生就会绚丽多彩,这才是健康心理的真谛。

二、分清几个概念

1、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任何时代和民族无不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然而什么是健康,健康的内涵应如何界定?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目前,人们普遍所能接受的健康定义,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提出的“健康不仅仅是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

人体本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生理健康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一个人,如果他腿脚残废,但心理健康,那么他也能快乐地学习、生活着,也会有美好的前程和幸福的未来。相反,一个四肢健全的人,如果他心理不健康、整日焦虑烦恼,无事生非,那么他不仅无法快乐生活,甚至连正常的生活都会被干扰。可见,心理不健康比身体不健康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更大。特别老年人,经历了世事变迁,生理上的变化会带来许多心理上的变化,如果不注意心理保健,就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失去心理平衡,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2、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意思是保持心理上的健全或健康。由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在制定心理健康判断标准时往往要以人的主观感受,以人的适应社会的情况,以统计学所确定的正常值以及医学检查鉴别等各方面作为依据。近年来,许多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此作出不同角度的解释,综合各种意见,健康可概括为:“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认知、情绪、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的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保持心理健康有利于建立统一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不断完善,在发展完善过程中,必然有心理活动的参与,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能否保持心理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抵制各种不良影响,对于建立健全统一人格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保持心理健康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出现与心理常态相差异的行为,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对这些偶然出现的轻微的心理变态表现和超常规的变异行为不加以重视,并放任其发展,便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所以老年人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产生。

★保持心理健康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

研究表明,当今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中有70%与心理因素有关,主要是心理因素,尤其是情绪因素引起的疾病患者占10%,这些人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肠胃病及皮肤病等,这说明人的生理和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的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而人的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也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心理活动不应该排除于病理过程之外。”心理学工作者调查发现,焦虑、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长期笼罩着的一个人心灵,就会使大脑皮层的机能降低,而较低神经中枢的机能却亢进,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这说明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极大,甚至有些病从根本上说就是“病由心生”。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受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制约,绝对客观的标准是没有的,但就判断心理健康与否,一般可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形式或内容均应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即同一性。(如出现幻觉的状态下,人的心理活动就不正常了)

★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应是一个完整和协调一致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性是确保个体具有良好社会功能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心理基础。(如遇喜事,应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倘若是痛苦的表情,低沉不快的语气表达就属异常心理)

★人格的稳定性。人格(个性)是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特征。人格(个性)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一切生活中显示出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在没有发生重大事故的情况下,人格(个性)是不易改变的。(如一个乐观、外向的人,忽然变得沉闷、悲观、说明他们心理和行为已偏离正常的轨道)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计;

③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④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

⑨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三、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年过花甲”即称为老年人。老年期是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的生理机能衰退,疾病增加,心理功能也随之出现老化趋势。因此,讲究老年人的心理保健,使其葆有高水平的,全面的健康,以安享晚年,那么,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心理疲劳:心理疲劳是指由于长期的精神负担,在工作、事业开创、人际关系处理和家庭角色扮演,以及对事业和家庭不断权衡方面,总处于一种思考、焦虑、苦闷、恐惧、抑郁的压力之中,使心理陷入“心力衰竭”的状态。

它的一般特征:

①晨起乏力,早晨起床后,浑身无力,四肢沉重,心情不好,甚至不愿意和别人交谈。

②懒怠,学习、工作不起劲,什么事都懒得做,懒得思考。

③暴躁,容易感情冲动,神经过敏,稍遇不顺利的事便大动肝火。

④身体不适,眼睛易疲劳,视力迟钝,全身感到不舒服,晕眩、头痛,头重,恶心等。

⑤疲倦,困乏,但躺在床上又睡不着。

⑥食欲不振,没有食欲,挑食、口味变化快等。

案例分析;陈某,退休前是某糖酒公司的一位科长,家有年迈的双亲,无工作的妻子和一双儿女。平时因工作问题常与他人发生矛盾,退休后本想好好清静一下,可妻子与母亲的关系又总是搞不好,弄得他不知如何才好;小儿子又特不争气,整天无所事事,三天两头给他惹麻烦;大媳妇与妻子的关系也闹得不可开交,看到这一切,老陈沉默了,变得不爱说话,在家里总是一脸伤神。

诊断:人到老年,诸事去形,万事累心,身心负担,本想从繁重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休整一下,无奈家事烦心,有对子女成家立业、婆媳关系处理的担心,还有对老一辈年迈的双亲不能很好的侍奉产生不安等。

处理建议:①首先要理顺家庭关系(调节婆媳关系)。

②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关心,改变自己的批评方式方法,语气平和些,给孩子足够的关心。

③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适当休息。

★更年期神经症(四五十岁妇女)

更年斯的疾病,多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或精神创伤。临床表现除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神经衰弱症状外,还突出表现为情绪不稳、激惹、烦躁、焦虑,同时伴有心悸、潮热、多汗等植物神经症状。

处理建议:采取疏导法,认知领悟疗法,学习放松技巧。

★更年期忧郁症:表现为神情紧张、焦虑、情绪低沉、全身不适、早醒、整日惶恐不安、有大祸临头感。经常长吁短叹,自责自罪,甚至拒食,若出现疑病妄想,又会认为自己无可救药,即使如此,病人对自己和家庭依然关切,经常表现出愁眉苦脸,坐卧不安,搓手顿足,流泪哭泣等一些植物性神经症状。如心悸、潮热或发冷,发汗,肢端胀麻,头晕等常见。

建议:认知领悟疗法,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对待现实,树立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首先保持乐观心境,因为低沉的情绪是健康的大敌。学会倾吐心中的烦恼。(找知心朋友)

★病态固恋

固恋,是指性心理的发展停滞在成熟过程的某一点上。表现为:总是喜欢与异性老年在一起,行为做作,爱打扮,过分讲究穿戴,并对自己或他人年轻时的浪漫史特感兴趣等。

建议:认知领悟疗法。应该指导老年人发展符合其生理特点的爱与性的心理。

案例:夏某、男,62岁,三年前丧妻,一年前爱上本单位一个21岁的姑娘容某,并疯狂追求,尽管容某多次告诉他,他们之间年龄相差太大,姑娘无法接受一位像她自己父亲一样大的男人。但夏某却痴心不改,而且更加讲究穿戴,像年轻人那样做新潮发型,穿流行品牌服装,变本加厉地纠缠容某。其家人认为他有病,于是劝他到心理医生处咨询。

★固定(僵化)观念

固定观念不是指一般的固执,而是指发生在某些老年人身上的一种病态的顽固执拗。表现为过分固执,如“坚信其经验是真理”,对某件事作出决定后绝不再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适当修改或采纳他人建议,从不听别人劝告或与他相反的意见。即使有足够的事实证明这种经验是错误的,内心也不得不承认其错,但在口头上决不认错,甚至在心理上达不到平衡而不能自控,错误地坚持或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唯我独尊。

案例:陈某,女,五十六岁,在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后,她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要是外国的东西便是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坚决不予接受。其女儿女婿为她买了一台日本产的松下电视,她不仅不要,还大骂女儿女婿走资本主义道路,拿外国货来刺激她、气她。她从来不用外国货,外国电影也不看,还常埋怨某些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代表没有骨气,对外国人卑躬屈膝,委屈求和。

建议:心理分析疗法(中西药配合治疗)

★衰老感

作为一个生物体,有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而衰老不可避免。但作为老年人,有些人却极难客观、坦然地接受自我的衰退现象,他们会产生一种觉得自己老了的感觉,即衰老感。衰老感是客观上觉得“自己已经上了年纪,成为老人了”的心理状态,即认为自己“没用”了。衰老感一旦产生,就意味着一个人精神已经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愿和积极性。

主要表现有:①消沉导致衰老加速,意志衰退、情绪消沉,进而加速生理上的衰老和心理功能的降低,或导致、暗示出新的疾病。

②感到年迈体衰,走下坡路,常感力不从心,无力回头。

③失落感严重,经常陷入一种尴尬状态,老是觉得“这个世界不再需要我,我是多余的人”。

④敷衍度日,起床、早餐、午餐、晚餐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好像自己仅是一具只有生命的身躯。

⑤不思进取,早年的习惯,如看报、看戏等,不再有了,认为“反正都没有了,还看它干嘛。”

案例Ⅰ:方某,女,63岁,设计人员。退休后感到很空虚,不再有没完没了的设计项目,不再有一年四季奔波于各地,宾客盈门的景象,电话铃声也逐渐消失下来,从操劳中得到缓歇,先是舒适自我,但不久便无所适从了。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认为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意义。

案例Ⅱ:刘某,一位刚退下来的老律师,在他56岁时就自动辞职告别辩护席。凭他的经验和能力,他完全可以胜任下去,他的同事和领导也都劝他再干几年,说他的辩护太精彩,十分难得。可是刘某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已经“不中用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准备材料时丢三落四,脑力不够用了,眼睛也花了,他认为自己奋斗了几十年,该好好休息一下。

★离退休综合症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人到了适当年龄,就该离开工作多年的职业岗位让年轻有为者上,这是十分正常的。但离退休的老同志却由于不适应所处的环境和生活习性的突然改变,经常出现情绪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还由此引发了其他疾病,严重影响了健康。这就是离退休综合症。

患有离退休综合症者,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干什么好,甚至出现渗透性定向思维、定向行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经常出错,总是怀旧,性情变化明显,易急燥和爱发脾气,对任何事都不满意,易猜疑和产生偏见,情绪忧郁、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热等。

分析:一般来说,事业心强,好胜而争辩,严谨而偏激,固执己见的人,发病率较高;无心理准备而突然退下来的人发病率高且症状偏重;平时活动范围大而爱好广泛的人很少患病。

建议:①必要的思想准备,对离退休事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乐天知命,超脱豁达,建立新的生活方法,适应新的社会角色。

②生命不息,活动不止。退休后卸去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可把精神用到力所能及的活动中,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总使自己保持“有所为,有所用”。这样就不会失去原来的角色而感空虚忧伤。

③注意保健,防止疾症。要注意身体的保养,合理营养,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锻炼,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病早治。

④生活丰富,家庭和睦。关心家庭成员,适时会亲访友,保持一些社会活动,多参加一些文体娱乐活动,使生活丰富而充实。

此外,“空巢”孤独感,老年患病症,人老话多,老年记忆障碍,老年抑郁症等等问题也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应引起广大老年朋友的高度重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08
  一个人的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是极大的。所谓情绪,就是人思想感情的流露,是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所处的一种状态。中医习惯把这种精神因素分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内经》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不可为过,过激就会损伤赃器,有害于身体。老年(老年营养产品,老年营养资讯)人的情绪应当稳定、饱满、乐观;情绪波动,喜怒无常,心情忧郁,感情脆弱,都有损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静状态。”

  情绪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也极为密切。不良的情绪,恶劣的精神刺激,可使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指挥失灵,造成其他器官机能调节发生障碍,导致一系列病患。有许多疾病,如精神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甚至于癌(抗癌产品,抗癌资讯)症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特别是疑虑、恐惧、悲伤、愤怒等坏的情绪更易诱发疾病。“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世界上许多长寿者都是在乐观的情绪中度过自已的一生的。不好的情绪,可以致病;而乐观的情绪,却可以治病。目前,对许多病采用心理疗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如果性格顽强,情绪乐观,就可减轻病痛,有利于治疗。人到老年难免患病,正确的态度是,一不讳疾忌医,二要情绪乐观,“既来之,则安之”,精心医治、调养。一些老干部、老专家还可借“休养”之机退居二线,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开创一番新的事业。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老年人的情趣多一些,生活在一种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是有益处的。老年人除了工作、学习之外,兴趣不妨广博一点,如体育、绘画、书法、写作、下棋、摄影、集邮、养鱼、玩鸟、种花、烹饪等等,都可以引起兴趣,即使过去接触不多,也可以从头学起,时间长了,便生乐趣。有不少老人,在业余爱好方面,也可称为专家呢!老年人对自已爱好的事情;容易专心致志,并可培养愉快平静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既可调剂生活,避免单调、枯燥,又可陶冶性情,有益身心健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