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如何消除压抑,紧张的情绪,尽快融入集体生活?

设计一个活动,开班会用的!

1. 转移情绪。人生的道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难免有挫折和失误,也少不了烦恼和苦闷。此时此刻,应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去。比如有时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或在家中与亲属发生争吵,不妨暂时离开一下现场,换个环境,或者同别人去侃大山,或者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娱乐娱乐。这样很快就会把原来的不良情绪冲淡以至赶走,而重新恢复心情的平静和稳定。

2. 憧憬未来。追求美好的未来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经常憧憬美好的未来,才能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管命运把自己抛向何方,都应该泰然处之。不管现实如何残酷,都应该始终相信困难即将克服,曙光就在前头,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3. 向人倾诉。心情不快却闷着不说会闷出病来,有了苦闷应学会向人倾诉的方法。首先可以向朋友倾诉,这就需要先学会广交朋友。如果经常防范着别人的“侵害”而不交朋友,也就无愉快可谈。没有朋友的话,不仅遇到难事无人相助,也无法找到可一吐为快的对象。把心中的苦处能和盘倒给知心人并能得到安慰甚至计谋的人,心胸自然会像打开了一扇门一样明朗。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向亲人倾诉,学会把心中的委屈和不快倾诉给他们,也常会使心境立即由阴转晴。

4. 拓宽兴趣。兴趣是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人的兴趣越广泛,适应能力就越强,心理压力就越小。比如,同样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有的人觉得无所事事,很容易产生无用、被遗弃等失落感。而有的人则觉得退下来后无官一身轻,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看书、写字、创作、绘画、弹琴、舞剑、养鸟、钓鱼、种花等等。总之,兴趣越广泛,生活越丰富、越充实、越有活力,你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阳光。

5. 宽以待人。人与人之间总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事之间,朋友之间也难免有争吵、有纠葛。只要不是大的原则问题,应该与人为善,宽大为怀。绝不能有理不让人,无理争三分,更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拳脚相加,伤了和气。应该有那种“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博大胸怀和高风亮节。

6. 忆乐忘忧。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时荆棘丛生,有时铺满鲜花,有时忧心如焚,有时其乐融融。对此应进行精心的筛选,不能让那些悲哀、凄凉、恐惧、忧虑、彷徨的心境困扰着我们。对那些幸福、美好、快乐的往事要常常回忆,以便在心中泛起层层涟漪,激发人们去开拓未来,而对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诸多的烦恼则尽量要从头脑中抹掉,切不可让阴影笼罩心头,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7. 淡泊名利。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把名利看得很重。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财迷心窍,官瘾十足。有的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一旦个人目的没达到,或者耿耿于怀,疑窦丛生;或者心事重重,一蹶不振。不要那么斤斤计较,不要把名利看得那么重,否则,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除此之外,还要经常锻炼身体,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对于保持一份好心情也是至关重要的答案补充 每个人如果懂得以下八条秘诀,自然有个快乐的人生。 `
1.没有人是完美的。必须承认自己的弱点,并乐意接受别人的建议、帮助和忠告,只要你勇于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成功必然在望。
2.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所抱的态度应该是从中吸取经验,继续努力。
3.生活必须诚实和富于正义感,这样才能吸引好朋友来帮助你。著名心理学家巴达斯曾经被问及:“哪些是人类今天最基本及最深切的心理需要?”她回答说:“人类需要爱。”但这不限于男与女之间的爱,从心理学家的观点看来,好人永远是快乐的。
4.能屈能伸。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中,我们的生活态度都应该是处之泰然。有了错误,立即改正。
5.热心帮助别人。如果要真正快乐,自己受人尊敬,则应帮助别人,与别人关系融洽。
6.要人待你好,你必须先对他人好。当你受到不平等待遇时,你必须宽恕和同情他人。
7.坚守信念。当你做任何事时,必须坚持个人的信念。
8.快乐永存心间。只要时常保持心境开朗,快乐是很难舍弃你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2
那就要找最适合群体活动的。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是首选啊。
第2个回答  2013-09-22
多和身边的人寝室的哥们或姐妹谈心
第3个回答  2013-09-22
自信,自强,自谦
第4个回答  2013-09-22
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 新生的学习适应主要集中在专业认同、自我定位、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有些新生由于填报志愿盲目或者是被调剂专业的原因,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有可能发现对专 业提不起兴趣,看不到本专业发展的希望,自然对所学专业产生不认同感,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很多学生是高中班级的“佼佼者”,但“山外青山楼外楼”,进入 大学后有可能丧失了以往“尖子”的地位与优越感,落差较大,难以在学习上找到新的支撑点和成就感。另外,大学学习风格的改变也要求新生转变学习方法,提高 自主安排学业的能力。大学课堂容量大,教师讲授比较抽象概括,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加之大学课余时间比较多,自由度大,这让不少学生感到很 吃力、无助、无所适从。 有关学业问题,学校要改进教学设置,比如增加选修课。学生也应该耐心摸索专业领域里自己的兴趣点,并结合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必要的时候参考“职业人格能 力测试”,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业生涯规划。另外要明确我们需要做的以及我们能做的就是忠于自己的选择,并让这个选择更有价值。“选我所爱,爱我所选”,不管 喜欢与否,都要尽力学好,积极挖掘内在兴趣。对于那些痛失优势地位的学生而言,要端正心态,能够进入大学校园本身就说明了一定的能力,所以就算横向比较不 显优势,跟自身做纵向比较也会保持自信水平。同时,在需要的时候学会求助院系老师、同学、心理咨询师等以获得支持。 交往尽快融入新集体 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有34%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帮助的是“情感交流”,41%的学生认为“社交能力”的培养更需得到帮助,还有17%的学生“感到孤独”。绝大部分新生都非常想家。可见,新生面临着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困惑。 大学生的组成比高中要复杂,不同地区、不同信仰和民族的学生走到一起,难以很快建立起兄弟姐妹般的深厚情谊,加之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交际圈,到了大学校园更不追求尽快融入集体。 如果学生一味坚持“自我中心”,相互之间不理解、不体谅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另外,新生初来乍到,彼此陌生,青春期又有“闭锁性”的心理特点,自我保护意 识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谨慎,都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难免产生“知音难觅”之感。可靠的故友、亲人都不在身边,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联系,自然有了压抑、孤 寂和烦闷的抑郁心理。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学会与人交往。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宽容、平等的原则,尊重他人,保持尊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做无谓的斗争,但也不要害怕冲 突。除此之外,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但却是可以理解的,要努力跳脱自己的巢穴,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 虑问题,这样双方的沟通会变得更加顺畅和温馨。其次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别人的讲话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因此无形中就会满足对方的自尊心,赢得对方的好 感。第三,要积极表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交往中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在不 得已批评别人时,也应采用一定的“谋略”,譬如先表扬后批评,或者委婉巧妙地暗示对方要注意自己的错误。 生活提高自理能力 新生入学面临着生活环境变化的挑战,他们在生活适应方面可能出现以下问题:日常生活管理不善。不少学生没有远离过家门,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 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他们要住集体宿舍、去食堂排队吃饭,要自己洗衣服、自己买日用品……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时间生活不能自理。还有的 学生因为南北方差异,不适应当地的水土、气候,不习惯学校的饮食、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 理财能力欠缺。有的学生开支无计划,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一进入大学就要求赶紧置办电脑、手机等昂贵物件,同时也不懂得“开源”,没有勤工助学的意识,因此时常陷入“经济危机”。 校园文化及集体生活认同不足。在进入大学前,许多学生心中的大学都是校园风景如画、教室窗明几净、处处欢歌笑语、充满诗情画意。然而,现实中却发现并非那 么绮丽梦幻,校园不大不美、教学楼和宿舍楼低矮破旧、图书馆藏书不足。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致使一些学生怅然若失、困惑失望。还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 惯,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在班级和宿舍生活中感觉很糟糕。部分学生难以融入集体,逐渐对集体产生排斥。 对于生活上的问题,首先,要善于利用资源。例如,了解教室、图书馆、商店、电话亭在什么地方,食堂、澡堂什么时候开放,甚至学校有几个门等细琐的事情都在 短时间内了解清楚。这样,在解决各种问题的时候就更顺利、更节省时间。必要的时候,直接向高年级的同学或者老乡请教,他们都比较愿意把经验教训传授给新 生,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尽量少走弯路。其次,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探索,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有选择地参与社团工作。这样与老师、同学接触得越多, 掌握的信息越多,锻炼的机会也越多,容易培养自信心。最后,学会健康生活。新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合理地安排饮食和睡眠。课余可以多阅读一些自 己喜欢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