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玉是谁?简介一下!

如题所述

2000年至2002年,傅成玉参与组织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两大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和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的重组,并成功推动两家企业在海外上市。   2003年出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后,傅成玉在对公司内外部发展形势进行清醒判断和深入分析基础上,重新修订了中国海油的战略目标体系和核心发展战略,确立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新的战略指导下,中国海油近年来实现了健康、快速成长。2006年,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创造历史最好水平,综合竞争实力持续增长。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24亿元,较上年增长49%;实现利润总额490亿元,增长26%;上缴税费及留成油共321亿元;截至2006年底,公司总资产2,507亿元,增长31%;净资产1,371亿元,增长30%。全年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增长3.4%。    中海油CEO傅成玉不懈推动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将中国海油由一家传统油气勘探开发企业打造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企业集团。除保持传统油气核心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外,公司大力发展特色中下游产业。伴随着国内第一个进口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广东LNG项目2006年6月顺利投产,中国海油在国内LNG产业的领先地位牢固确立。中海壳牌南海石化联合工厂、惠州炼油厂两大世界级炼化项目的投产和建设提升了国内行业发展水平。立足于差异化战略布局的尿素、重交沥青和燃料油等下游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成为替代同类进口产品的主力。   傅成玉按照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主持完成了企业内最后存续部分的重组与改革,使中国海油彻底完成了从一家传统国企到现代企业的改造,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创新之路。在无一人下岗、分流和待业的情况下,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原本发展步履维艰的五个存续企业被改组为一家充满发展潜力与生机的新型企业集团。出席活动会议(20张)  傅成玉领导中国海油全面加快了向国际石油公司迈进的步伐,按照国际规则成功进行了多宗海外并购,使公司业务拓展到东南亚、澳大利亚、非洲、里海的10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6月,傅成玉组织发起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购——以185亿美元现金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虽然由于美国政治干预的原因,交易最终未能达成,但中海油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出色运作能力和优异表现极大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声望,加深了美国社会对中国企业的了解,更为中国海油及其他中国企业未来海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海油”这一品牌也伴随傅成玉独特的个人魅力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认可。   身为两家境外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傅成玉坚持国际标准的公司治理和规范透明的公司管理,始终坚持股东利益,获得了股东和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傅成玉在CNBC最佳商业领袖评选中荣获“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荣获全国工商联并购工会评选的“中国十大并购人物”;被《当代经理人》杂志评选为“2006创业中国改革功勋奖”;荣获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企业联合会等组织评选的2006中国十大系列英才之“财智英才”;荣获由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中国生产力学会等评选的“2006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十大年度人物”;荣获《中国企业家》杂志评选的“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中国企业领袖”等殊荣。   傅成玉    侃侃而谈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领导人,傅成玉对内倡导“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企业文化,营造出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对外重视企业政治责任、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同步履行,并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延展至更广更深的范围。在为国家奉献能源、贡献经济价值的同时,中国海油不断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近年来,公司累计各种社会捐赠达2亿元人民币。2006年,在扶贫、援藏、捐资助学、紧急救灾和其他公益方面投入资金达7,597万元人民币。2006年4月,中国海油入选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公益时报》 、企业公民委员会编制的“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中的十大慈善企业。9月,在我国15家著名公益性民间组织共同发起的首届“社会公益示范工程”评选表彰活动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合作的“中海油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项目”荣获“最佳合作伙伴”奖。在本年度,公司被中央电视台等十家媒体评为“最具价值公司的社会责任榜样”。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一五”发展阶段,傅成玉为中国海油勾划出更为宏伟的发展蓝图。公司将通过管理和技术的全面创新推动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为实现“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目标做好准备;也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编辑本段主要观点  1、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要克服困难、坚定信心   中国企业在21世纪才开始“走出去”,此时西方企业已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主要资源和市场几近被瓜分完,“走出去”的难度可想而知。中国企业目前虽然总体上达不到西方先进管理水平,但通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经历了海外上市的改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管理基础及国际化运作经验,因此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有日益发展的强大祖国做为坚强后盾,中国企业更应坚定“走出去”的信心。   2、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要走创新之路   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么快,是因为走了非常规之路。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必须走非常规的创新之路。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又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才能在与西方企业的竞争中赶超对方。(来源:傅成玉在2005沪港青年论坛上的演讲,2005年9月)   3、要坚持平等合作、双赢互利的原则    入选时代杂志年度人物在国际合作中要突出双赢理念,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贸合作新秩序。要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所在国需求,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树立中国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如果不能满足当地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利益诉求,而只顾谋求自身利益,企业在当地则很难有长久生命力。   4、品牌建设要突出企业社会责任   要想作跨国公司,首先要作国际公民。中国公司要有全球意识,要承担起发展当地社区、社会的责任。要富有社会责任感,关爱环境,注重公益,与当地社会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努力成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   5、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要注重软竞争力的培养   在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同时,软竞争力的培养对于品牌建设和企业形象同样重要。软竞争力包括完善的公司治理,规范的企业管理,熟悉并遵守国际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企业道德文化的建设和传播等。诚实守信、尊重合作伙伴、谦虚谨慎的为人态度,是企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面。   6、海外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发挥中国企业的综合优势、重视沟通与宣传、善用外国人   在海外发展过程中,中国公司应当优势互补、联手合作,发挥综合实力,打“组合拳”,在帮助所在国解决问题,满足其需求的同时,也获得自身发展。   中国企业“走出去”遭遇困难,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人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中国企业怀有担心和疑惑,这需要通过前期的沟通和宣传来“预热”,加深当地社会、民众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和认识。   走向世界,要学会使用、管理国际人才。都靠中国人,我们不会成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公司。要能够容纳不同文化,容纳不同思维,容纳不同背景的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7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 1994年至1995年,任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副总经理;1995年至1999年,任菲利普斯公司国际石油(亚洲)公司副总裁兼西江油田总经理;1999年9月至2002年8月,任中海油执行董事;2000年12月至2002年8月,任中海油总裁,2011年4月8日,任中石化党组书记、董事长。中文名:傅成玉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51年6月毕业院校:美国南加州大学,大庆石油学院主要成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政党:中国共产党
第2个回答  2013-09-17
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傅成玉简介:   傅成玉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兼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关键词:并购 国际化   2005年6月,中国海油所属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发起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交易:斥资185亿美元与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竞购优尼科。虽然这次收购未获成功,但它为中海油,乃至中国企业今后走向海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有限公司市值增长66.8亿美元,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并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人物近照(13张)   在今年第三季度,中海油经营业绩上升至一个新高潮: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截至2005年9月30日未经审计的收入达148.7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 30.8%。2005年前9个月,有限公司的总收入增加了44.2%,升至397.5亿元人民币,创下新记录。中国海油主推的液化天然气(LNG)、石化、炼油等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广东LNG项目投产,可新增发电量2100万千瓦,并满足1500多万户家庭燃气所需;惠州炼油项目将年产1200万吨成品油,包括800多万吨优质汽、煤、柴油,可供400多万辆汽车使用。   2005年,中国海油继续积极开展扶贫援藏、捐助希望小学、母亲水窖、健康快车和向受灾地区捐款等社会公益活动,投入达3700多万元。   目前,中国海油正加紧实现上下游各板块业务全面发展,通过走向海外,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与管理机制,为全面实现建设国际一流综合型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文章来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58710.htm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