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弦高如何成功地犒劳秦师,保住了郑国?

如题所述

鲁僖公三十二年冬至三十三年春天,位于中原西部的秦国急于争霸中原,趁着老牌霸主晋国忙于为晋文公发丧,无暇顾及他事之机,想利用早些时候,派驻在郑国的三位将领作内应,偷袭远在千里之外的郑国。秦穆公此时求功心切,又刚愎自用,听不进老臣蹇叔的劝阻,冒然出兵“劳师袭远”。结果,“师劳力竭,远主备之”。干什么军“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只好退兵。在回师的路上,晋国的老臣原轸果断“御师一肴”大败秦军,俘获秦三员大将,打了一个漂亮的截击战!

左传的作者,在记述这次战役时,就着重突出秦国“师出不义”这一特点。写他们的军士都轻狂骄纵,在大军过周北门时,就被年轻的王孙满断言“必败”;而郑国虽弱小,却军民合力,上下齐心,其中,商人弦高用自己的财物,机警地拦截秦军的行动,就是个鲜明的例证。

秦军走到‘滑’这个地方,郑国商人弦高得知秦国军队是要偷袭自己的国家时急中生智,假托本国国君使臣的名义,用自己的财物,机警地“慰劳”秦军,并用委婉的外交辞令拦截敌人。他对秦军说: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这话的意思是:我们国君听说贵国军队出征要经过我们小小的郑国,请允许我对贵国军队表示慰问。敝国虽不丰厚,但是,为了贵军在此歇息逗留,(我们已经作好了准备)您要住下,就为您备好一天的粮草;您要出发,就给您安排一夜的警卫。

第一句话是虚以周旋。弦高明明知道秦军是来偷袭自己的国家,却装傻充愣说成‘经过’,紧接着用自己的货物慷慨热情地表示慰问。这样说,这样做,是有意对强秦的野尺予以点破,先解除对方的戒备心理,又用丰厚的礼物赢得秦军的好感,这就稳住了敌人,达到了暂时阻止秦军前进的目的。第二句话是意在言外。表面上说给秦军准备粮草和保卫工作,实际上是暗示他们:我们对你们的入侵已经做好了物质上、军事上的一切准备,你们休想得逞!这就又一次削减了秦军的气势,使他们对大军继续前进不得不逡循迟疑。

这两句话中还用了一些表敬的和自谦的词语,粉饰了语言的色采,使它呈现着一种温良,恭谨的气氛,给人的表面感觉很客气,粉饰了语言的色采,使它呈现着一种温良,恭谨的气氛,给人的表面感觉很客气,很谦卑。而实际上却是柔中有刚,软中有力。谦逊中带着自信,礼遇中含着威严的。

这是一段辞令《弦高犒师》。

弦高一面这样与敌周旋,一面迅速人回国报信儿,这就为郑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郑穆接到弦高信息后,并没有因为在兵压境就慌了手脚,他非常冷静地想到,首先必须拔除内奸。于是,他派皇武子到会馆,去会见秦国原来留住在他们国家的,名为帮助设防,实则暗中刺探军情的三个奸细(杞子、逄孙、杨孙)。

因为郑国对秦国而言,必竞是国小力弱,所以从战略战术上说,他们既要避免与强秦进行直接的武力冲突,又要让敌人知道郑国并非没有一定的实力。所以,他们不能杀死秦国的三个领将,而只能把他们赶走、吓跑。于是,皇武子奉命到客馆去说了这样一番话: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讫、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圃囿,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糜鹿,以闲敝邑,若何?”

这话的意思是:您们在敝国住的时间不短了,恐怕是粮食,牲畜等物都用完了。鉴于此,在你们启程即将回国之时,请把郑国的苑囿当成秦国的苑囿,你们可以在此猎取一些糜鹿等牲畜回去,也给敝国苑囿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列位以为如何?

面对杞子等人正厉兵秣马,磨刀霍霍,准备作内应的举动,皇武子假装视而不见。转而以久住食用馈乏为理由,暗示他们‘该回去了’。这第一句听起来好象很体贴对方,实际上是婉转逐客。接下来似乎是进一步表示关心,请他们在郑国的苑囿打猎,实际上却是借“郑之有圃囿,犹秦之有具囿”一句‘敲打’了秦国对郑国觊觎着领土的野心。这是一句敌我双方心照不宣,都能暗中体味其独特含义的‘双关语’,说得真是妙极了!加上后面的“以困敝邑”更是意味深长,等于告诉那三个人:你们心怀叵测,我们早已察觉,请你们滚开吧!让我们自己保卫国家的安宁!

皇武子的这段话,听起来也是谦恭,客套,不失礼仪的。但却暖语冷意,言外有音。语气中带着明显的冷峻和威严,给那三个奸细以无形的威压。而对方却找不出任何可以挑剃的不当之词和失礼之处。

听了皇武子的这番话,杞子等三人自然感到不妙,他们不敢再在郑国逗留片刻,分别仓皇逃往他国。就这样,郑国的官员不费一刀一抢,就拔掉了秦国安插的间谍,排除了最危险的隐患。

这是第二段辞令《皇武子辞客》。

秦军大将孟明听说‘内应’被拔除,他感到袭郑会“攻之不克,围之不继”于是懊丧地帅军回师。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在秦军“师劳力竭”一无所获的情况下,一直密切注视着秦军动静的晋国老将原轸早已在看山做了周密地布置。结果,肴山一战,秦军惨败,孟明等三个将领也被生擒。

晋文公的夫人文赢,原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利用晋襄公刚刚继位,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弱点,就替娘家的三位将领向襄公劝说了一番,结果襄公居然答应把三个被俘的大将放回秦国。这就激起了老臣原轸大闹朝堂。襄公后悔了,又派阳处父去追他们。追到河边,三人已上船离岸。阳处父机智地‘解左骖’托国君之名赠孟明以诱其上岸。孟明立刻识破其计谋,但是,因为他们必竟是仍在晋国国土上,不能明着戳穿对方,所以孟明就来了一个婉言谢赐: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这段话的意思是:承蒙贵国君王施给我们恩惠,不把我们这些囚臣处死,让我们回到自己国家受惩罚;如果我们国君认为我们该杀,那么,就是死了我们也心甘情愿;如果我们国君遵从您的好意,开恩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一定来拜谢贵君的恩赐!

这段话的第一大句,可以说是将计就计。因为文赢夫人向晋襄公请求,把他们三人送回秦国去处置,其良苦用意是孟明等三人心领神会的。所以匆忙上船之后,决不会再上岸自投罗网。而阳处父设圈套诱其上岸,孟明心里明白不能上当,但他必须利用晋襄公批准放归作掩护,‘冠冕堂皇’地走,所以他再次对晋君的施惠,表示千恩万谢。(尽管阳处父明明知道这是晋君决策上的失误,也无可奈何。)但是,话又说回来,作为一员秦国的败将,孟明的心中又充满着丧师被俘的耻辱,所以第二句话他就反话正说,以泄胸中的愤懑。所谓“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就是说:回国后死了,决不会忘记败师被俘的奇耻大辱,若侥幸活命,三年后,我们定要回来报仇雪恨!

对晋襄公决断的疏忽大意,孟明自然是暗中叫好,所以他在答复阳处父的诱引的话中,自觉不自觉地表露着嘲笑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和他们三人侥幸生还的得意,另一方面,他不甘失败,准备再次较量的急切心情,又使他话中隐含着未来要复仇的诤诤誓言。因此孟明这种表面上的谦卑丝毫没有减损他作为一员猛将的威风,而外交上不失礼仪的言辞,更显示他在紧急情况下头脑的清醒。

这是第三段外交辞令,本是两国间矛盾冲突激烈情势下的外交斗争,但其语言色采却笼罩在彬彬有礼的气氛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