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毕业生存在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的态度你怎么看

如题所述

一些毕业生存在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的态度我的看法如下:

对于近年来出现的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不马上就业,而选择休闲旅游、在家陪父母、社会考察、出国游学等现象,要从就业的多元选择、大学毕业生的个性规划和政府、高校的责任等多个角度观察。理解大学毕业生“慢就业”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首先是“快就业”和“慢就业”的关系。相对于毕业后不急于找工作的“慢就业”,把大学最后一学年作为“就业年”、四处跑人才招聘市场的就业行为可谓“快就业”。

多年前,为了让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找到一份工作,教育部门专门要求各高校要统计学生毕业离校时的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将其作为衡量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也号召大学毕业生,不要挑挑拣拣。“先就业,后择业”。

但事实表明,急于在毕业时就找到一份工作(不管适合不适合),既导致大学教育严重功利化(包括在统计初次就业率时造假,要求学生就业或让学生“被就业”)、缩水(学校毕业这一年的课程教学为学生找工作让路开绿灯),也使不少大学毕业生对首份工作很不满意。

事实上,对于就业,不能强调统一节点、统一行动。“快就业”和“慢就业”应该是大学生个体的选择,能在毕业后立即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自然很好。

但如不打算在大学毕业这一年花太多时间找工作,而希望做好毕业设计,搞好学业,在毕业后再慢慢找工作,而且家庭经济情况也允许,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大学生就业不能只看速度和数量,要看就业的质量。

“慢就业”与“不就业”“懒就业”的关系:

选择“慢就业”的学生,在“慢就业”期间是有明确的自我规划的,“慢就业”是在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思考与准备,而不是漫无目的、得过且过。

很多“慢就业”的学生,每天的生活也安排得十分充实,而与之对比,“不就业”、逃避就业的学生就对未来没有规划。一个学生是“慢就业”,还是“不就业”“懒就业”,是十分容易辨识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