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教案设计五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17
【 #高三# 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无 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三物理教案设计五篇》助你金榜题名!

1.高三物理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作用的效果来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能区分矢量和标量,能通过实验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计算在同一直线上的几个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共点力间夹角的关系,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共点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运用等效的物理思想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XX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合成与合力的概念;教学的难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二力平衡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什么是共点力,并通过归纳总结区别合力与分力,并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再进一步联系生活,扩展到多个共点力的合成;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归纳总结和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二力平衡,来引导学生学习合力的概念,强调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代数相加、减;进而让学生探究力的合成满足怎样的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观察及归纳总结。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投影(展示自然界的平衡之美)让学生体会到力与平衡的现象随处可见,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提出问题(什么是共点力)让学生阅读课本在回答问题,教师利用实例讲解共点力的概念,强调几个力的延长线会交于一点就是共点力。

  教师复习初中“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回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分力、合力的基本概念。教师举例(墙上挂画,一个人提一桶水与两个人合提一桶水等)并作出受力分析的示意图,指出各个作用力并不在同一直线上。怎样进行力的合成?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供学生:橡皮筋,测力计,直尺,白纸等让学生阅读82页的实验探究,并进行分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探究实验中的分力与合力的区别,合力与力的合成的区别。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来体验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力大小及夹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掌握矢量不同于标量的计算法则。

  教师给出例题(水平向右力F1=45N;竖直向上的力F2;用作图法求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让学生分析回答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进一步的扩展到多个共点力的合成。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2.高三物理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1)有水平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

  【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3.高三物理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

  (1)硬棒

  (2)绕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如课本第65页。

  (5)分析与归纳: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F1l1=F2l2或F1F2=l2l1

  即:力与力臂成反比

  (6)评估:

  a、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如果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小结

  (六)作业

4.高三物理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复习本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定义式与决定式的区分;对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如正确区分各种功率(电功率、热功率、机械功率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公式,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别;对本章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和实验题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实验的考查灵活多变,包括仪器的选取、读数,器材的连接,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因此,对电学中实验的复习,要抓住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与限流接法的选取以及电路故障分析等重点,还要加深和巩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总是的方法和思路,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一定的掌握,但是对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比较弱,对实验题中器材以及滑动变阻器两种接法的选取、电路故障的分析等都比较薄弱。因此在复习时,要加强对基本规律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并特别加强对实验部分的复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悉并会运用电阻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规律

  2.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掌握电功率、热功率及机械功率的区别与计算;焦耳定律及其运用

  4.本章四个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器材选择、接法选取等;电路故障的分析

  (电学实验另设专题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列表疏理重要的知识点

  2、利用学案导学,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解各实验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及数据分析等,让学生体会实验的严谨性,培养认真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电路故障的分析、电路典型计算题及相应实验的计算与分析,让学生体会电路规律的实用性与利用学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成就感,从而加深对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电功率、热功率及机械功率的区别与计算

  3)本章四个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器材选择、接法选取等;电路故障的分析

  五、教学策略:对重要知识点建立框图,力求简明扼要;对电学中实验的复习,要抓住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与限流接法的选取以及电路故障分析等重点;利用学案导学,在复习中注意讲练结合。

5.高三物理教案设计


  教学分析

  电动势是本章的一个难点。教科书明确提出了“非静电力”的概念,让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同时为了降低难度,教科书直接给出了电动势的定义式,但只是说“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没有用比值的方法严格定义。电源的内阻在后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习中很重要,本节作了一些铺垫。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实验认识新的规律,通过阅读来了解前人的工作过程,跟着教师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地接受新的概念等,这都是经历科学过程的不同形式。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教学重点难点

  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是重点也是难点。此套书多处对“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都有阐述和铺垫,此处再次运用这种功能关系的观点来学习电动势。可以使学生对电源电动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本节课从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建立电动势的概念。也为后面第7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学习作了铺垫。

  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演示、逻辑推理。在电压和电动势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中通过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教学,建立新的概念。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

  金属板、酸溶液、灵敏电流计、多种型号的干电池、学生电源、导线、电键、小灯泡、投影仪。

  知识准备

  1.课前复习:电势差的定义式:U=Wq

  2.课前说明: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由于它们带负电荷,电子向某一方向的定向移动相当于正电荷向相反方向的定向移动。为了方便本节按照正电荷移动的说法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