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如何解读?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如题所述

《道德经》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读全文之前,先搞清楚其中的几个关键字词的含义。“道”的意思是宇宙、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是真理的意思,真理是排他的唯一的。“昧”的意思是说蒙昧、糊涂了,不是指愚昧的意思。“夷”原本是指华夏中的东方民族,是擅长射箭的部族。后来是指外来的民族,海外的外国人,这里是说不同的、有差别的。“辱”是玷污的意思。“名”是客观存在、表现形式、显露方式。

 上流的士人听闻学习“真理”,勤勉刻苦身体力行;中流的士人听闻学习“真理”,处在若有若无、将信将疑的状态;下流的士人听闻学习真理,他们放声大笑,天下哪有“真理”呀?如果不被下流者取笑,就不能称其为“真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所以,提出疑问、质疑的大有人在呀!明了“真理”是艰辛而蒙昧的;迈向进步的“真理”,往往如同是在退步;“真理”是分层次的、有差别的,是需要触类旁通的。

上流的品德就是虚怀若谷,纯白的、纯洁的东西是容易被玷污的。普罗大众的品质德性如果不提高,建设社会公德就如同偷东西一样很不自然,追求质朴的“真理”,是需要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广袤广大的区域是没有边际和角落的,就是浩瀚而无边;大型的青铜器制作的过程,时间是比较缓慢成器较晚;超大音量是会稀释其他声音的;大自然的景象、气象,是没有具体形态而千变万化的。“真理”蕴藏在宇宙、天地、万物之中的,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呜呼!真理是需要持之以恒、挖掘积累才能成就的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