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李昞(?年-573年)   陇西成纪人,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是为北周骠骑大将军,隋的唐国公,死后谥唐仁公。 代北武川(北魏六镇之一,今内蒙古武川县)人,年少时风流倜傥,志向远大,喜爱读书却不善于死背章句(碰上应试教育该倒霉了),更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由于家境还不错,对于钱财这身外之物看的也很开,乐善好施,拥有这种品质即是可造之才,后来在同乡兼前辈、大都督贺拔岳手下做事时深受重用,随从贺拔岳讨伐元颢(就是南梁将军陈庆之护送入洛的北魏皇族),取得了胜利,李虎因功升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后来又跟随贺拔岳入关中(陕西,甘肃一带)平叛,贺拔岳因平叛有功升关西大行台(关西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和关西大都督(关西地区最高军事长官),李虎水涨船高,也被提拔为左厢大都督,总管内外军事(大体类似于参谋长职务),地位提升的很快。这个时候关东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一带)已经被枭雄高欢所控制,高欢视贺拔岳为心腹之患,便使了个政治手腕,名义上和贺拔岳称兄道弟(两人都曾是北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手下干将),暗地里鼓动关西另一股军事势力侯莫陈悦借召开军事会议之机杀害了贺拔岳,贺拔岳一死,部下群龙无首,顿成一盘散沙,侯莫陈悦害人心虚,对这支军队又不摸底,没敢收编,这帮武川籍青年军官到底还是年轻,没了主心骨,惶惶不安,幸亏一位年长的将军右都督寇洛(武川人)能够沉住气,把不知所措的小兄弟们收拢了一下,在平凉驻扎下来,却发现少了李虎,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那么,李虎在这个关键时候离队干什么去了呢?原来李虎见贺拔岳遇害,悲愤万分,痛哭流涕,发誓要为贺拔岳报仇,但俗话说:鸟无头不飞,没有一个有威望的人来领导,人心离散,谈何复仇?他便到荆州找贺拔岳的哥哥、荆州刺史贺拔胜回来主持大局,贺拔胜也是一员名将,当初投奔尔朱荣时,尔朱荣非常高兴的说:“我得到贺拔兄弟,天下不足平也。”尔朱荣是何等样人?北魏末年最有威望的将军,高欢在他面前也如鹰犬一样被随意处分,不敢有半分怨言,他对贺拔兄弟如此看重,足见贺拔兄弟有过人之处,不是浪得虚名的。可是李虎风尘仆仆赶到荆州和贺拔胜见面的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贺拔胜犹豫不决,毕竟荆州也是军事重镇,如果轻易离开,难保敌人不会趁虚而入,最后只是派手下将领独孤信(武川人)入关中收编贺拔岳的部众,独孤信也不是无名之辈,绰号“独孤郎”,是英俊潇洒的年轻将领,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但比起贺拔胜的分量还是轻的许多。这时另外几股势力也在向平凉进发,准备收编这支部队,一路是北魏皇帝派遣的使臣元毗将军,一路是高欢派出的侯景将军,还有一路是夏州(统万城)刺史宇文泰将军(武川人,贺拔岳的亲信,被贺拔岳部众推选出的新领袖),这几路人马星夜赶往平凉,谁速度快谁就能占得先机,到底是夏州距离较近,宇文泰行动又非常迅速果断,眼看就要到平凉,偏偏和侯景碰上了,两支队伍一时僵持住,宇文泰反应快,先声夺人地说道:“贺拔公虽然死了,还有我宇文泰在,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意思是这里没你的份),侯景吓的脸都变了颜色,辩解说:“我就像箭一样,别人射到哪里我就去哪里,自己做不了主呀。”(意思是我本不想来,是身不由己),看看占不到什么便宜,侯景随即打道回府了,宇文泰赶到平凉见到众将,想起贺拔岳,又是一阵大哭,众将当然很感动,又悲又喜,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宇文公来了,我们大家就有希望了。”宇文泰就地整顿部队,以图大事。不久,皇帝使臣元毗将军也到了,见此情况,只好承认事实,回去朝廷复命了,独孤信将军来到平凉,一看是黑獭(宇文泰的字)成了接班人,也挺高兴,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当然不好再争夺什么领导权,宇文泰就派独孤信去洛阳面见皇帝。
  再说李虎,在荆州听说宇文泰当了领袖,正准备起兵讨伐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仇,也来了精神,急忙往关中赶,没想到半路上被高欢的部将截获,送到了洛阳,皇帝见到李虎大喜,原来皇帝早就与高欢不睦,一直想找一支能够抗衡高欢的力量,这时候他看中了宇文泰这股势力,就把李虎加官进爵,拜为卫将军,仍然派到关中协助宇文泰,李虎因祸得福,对皇家心存感激,以后对皇室一直非常忠心。在随后的征战中,李虎也是屡有战功,征讨侯莫陈悦,迎接皇帝入关中,水淹灵州刺史曹泥,破高欢于沙苑,平叛贼酋梁企定,杨盆生之乱。尤其是在平定杨盆生之乱中,显示了李虎的谋略,杨盆生本是南岐州的兵卒,聚众谋反,被李虎率军击溃,于是遣使诈降,李虎表面不动声色,号令三军:贼人已降,大家可以解甲放马,就地休息,不久我们就可以班师了。然后派使者回复杨盆生,同意他的投降请求,杨盆生知道后自以为得计,放松了戒备,派大部分军队出去筹集粮草,李虎却趁机在夜晚进兵,将南岐州围得铁桶一般,城中兵少,外出打粮的军队还没有返回,事发突然,出人意料,敌人惊慌的乱成一团,组织不起防守,李虎令壮士推开城门,大军入城纪律严格,秋毫无犯,无人敢于抵抗,未伤一兵一卒,杨盆生束手就擒。李虎班师回朝,宇文泰听说后也是非常佩服,赞叹不已,遣使犒劳李虎部队。
  之所以称李虎为猛兽,源于李虎擒豹的故事,李虎经常陪同宇文泰在北山下校阅军队,常常有人在这里被豹子吃掉,从来没有人敢于上前抢救,一次又有豹子伤人,被李虎碰上,他立刻拿着大棍子赶过去,把豹子捉住杀掉,除了这一害,宇文泰知道后高兴的夸赞道:“公的名字是虎,果然名不虚传。”
  李虎的官越来越大,最后做到太尉(三公之一),宇文泰的儿子建立北周王朝后,李虎虽然已死,但仍被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唐国公,他的儿子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李昞\(娶独孤信女为妻),他的孙子就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他的重孙子当然就是有着赫赫威名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了,他自己也不亏,唐朝建立后成了唐朝太祖皇帝(追尊)。李虎还是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唐朝编纂的史书记载: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看来这八柱国的名头在一百年之后还是很李昞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ce9290100de6x.html) - 李虎/李昞_dwmwhj_新浪博客  李昞(?年-573年)是李渊的父亲,是为隋的唐国公,死后諡唐仁公。 李渊登位后,他被尊为皇帝,庙号唐世祖,諡号元帝.
  李渊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祖父李虎,是后魏的陇西郡公,官最高到太尉,死后追封唐国公,这就是后来李渊所建大唐年号的来历。李渊的父亲继承了唐国公的封号,在北周时任柱国大将军。在公元566年(北周天和元年)出生于长安,仅七岁就继承了唐国公的称号。因为有了较高的出身,加上他本人的豁达与宽厚,才干出众,因此威望很高。他的妻子窦氏也是隋朝贵族出身,作为一名难得的贤内助,窦氏对李渊的作用不可忽视。
响亮的。 代北武川(北魏六镇之一,今内蒙古武川县)人,年少时风流倜傥,志向远大,喜爱读书却不善于死背章句(碰上应试教育该倒霉了),更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由于家境还不错,对于钱财这身外之物看的也很开,乐善好施,拥有这种品质即是可造之才,后来在同乡兼前辈、大都督贺拔岳手下做事时深受重用,随从贺拔岳讨伐元颢(就是南梁将军陈庆之护送入洛的北魏皇族),取得了胜利,李虎因功升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后来又跟随贺拔岳入关中(陕西,甘肃一带)平叛,贺拔岳因平叛有功升关西大行台(关西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和关西大都督(关西地区最高军事长官),李虎水涨船高,也被提拔为左厢大都督,总管内外军事(大体类似于参谋长职务),地位提升的很快。这个时候关东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一带)已经被枭雄高欢所控制,高欢视贺拔岳为心腹之患,便使了个政治手腕,名义上和贺拔岳称兄道弟(两人都曾是北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手下干将),暗地里鼓动关西另一股军事势力侯莫陈悦借召开军事会议之机杀害了贺拔岳,贺拔岳一死,部下群龙无首,顿成一盘散沙,侯莫陈悦害人心虚,对这支军队又不摸底,没敢收编,这帮武川籍青年军官到底还是年轻,没了主心骨,惶惶不安,幸亏一位年长的将军右都督寇洛(武川人)能够沉住气,把不知所措的小兄弟们收拢了一下,在平凉驻扎下来,却发现少了李虎,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那么,李虎在这个关键时候离队干什么去了呢?原来李虎见贺拔岳遇害,悲愤万分,痛哭流涕,发誓要为贺拔岳报仇,但俗话说:鸟无头不飞,没有一个有威望的人来领导,人心离散,谈何复仇?他便到荆州找贺拔岳的哥哥、荆州刺史贺拔胜回来主持大局,贺拔胜也是一员名将,当初投奔尔朱荣时,尔朱荣非常高兴的说:“我得到贺拔兄弟,天下不足平也。”尔朱荣是何等样人?北魏末年最有威望的将军,高欢在他面前也如鹰犬一样被随意处分,不敢有半分怨言,他对贺拔兄弟如此看重,足见贺拔兄弟有过人之处,不是浪得虚名的。可是李虎风尘仆仆赶到荆州和贺拔胜见面的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贺拔胜犹豫不决,毕竟荆州也是军事重镇,如果轻易离开,难保敌人不会趁虚而入,最后只是派手下将领独孤信(武川人)入关中收编贺拔岳的部众,独孤信也不是无名之辈,绰号“独孤郎”,是英俊潇洒的年轻将领,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但比起贺拔胜的分量还是轻的许多。这时另外几股势力也在向平凉进发,准备收编这支部队,一路是北魏皇帝派遣的使臣元毗将军,一路是高欢派出的侯景将军,还有一路是夏州(统万城)刺史宇文泰将军(武川人,贺拔岳的亲信,被贺拔岳部众推选出的新领袖),这几路人马星夜赶往平凉,谁速度快谁就能占得先机,到底是夏州距离较近,宇文泰行动又非常迅速果断,眼看就要到平凉,偏偏和侯景碰上了,两支队伍一时僵持住,宇文泰反应快,先声夺人地说道:“贺拔公虽然死了,还有我宇文泰在,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意思是这里没你的份),侯景吓的脸都变了颜色,辩解说:“我就像箭一样,别人射到哪里我就去哪里,自己做不了主呀。”(意思是我本不想来,是身不由己),看看占不到什么便宜,侯景随即打道回府了,宇文泰赶到平凉见到众将,想起贺拔岳,又是一阵大哭,众将当然很感动,又悲又喜,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宇文公来了,我们大家就有希望了。”宇文泰就地整顿部队,以图大事。不久,皇帝使臣元毗将军也到了,见此情况,只好承认事实,回去朝廷复命了,独孤信将军来到平凉,一看是黑獭(宇文泰的字)成了接班人,也挺高兴,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当然不好再争夺什么领导权,宇文泰就派独孤信去洛阳面见皇帝。
  再说李虎,在荆州听说宇文泰当了领袖,正准备起兵讨伐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仇,也来了精神,急忙往关中赶,没想到半路上被高欢的部将截获,送到了洛阳,皇帝见到李虎大喜,原来皇帝早就与高欢不睦,一直想找一支能够抗衡高欢的力量,这时候他看中了宇文泰这股势力,就把李虎加官进爵,拜为卫将军,仍然派到关中协助宇文泰,李虎因祸得福,对皇家心存感激,以后对皇室一直非常忠心。在随后的征战中,李虎也是屡有战功,征讨侯莫陈悦,迎接皇帝入关中,水淹灵州刺史曹泥,破高欢于沙苑,平叛贼酋梁企定,杨盆生之乱。尤其是在平定杨盆生之乱中,显示了李虎的谋略,杨盆生本是南岐州的兵卒,聚众谋反,被李虎率军击溃,于是遣使诈降,李虎表面不动声色,号令三军:贼人已降,大家可以解甲放马,就地休息,不久我们就可以班师了。然后派使者回复杨盆生,同意他的投降请求,杨盆生知道后自以为得计,放松了戒备,派大部分军队出去筹集粮草,李虎却趁机在夜晚进兵,将南岐州围得铁桶一般,城中兵少,外出打粮的军队还没有返回,事发突然,出人意料,敌人惊慌的乱成一团,组织不起防守,李虎令壮士推开城门,大军入城纪律严格,秋毫无犯,无人敢于抵抗,未伤一兵一卒,杨盆生束手就擒。李虎班师回朝,宇文泰听说后也是非常佩服,赞叹不已,遣使犒劳李虎部队。
  之所以称李虎为猛兽,源于李虎擒豹的故事,李虎经常陪同宇文泰在北山下校阅军队,常常有人在这里被豹子吃掉,从来没有人敢于上前抢救,一次又有豹子伤人,被李虎碰上,他立刻拿着大棍子赶过去,把豹子捉住杀掉,除了这一害,宇文泰知道后高兴的夸赞道:“公的名字是虎,果然名不虚传。”
  李虎的官越来越大,最后做到太尉(三公之一),宇文泰的儿子建立北周王朝后,李虎虽然已死,但仍被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唐国公,他的儿子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李昞\(娶独孤信女为妻),他的孙子就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他的重孙子当然就是有着赫赫威名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了,他自己也不亏,唐朝建立后成了唐朝太祖皇帝(追尊)。李虎还是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唐朝编纂的史书记载: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看来这八柱国的名头在一百年之后还是很李昞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ce9290100de6x.html) - 李虎/李昞_dwmwhj_新浪博客   李昞(?年-573年)是李渊的父亲,是为隋的唐国公,死后諡唐仁公。 李渊登位后,他被尊为皇帝,庙号唐世祖,諡号元帝.
  李渊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祖父李虎,是后魏的陇西郡公,官最高到太尉,死后追封唐国公,这就是后来李渊所建大唐年号的来历。李渊的父亲继承了唐国公的封号,在北周时任柱国大将军。在公元566年(北周天和元年)出生于长安,仅七岁就继承了唐国公的称号。因为有了较高的出身,加上他本人的豁达与宽厚,才干出众,因此威望很高。他的妻子窦氏也是隋朝贵族出身,作为一名难得的贤内助,窦氏对李渊的作用不可忽视。
响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0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雄心壮志的隋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著名政治家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年过五十,上了年纪,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的和干练的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而且毫无疑问,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后来,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所以,可以看出高祖是一个出色的守成之君,虽然比不上他儿子李世民,但是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以后的贞观之治,李渊完全可以和文景二帝相媲美】
第2个回答  2013-09-10
李昞(?年-573年)是李渊的父亲,是为隋的唐国公,死后諡唐仁公。 李渊登位后,他被尊为皇帝,庙号唐世祖,諡号元帝.
第3个回答  2013-09-10
昏庸懦弱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