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和其家长如何制定有效的职业规划?

如题所述

职业规划,看上去“高大上”,其实只对一部分自我认知清晰、目标明确坚定的人有用,对很多人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公务、事业、国企、央企里通用岗位基本没有太大的用处。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2020年就业数据中,专业对口率只有12%,也就是说88%的应届毕业生没有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谈职业规划是不是有点“奢侈”了。

体系内的人,尤其是通用职位(非专业性很强的职位)难道不是“我是一块砖,组织需要哪里搬”吗?你的职业发展,往往由组织调度的,而非自己想干啥就让你干啥的。

我就是工程专业出身,已经被组织调整到11个岗位了,挖沟、烧锅炉、安全、调度、技术、施工、管理、文秘、人事、劳资、工会、行政、宣传,等等。你问我职业规划,我只能哈哈大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题主作为在校生,能提出职业规划的意向,已经很不错了。我见过太多的学生,基本都是懵圈状态,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长久耕耘什么。比如,一些学生,高中时代想拯救世界,报考了基础学科,大学毕业之后,要当世界文化使者,考研考了跨学科,毕业找工作还是决定要找体面点的、大城市里的、薪酬高点的工作,什么理想什么规划,先放一边吧,走一步看一步吧。

好了,即使有职业规划的,专门找自己感兴趣职业的。入职没几个月,就开始后悔了,这个职业没有意思,跟以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啊,每天上班如同上坟。看着别人风光,跳槽换一个职业,又过了半年,还是不喜欢。有的人直到30岁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能干什么、擅长什么?

这么年我见过一个职业规划很清晰的女孩,她从小立志要当高层次的公务员、造福一方水土。这位女孩很优秀,毕业后收到很多外企、央企、民企的高薪offer,但她都拒绝了,终于考上了部委公务员。最近听说发展得还不错,已经是所在处室的副职了。

职业规划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正规的职业规划,要根据你的专业、性格、特质、兴趣、特长、思维等情况,进行评测。比如,性格测试、行测、特质测评,等等,帮助你发挥你的优势、回避你的劣势。管用不管用呢?还是要靠实践去检验。 

很多家长咨询我这个问题,我一般不用专业的术语去解释,而是用底层逻辑提建议。

第一,职业规划,选择大于努力。

比如,我当年毕业进入一家传统行业,高强度低薪酬,那是出名的。我十年前跳槽时才月薪3600元,现在月薪翻了多少倍了,原来那些老同事,不乏能力比我强者,十年后居然原地踏步,月薪还停留在3600左右。

第二,能高就不要低。

能去知名大公司就不要选小公司,能去高层次的体系单位就不去低层次的,能进央企总部就不要去基层一线,等等。比如,我们当年毕业,响应号召,去艰苦一线锻炼,磨刀不误砍柴工。结果了,几年之后,去总部的同学已经是处室副职了,我们还在基层磨刀砍柴。结果,此同学为了“补课”(补上基层这一刻),也是为了“镀金”,到我们一线挂职副厂长,直接成为我们的领导,还美其名曰来“基层”锻炼呢。你先进大厂,将来跳槽到小厂,提职加薪。你先进高层次,将来可以提拔后下派中低层次。你先进体系内,将来可以跳槽出去,但是你从私企跳槽进国企难度就难于上青天。

第三,趋势大于选择。

人生发财靠康波。职业选择靠趋势。十年前你进入互联网行业,你现在可能是年薪百万的总监,如果你当年选择了热门的BP机行业,你比BP机下课得还要早。如果十年前你进入银行,那个时候赚得飞起,现在你进银行柜员估计只能骂娘了。现在进入一些未来新兴的行业,十年后你可能飞黄腾达,你现在选择一家没落行业,估计十年后你看不到夕阳。

第四,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

你买股票也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选择tenbagger(十倍成长股)或独角兽呢,选择职业同样如此。自上而下的意思是,你要研究国家发展规划和时代发展趋势,选择朝阳行业、潜力产业、独角兽公司、核心业务岗位。自下而上,要从自己的专业、特质、特长、擅长、兴趣、思维、性格等出发,在好的行业潜力职业里,选择自己的定位,就是切入口。

第五,不要后悔,坚定走好每一步,做时间的朋友,慢慢成长。

人有两条腿,可惜同时只能走一条路。按照上述要求,选好职位后,就要偏离航向,不要被短期波动所干扰。把自己当做潜力成长股,长期持有,陪自己陪公司陪行业陪趋势慢慢成长,行稳致远。

第六,相信自己走出独立行情。

油水大的地方容易滑倒。好行业行公司容易挤破头。薪酬好的竞争压力也大。你选择好职业,但好职业看不上你呀。看得见的好行业好企业,你进不去啊。360行行行出状元。再不好的行业,也有能力;要差劲的领域,也有牛人。如果你只能被动选择,那就做好自我规划,让自己强起来。未来社会,“去中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你的命运不是由几个上司决定的,而是由市场中认可你的一部分人决定的。互联网时代崛起,个人能力更加彰显,比如,一些名师通过讲网课、一些网红靠直播带货,都可以实现身价上千万。他们不需要上司认可,只要有一部分粉丝认可就够了。那么,未来是个人IP时代,打造自己的实力,就是最好的职业规划。 

以上都是宏观的,具体的职业要怎么选,我对一些普通打工人以及他们的家长,还有一些具体的忠告。

现在的很多孩子很迷茫,不少父母比孩子还操心,总是要指导孩子的职业规划。有位名人说了一句“遭骂”的“大实话”:年轻人职业选择,不要轻易征求父母意见。上一茬父母的文化、见识、视野水平还不如子女呢,观念落后,思想保守,目光短浅。作为父母,眼界不够开阔,就不要给孩子“指点江山”。非要指导孩子就业,也要坚持引入时代观念。

在新版职业大典中,共有近2000个职业,相比199年职业版,消失599个职业,新增600多个职业。坚持弘扬正能量,劳动没有贵贱,职业不分好坏,适合自己条件的、靠双手吃饭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就算火化工、掏粪工,也总要有人做啊,否则社会怎么运转?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很多职业没有成长性,甚至还面临消失的结局。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生就是一场苦难修行。上一茬父母已经吃过苦头,不要让孩子长期从事这3种职业,注定会贬值,甚至被淘汰,等到年龄大了,转型困难,可能会饱尝失业痛苦。

【一】不要让孩子长期选择替代性强的职业。

新版职业大典里,已经消失了599个职业。比如,记得小时候,司机就是最好的职业,连领导也要敬司机三分,否则司机说车坏了,领导也要赔笑脸。

当今职场,司机都成了劳务工,地位一落千丈。再比如,电话站的业务员走路鼻孔朝天,现在到处追着你撒传单。还有很多很多,当年自带光环风光无限,如今落毛凤凰不如鸡。

所以,许多职业注定潮起潮落。老一辈父母已经无法转型,千万别让孩子踏入火坑。冒着被骂职业歧视的风险,依然要点名指出这些未来可能被取代的职业。

一类是三性岗位,比如收银员、售货员、驾驶员、场地理货员、服务员、查表员、收费员等岗位,注定被机器人取代80%人员;二类是低技术含量的作业工,比如流水线操作工、修理工、电焊工、车工等普通操作岗位,注定被数控机床、智能机械取代80%岗位;三类是复杂程度不高的白领岗位,比如纸媒采编、行政管理、语言翻译、普通销售,注定被人工智能取代80%岗位。

【二】不要让孩子长期从事“身份歧视性”职业。

尽管国家在整顿劳务派遣、业务外包市场,倡导废除身份歧视、保障同工同酬,但很多企业依然有选择性执行,有利于企业的政策执行,有利于劳动者的政策不执行。

从西方职场,引入劳务派遣、业务外包用工模式,出发点是好的,解决广泛就业问题,但国内职场缺乏西方就业文化基础,被企业用“歪”了,产生水土不服现象,反而导致“用工歧视”问题。

国家规定企业使用劳务工比例不能超过10%,且只能用于辅助性、临时性、替代性岗位。但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逃避管理责任、转嫁安全风险,大量违规使用劳务工和外包工,甚至用于主体岗位,造成“同在屋檐下,身份各不同,待遇差距大”。

比如,正式工不干活,脏活累活,全让劳务工、外包工做,薪酬待遇只有正式工的三分之一,社保福利要么很少,要么基本没有,认为造成“身份歧视”,把劳务工当二等员工。

正规大企业的劳务派遣工,不是不能做,关键要看有没有职业发展空间,能不能提供转正机会。那些出发点就想欺负劳务工、外包工的企业,根本目的就是降低工资、不缴社保、不给转正,你就是干几十年,也不是企业“自己人”,想辞退就辞退,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就不要让孩子浪费青春去了。

【三】不要让孩子长期从事“夕阳产业”中的边缘职业。

虽然说行行出状元,但职场发展还是要讲大概率,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上一茬父母,已经亲身经历了许多产业的起起落落。有些是周期性行业,有些就是淘汰性行业。

当年最红火的传统轻工、重工、化肥、钢铁、煤炭、运输、一般贸易、商业等行业,眼见着一个一个消沉下去。有些当年生机勃勃的工业小城,已经成为人去楼空的废弃之都。很多当年岗位能手,逐渐失去用武之地,当年披红戴花的劳模,最后也难躲下岗的命运。何必让孩子再重蹈覆辙呢?

指导孩子就业方向,要优先选择朝阳行业中的核心业务,就业方向要符合国家导向、时代脉搏、产业走向,原则不要背道而驰。比如,明明是一些落后产能、淘汰产能、衰落行业、限制产业,就不要逆流而上了,不知道哪天就关停并转了,再说,行业变革的大潮,也可能将来把这批产业工人无情淹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3
首先要了解好自己的兴趣,把兴趣放到职业里,第二要根据阶段性原则制定计划,该学习时候学习,改实习时候实习,第三,把握机会,随机应变。
第2个回答  2021-03-13
制定有效的职业规划:1、做好职业测试,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出比较适合的职业方向;2、分析职业前景;3、如何有效落实进入规划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