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少数民族为什么要内迁

如题所述

内迁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

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

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

五胡十六国亦作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自西晋永兴元年(304年)成汉建立起至439年北魏灭北凉结束;南至今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海,东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分裂割据政权。

十六国时,国家分裂,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这个时期,由于中国北方地区战火纷飞,大大摧残了经济,同时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史称五胡乱华

扩展资料:

西晋行政区划:

西晋政区制度承袭东汉末期的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于三国曹魏时期有司、豫、兖、青、徐、冀、幽、并、雍、凉、荆、扬十二州,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西晋代曹魏后,分雍、凉、梁三州之地设秦州,后分益州地设宁州,后分幽州地设平州。 [47]  咸宁六年(公元280年)灭孙吴后得荆、扬、交、广四州,并将荆、扬两州与原曹魏荆、扬两州合并,共十九州。

秦州、宁州曾经废止,后来复置。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荆、扬州地设江州,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分荆、江州地设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分郡、王国。晋武帝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分封制,依人口多寡封国诸王,有大国、次国、小国三种类型(详见晋朝藩王列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6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

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

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西晋以后之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亦肇基于此。

扩展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两晋的短暂统一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曾建立过23个政权。其中匈奴族建立过前赵、北凉、夏3个政权;鲜卑族建立过代、北周、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等政权。

魏晋政府实行比较宽松的内迁安置政策,对内迁各族在统治方式上因族制宜、区别对待,在赋役征发上予以优惠减免,这既有利于内迁各族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汉族居民与内迁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少数民族内迁之后,由于地理环境与物质生产条件的变化,尤其是受到中原地区发达的封建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因而社会发展大大加快,人口迅速增加,经济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如氐族在与“中国错居”之后,“多知中国语”,“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 ,成为“编户之氐”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胡内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

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
“戎狄居半”。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西晋以后之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亦肇基于此。

五胡十六国亦作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自西晋永兴元年(304年)成汉建立起至439年北魏灭北凉结束;南至今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海,东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分裂割据政权。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部族称五胡;史称这一时期除中原主王朝以外的各个主要政权为“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时,国家分裂,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这个时期,由于中国北方地区战火纷飞,大大摧残了经济,同时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史称五胡乱华。但大批少数民族内徙又促成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在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各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增强实力,也各自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得各地区在社会全局动荡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相对稳定的局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2-22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
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
“戎狄居半”。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西晋以后之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亦肇基于此。
五胡十六国亦作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自西晋永兴元年(304年)成汉建立起至439年北魏灭北凉结束;南至今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海,东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分裂割据政权。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部族称五胡;史称这一时期除中原主王朝以外的各个主要政权为“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时,国家分裂,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这个时期,由于中国北方地区战火纷飞,大大摧残了经济,同时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史称五胡乱华。但大批少数民族内徙又促成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在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各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增强实力,也各自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得各地区在社会全局动荡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相对稳定的局
第4个回答  2013-09-14
中原有良好地理位置和环境,经济发展快,民族之间可以发展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