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名字的秘密

为什么他的名字叫胤禛,而其他皇子的的名字叫允秘什么的,都是允什么的,有什么玄机么

现在,好多人都知道叻,十四子胤禵本来不是叫胤禵,而是该叫胤祯。注意叻,和雍正的名字胤禛何其相似。后来雍正即位之后,才被改成允禵。

改胤为允可以理解,避讳,如果单纯改祯为禵也可以理解,但雍正处心积虑要从各种文献资料里彻底抹去允禵的原名,搞得在几乎所有中国关于清史的文献资料著述之中都不见胤祯,只见允禵或胤禵,直到台湾中央研究院编印的《明清史料》丁编内出现叻康熙《给抚远大将军、王胤祯敕书稿》之后,允禵的原名才公诸于世。原来康熙从来没有过一个叫胤禵的儿子,只有一个叫允禵或胤祯的十四子。虽然在此之前,也有如张尔田、吴昌绶等老先生引证过胤禩之子弘旺所著的《皇清通志纲要》内允禵原名胤祯的记载。但鉴于弘旺做为胤禩独子痛恨雍正对他一家的迫害,可信度一直不被看好;此外,还有一些朝鲜使节也记录过允禵原名胤祯一事,不过他们的内容有些颠倒错乱。只有在康熙的敕书稿被公诸于世后才可确信。

如果以上还不足以令人怀疑,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从雍正在继位后的第十四天就风急火急地降旨,“命内外文武大臣官员,从前领奉大行皇帝朱批谕旨,悉封固缴进。无得匿留、焚弃”一事就可知为啥就剩下那么一道康熙敕书稿里还留着允禵的原名胤祯,而再也找不到其他清代康熙年间的官方文件里有相关内容叻。

首先,清代在雍正朝之前是不存在缴还上谕朱批这一制度的,此制度始于雍正,才成定制。雍正初登大宝,国内外的形势并不乐观。内部,地方和国家的财政都有很大的缺口,严重影响国家的政事运行;外部,西北和准噶尔以及青海的战事还在胶着,真是万机待理,咋会有余暇来顾及收回康熙上谕朱批这种事情呢?而且追缴态度之严厉简直不容商量,像雍正三年就追问过一次,五年又下旨切责了被怀疑依然藏匿有朱批上谕的雅尔江阿、保泰、满都护、阿布兰等人,一点不给这几位康末雍初位高爵显的王公大臣们一点面子。雍正皇帝到底要那些康熙的朱批谕旨有啥用?

另外,还有很奇怪的事情,为啥康熙的十四子胤祯会和他的四哥胤禛的名字几乎完全相似,读音更是一模一样?再看康熙的其他那些皇子,除了都是胤字开头之外,后面那个字可从来都没重复过。名字如此相似,最易造成讹误,这在严肃为本的皇家可谓一个bug。而且,这样的bug居然还出现在两位夺嫡一事的主角身上,不能不令人费解。

众所周知,清代的皇子命名程序是非常繁琐的。根据《国朝宫史》记载,首先是由内阁来拟几个备选的名字,然后承给皇帝御览圈定后,再把这个名字送到宗人府进行登记,正式写入玉牒。要出现bug,必须内阁的人先糊涂了,然后皇帝也疏忽了,最后宗人府登记的时候也没注意。不知这样的概率会有多少呢?谁会算?

如果以上bug不存在,那么就该怀疑雍正到底叫不叫胤禛了。他既然能全力去抹掉允禵的原名胤祯,就不会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一个可以和十四弟鱼目混珠的胤禛之名么?这样,就可以解释为啥遗诏的汉文版被改动却无需去改满蒙版本的问题了。

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史料来证明雍正皇帝原本不叫胤禛,但有一些史料上还是存在着疑点。比如雍正三年五月的一则上谕之中针对的一件事:安徽有几个和尚,要刊刻一部据说是雍正皇帝早年做皇子的时候钦赐给他们师父弘素和尚的《金刚经》,而且这部经的前面还有雍正亲笔写的序。雍正信佛,早年确实和这个弘素和尚有过交往,但雍正却在上谕内矢口否认有送金刚经的往事,还说那序不是他写的,落款的名字也写错了。也就是说,落款人不是胤禛。鉴于弘素此时已经死了,雍正告诉安徽官员不必深究,只是查清楚他们手里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经文,连同那部《金刚经》一起拿来交给雍正。即使这经文不是雍正所赐,不让刊行也就是了,又何必动用官方力量来个大搜查呢?奉命搜查的安徽布政使博尔多在雍正做皇子的时候就是其心腹门人,《金刚经》的事情也是他亲自向雍正报告的。这其中显然是有玄机的。

这事说穿了很简单,一群和尚听说已故的师父当年的佛法之交做了当今皇帝,想借此给本门邀名,所以翻出这部现在身价陡增的《金刚经》想刊印,未必就敢假造来招惹祸端。所以雍正“文与字俱非朕笔”的矢口否认就显得有些此地无银了,显然那上面的落款才是雍正的真名,那个真名既然被雍正说成“且将朕名皆书写错误”,那么雍正在成为皇帝之前真的叫胤禛么?

另外,当康熙驾崩前后正住节于北京的朝鲜使臣全城君李混也在给朝鲜国王的报告中提到十四子胤祯吵着闹着在宗人府要求拿出玉牒来和雍正皇帝对质一事。如果两个人的名字没问题,拿玉牒出来何用呢?

关于胤禛这个名字是不是雍正皇帝的原名,还是为了夺嫡改诏而临时启用,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留待专家们在卷帙浩繁的清宫档案之中去继续发掘。如果有朝一日真的能够发现,夺嫡之谜也就真相大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5
雍正的兄弟在雍正继位以前也都叫胤什么,胤礽,胤祉,胤禟之类的,雍正继位之后因为他成了皇上,他的名字里的字就不能随便用了,必须避讳,所以只有雍正可以用胤字,叫胤禛,其他人名字里的胤字就都必须改掉,改为允字。类似的比如嘉庆一辈排行顒字,但是只有嘉庆可以叫顒琰,其他兄弟名字里的顒字都改成了永XXX 按照法制清代每一辈的名字都要这么避讳改字,这里无论是百姓甚至是皇亲国戚都必须遵守。
第2个回答  2013-09-25
本来皇子们都是胤字辈的,雍正即位后保留了自己的胤,其他都改为允。
第3个回答  2013-09-25
没有听过这个,他是最后时刻才胜出的
第4个回答  2013-09-25
没有吧,都是胤字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