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高一生物,地理和历史

如何学好这几门课程?

(1)、高一生物学习方法浅谈:高一生物是继初二生物后更高层次的学习,也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一新生由于受到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学法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那么,高一新生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这门课程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高一新生学习生物的方法。一、 高一新生面临的困难1. 教材方面
初中生物主要涉及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性知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跨越。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把握。2. 教师方面
由于初中生物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赶进度,抓中考成绩的提高,而没有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多为机械式被动地学习,初二生物毕业会考后,初三没有开设生物学科,造成学生的知识脱节。3. 学生方面
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过多地依赖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对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理解不透彻。二、 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优化学习方法,要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关注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及时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思想准备。要把初中、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融会贯通。例如: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区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等知识。高中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设有“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探究、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想像空间、旁栏思考题、技能训练或课外阅读”等栏目,编排和教学要求上侧重了趣味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与同学合作探究。要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其他同学能做到的事你也能做到,那么你的自信心就能很好地保持下去;如果你能做到的事其他同学做不到,那么你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2. 优化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1)养成科学的预习习惯
预习主要是对知识的准备,就是学生在老师讲授新课之前有计划地、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对下一节课教师要讲的新内容有初步了解,同时通过预习准备好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预习不是简单地预览一遍课文,在预习时针对“本节聚焦”提出的核心问题,把新课的内容仔细读一遍,在重点内容处适当的划记,在不懂处做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题。一段时间后,学生养成了习惯,就可以自己列出预习提纲自行预习,预习之后带着疑问和难点去听课,做到有的放矢,学习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2)集中精力听讲,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有的同学认为,上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所以他们把学习比作“送货进仓”,认为只要自己打开了“仓门”就可以等着教师把“货物”送进去。这种想法是把自己放在学习的被动地位上,就像吃饭一样,课堂学习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听课时,要注意教师的板书,做好课堂笔记。教师讲解时,眼睛要盯着教师的动作与表情,思想上与教师保持一致,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参与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自己的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实验,更应该认真观察和主动参与,而不是仅流于形式看热闹。(3) 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针对一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相关的问题,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思维认识上疑难点和易错点。(4) 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练习整理、作业应用是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必要途径。结合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师应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例题和探讨性问题,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对难度较大的可以进行小组内合作讨论。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规范地解答问题,灵活地应用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能力。另外,教师应选择适量的变式练习进行课堂训练,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熟练,巩固和提升的目的。
独立完成作业。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为了这个目的,就必须独立完成作业,自己思考,自己解决。一般来说,如果能够很好地完成作业,这说明预习、听课的效果是良好的,知识是真正理解掌握了。相反,如果作业不能顺利完成或者无法独立完成,就说明对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没有真正地理解,这时就要请教老师、同学,加强复习来弥补。
重视单元测试,牢记“审题细心,答题耐心,对考试成绩有信心”。每次单元测验后都要进行自我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分析失分的原因是什么,各占多少分。建立错题整理本,把自己在每次考试中及综合练习中做错的题收集起来并写在错题整理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经掌握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做的题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零。
同学们若能勤于预习,善于听课,做笔记,常总结,勤思考,多记忆,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就一定能学好高中生物。(2)、高一历史学习方法浅谈: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高一地理学习方法浅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为什么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   很多高中学生进入高一后,会觉得地理很难学,原因是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区域地理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上册的自然地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理解难度大;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如城市学生对地形起伏、四季更替,边远地区乡村中学学生对工业布局都缺乏感性认识。其实地理很简单,学习地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下册、选修教材一和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在历次高考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  第三、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  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用图记忆就是记的时候,应该直接把文字放到图上记,当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反映出来的是有文字的图片而不单是文字,你便可以象读图一样回答各种问题了,不管是文字题还是读图题都可以解决。  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学习地理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学好地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1
地理我来帮你讲哈!首先要结合它的周边事物来记忆,这样既把它记住了又把周边的事物记住了!其次,要结合经纬度来记忆,东经西经南纬北纬,这就是所谓的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比如说,东北平原这个地理事物,我们要把它记住的话,可以这样来。首先,要确定它的经纬度是多少;其次是它的周边事物,这个比较麻烦一点,就要靠理解跟记忆了,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北部是小兴安岭,南部是渤海,东边是长白山,西部是大兴安岭。 还有它之中比较重要的地理事物,小的地形。河流等。北部有黑龙江,是我国跟俄罗斯的分界线,东边是乌苏里江还有鸭绿江。还有小的平原从上到下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这个方法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第2个回答  2013-09-21
历史吧!我自己曾学历史专业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适合你否。历史嘛,多背是应该的,但要有技巧,平时要将知识点归纳起来,列成树状图,先背好主干知识,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时间就要看书,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忆起当天所背过的内容,回忆不起的第二天就马上看书。不过一定不要死记硬背,否则你就一定会讨厌历史的.因为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费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张时间,也没有记住多少东西。二是记不准,易混淆,张冠李戴,错记漏记,把观念或原理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三是记不牢,容易忘,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没有多长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历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