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

如题所述

战国·乐正克《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功能。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2.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3.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4.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此外,《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

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乐正子言吾闻诸曾子也’。第三,乐正本是学官,《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学官后裔论教育,有其家学渊源”。

不过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可能是荀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学记》作者是谁已难于查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1

《学记》的作者规划了教育体系。他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这一提议对中国古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影响极大,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并立的教育体制。

其次,《学记》的作者提出了确立学年编制的设想。他主要谈到了大学的修业年限和时间安排。他把大学的教育划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小成”阶段学习年限为七年四级,“大成”阶段为二年一级。这是古代学校教育中最早的关于年级制的设想。

《学记》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大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大学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学,大的成绩考核每隔一年进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经辨志”,即给经书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学习志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业乐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够做到“博习亲师”;第七年考察其“论学取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叫“小成”。

再过二年即九年考察学生能否做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即对知识能融汇贯通,其思想和行为皆能坚实不移,符合标准的就叫“大成”。

扩展资料:

《学记》对中国教育史,也是对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它首次提出了长善救失、臧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

《学记》具体谈到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则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只靠事先备好的课,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善于启发教学。

既了解所传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又洞悉学生资质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精微而稳妥,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11

《学记》阐述了:教育的功能;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

1. 教学相长

2. 尊师重道

3. 藏息相辅

4. 豫时孙摩

5. 启发诱导

6. 长善救失

拓展资料

《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先秦时期学校教育方面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概括为“四兴六废”。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于“四兴”。即防范于未然,及时进行教育,循序渐进而不揠苗助长,博采众长以借鉴、补正。这四点是教育兴盛的成功之道。与此同时,需要避免亡羊补牢、学习起步时间过晚、教学进程杂乱、教学秩序不好,闭门自学而不相互切磋,不尊重朋友而违背师教、闲逛而荒废学业,“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9-22
居然叫我们做这样的作业 超级地无语!